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怎么做出判斷的?
前言:
今天聊一個話題——立場。

我們做出的任何判斷都需要出發(fā)點,就像當我們做出「好」的評定時,我們會想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壞、什么是中間態(tài)」,這些評定標準就是出發(fā)點。
而出發(fā)點與立場有關,就像有些喜歡吃肉的人會基于“喜歡吃肉”的立場,在「飯菜」這個話題上,把“有肉”作為“好”的評定標準,把“沒肉”作為“一般”的評定標準。
而不喜歡吃海鮮、討厭海鮮味道的人呢,可能就會把“沒有海鮮”作為“好”的評定標準,把“有海鮮”作為“不好”的評定標準。
判斷基于出發(fā)點,出發(fā)點基于立場。
而立場,大體上可以分成兩種:情緒立場和利益立場。
情緒立場一般是以情緒感受作為判定標準,比如小C把小D夸的很開心,小D產生了很好的情緒體驗,所以在立場上傾向于親近小C、認同小C,也就比較容易支持小C的各種說法和決策。
反之,如果小C把小D批評的很難受,小D產生了許多不好的情緒體驗,小D在立場上可能就傾向于遠離、排斥、反感小C,也就比較容易直接反對小C的各種說法和決策。
網上有種說法叫「立場先行」,大體意思是遇到事情先不看「事情本身的樣子」,而是先基于自己的立場做出判斷。
比如小E見到小C正在批評小D,小E從小被父母批評過很多次,所以很討厭批評(立場)。小E基于自己的立場,直接做出“小C這人不行啊,怎么能批評別人呢?憑什么呢?”的判斷。
而實際的情況呢,可能是小D主動請小C批評指正自己的問題,小C不是故意批評,而是應了小D的請求才這樣做的。
這就是立場先行:不是先看看事情本身的樣子,而是先根據自己的立場做出判斷。
還有一種狀態(tài)叫「情緒先行」。
因為情緒也能帶來立場嘛,當你遇到某個事件,你首先產生了情緒——這個情緒極可能會成為你做出判斷的第一依據。
什么是第一依據?
這里再舉個例子,還是小E見到小C批評小D。
因為小E被父母批評過很多次,小E很反感批評,所以當小E見到別人正在批評時,TA產生了很不好的情緒感受。
這個情緒感受,成為小E做出判斷的第一依據。
小E首先認為小C不是什么好人。
隨后,小E觀察到的其他現象、其他情況,都會成為第一依據的輔助證據。
比如小C批評的很嚴苛、很扎心,這一現象就會被小E基于「第一依據」的立場,解讀為「小C真是不給人留情面,真是尖酸刻?。 ?。
相反,假如小E對批評沒什么感覺,甚至小E認為有理有據的批評是好事,TA沒有情緒先行、沒有產生情緒化的第一依據。
這時候,小E的第一依據是「有理有據的批評是好事」。
同樣是觀察到小C的批評很嚴苛很扎心,小E會解讀為「小C的批評水準很高,善于揭示別人身上深藏的欠缺,可以幫助別人更好做出改變」。
第一依據會成為判斷的立場,影響著后續(xù)的判斷(有時候第一印象會成為第一依據)。
而情緒感受很容易成為第一依據,因為情緒來自于我們的本能,它們幾乎在任何時刻都是最先出現的。
出現了情緒感受,沒關系,但如果放任它成為第一依據,就可能會妨礙我們的判斷。
這種放任,以及放任后的結果,被稱之為情緒化。
情緒上頭,情緒感受成為第一依據,根據這個依據去解讀別人的行為:你讓我不爽你就有錯,你讓我難受你就該承受我的怒火,你讓我別扭我就要罵你…
第二種立場是利益立場。
這個比較簡單,由利益決定立場,選擇這個立場不是因為情緒,而是利益如此。
比如雖然大家都是好朋友,但在高考的時候不會因為互相是好朋友就放水,因為大家在考場上都是競爭關系,競爭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放水是違背自身利益的決定。
所以在利益立場下,不會放水(當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高考的競爭對手極多等等)。
利益立場是經過思考的立場,它不一定足夠明智,但一般比情緒立場要明智很多。
我們進行的判斷基于出發(fā)點,出發(fā)點基于立場,所以我們會做出何種反應,取決于我們「選擇」了什么立場。
假設我們遇到事情,首先出現了情緒立場,隨后出現了利益立場。
如果我們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了利益立場。
這個舉動就是理性反應覆蓋情緒反應——我們就不容易產生情緒化反應(當然有時候利益立場也不夠理性,但它的基本點仍是理性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情緒化很嚴重、想減少一些情緒反應、想遇到事的時候能思考而不是被情緒帶著跑,就多去思考利益立場和選擇利益立場。
這里提供一個比較簡單的做法:養(yǎng)成「遇到事情產生反應后,換個立場考慮考慮」的習慣。
也就是記得在任何時候,都要「換個立場考慮考慮」。
一般來說,只要你換立場,你所換的立場就不太容易是情緒立場。
只要出現了其他立場,情緒立場對你的影響就會小很多,這是慢慢減弱情緒化反應的一個有效方法。

我是若終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68天!
覺得寫的不錯,就點個贊吧——據說專欄雙擊屏幕是一鍵三連~
看更多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