明末朝廷昏暗,遼東三杰忠心為國,卻個個下場凄慘!
中國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朝代更替史。每當朝代衰落的時候,不僅僅會冒出無數(shù)的大大小小的農(nóng)民起義,更還有周邊民族的伺機窺視,尤其是北方兩大民族——蒙古和滿族。本期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明末抵制滿族入關(guān)的三元力將——遼東三杰,讓你真真切切地明白什么叫自己玩死自己。
遼東三杰指的是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他們都是明末軍事統(tǒng)帥,在大明王朝在遼東抗擊后金入侵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以及杰出貢獻,被后人尊稱為:遼東三杰。
3 熊廷弼——為閹黨所害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白,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人,明末將領(lǐng),萬歷進士,楚黨。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
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jīng)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zhàn)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熹宗即位,天啟元年(1621年),后金天命汗努爾哈赤攻破遼陽,再任遼東經(jīng)略。與廣寧(今遼寧北鎮(zhèn))巡撫王化貞不和,終致兵敗潰退,廣寧失守。淪為囚犯的他又不幸陷入黨爭,以前雖為楚黨,但與東林黨關(guān)系密切,且與東林六君子也關(guān)系匪淺。并傳言有楊漣彈劾閹黨的奏疏就出自熊廷弼之手。后為閹黨所害,天啟五年(1625年)被殺,并傳首九邊。崇禎二年(1629年),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謚襄愍,有《熊襄愍公集》。
2 孫承宗——城破后自縊而死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人。既是明末軍事戰(zhàn)略家、愛國者,同時又是一位教育家、學者和詩人。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明末的文壇領(lǐng)袖 。在明與后金作戰(zhàn)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急的情況下,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筑關(guān)寧錦防線,統(tǒng)領(lǐng)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余里,選拔培養(yǎng)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lǐng),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zhàn)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勛卓著,后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xiāng)。
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繞過關(guān)寧錦防線,進入長城以內(nèi),京師告急,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起家陛見,議守京師,出鎮(zhèn)通州,調(diào)度援軍、追還潰將,重鎮(zhèn)山海,襲擾敵后,迫敵出塞,收復四鎮(zhèn),再整關(guān)寧,卻遭權(quán)臣掣肘,告老回家。在家高陽縣住七年。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孫承宗率領(lǐng)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縊而死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獲追贈太師,謚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謚“忠定”。著有詩集《高陽集》、軍事著作《車營扣答合編》等。
1 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袁崇煥(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廣東東莞石碣,祖籍廣西梧州。明朝末年薊遼督師。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后通過自薦的方式在遼東邊關(guān)任職,得到孫承宗的器重鎮(zhèn)守寧遠。在抗擊清軍(后金)的戰(zhàn)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為不得魏忠賢歡心辭官回鄉(xiāng)。

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后袁崇煥得以重新啟用,于崇禎二年(1629年)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后,魏忠賢余黨以“擅殺島帥(毛文龍)”、“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皇太極又趁機實施反間計,袁崇煥最終被朱由檢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一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后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贊賞。評價歷來褒貶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