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術甘湯治療頭暈眼花醫(yī)案。一女41歲,因頭暈腦脹,眼花目暗6年求診。患者平素面
苓桂術甘湯治療頭暈眼花醫(yī)案。一女41歲,因頭暈腦脹,眼花目暗6年求診?;颊咂剿孛媲嘀珱?,神倦乏力,心悸,胸悶,耳鳴不絕,眠差夢多,納谷不馨,口干不欲飲,眩暈頻作,發(fā)則頭暈腦脹,眼花目暗,惡心嘔吐,視物旋轉,身體晃動,站立不穩(wěn)。每次發(fā)作需數(shù)日后才能緩解。久治無效。望其舌淡苔白,脈細緩。證屬心脾陽虛,寒飲中阻。治應溫陽化飲,健脾化濕。處方如下:茯苓15g桂枝10g白術15g甘草4.5g黨參12g厚樸10g酸棗仁10g 遠志10g澤瀉6g紅棗4枚?3劑,每日1劑 水煎服上方盡劑,諸癥好轉,精神漸復。原方又進2劑,諸癥大減,僅食欲欠佳,身倦乏力,大便時溏。舌淡苔白,脈沉緩。寒濕雖化,脾運未健,擬益氣健脾,以杜復萌。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5g,甘草5g,陳皮10g,砂仁6g,法半夏10g,焦三仙各12g,蓮子肉15g,山藥15g,生姜3片,紅棗4枚。又進3劑而愈。 按語:《傷寒論》第67條載:“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fā)汗則動經(jīng),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指出了中焦陽虛、寒飲內(nèi)停眩暈的證治。本患素體陽虛,寒飲內(nèi)停,重傷脾陽,健運失司,清陽不升,濁陰上逆,蒙蔽清竅,發(fā)為腦暈。故以苓、桂、術、甘溫陽化飲,加黨參助桂、草復其陽氣,澤瀉助苓、術利濕健脾,使陰消陽自得復。厚樸、大棗一剛一柔,寬中燥濕悅脾,使陽復陰消。長達6年之久的眩暈已杳,再以四君、香砂劑增損,補脾化濕,理氣祛痰,健運中土,以杜痰無再生之患。 濕,萬病之源。當體內(nèi)濕氣嚴重時,我們就會頭暈頭重,臉上油膩,四肢困重,腰酸無力,關節(jié)腫脹,渾身發(fā)懶不想動,只想躺著;經(jīng)常感覺消化不良,吃一點東西就會腹脹,小便不利,大便發(fā)軟不成型,每次都好像排不干凈等; 同時水濕凝聚會化成痰,因此我們還會有咳嗽咳痰,痰多的好像吐不完一樣,堵在嗓子里上不去下不來的感覺,伸出舌頭一看,舌苔又白又膩,可能兩邊還有齒痕……如果你有上述癥狀,那就需要祛濕了!而中國人的濕氣只有醫(yī)圣張仲景才懂,張仲景深諳濕氣的本質(zhì),于是開出一個方子,成為祛濕的鼻祖方,后世所有祛濕的方子都是在這個祛濕方基礎上加減而來。它就是《苓桂術甘湯》,出自張仲景《金匱要略》。 組成: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術、甘草(炙)各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為啥說它是千古第一祛濕方呢?因為在這個方子里,醫(yī)圣張仲景巧妙地運用了3個祛濕方法,從根上斷絕了濕氣。1、利濕--茯苓 利濕,又稱利水、利尿,簡單來說就是借助利濕的藥材,讓我們身體的濕濁直接從小便排出去。有人會問,平時吃祛濕食材紅豆薏米不就可以祛濕了嗎?沒錯,紅豆薏米是利水利濕的食物,剛開始吃還有點效果,慢慢地就沒有效果了。這是因為利水利濕的藥材多數(shù)是寒涼的,長期食用會傷害脾胃,反而會加重濕氣。所以,在《苓桂術甘湯》中就沒有用到紅豆薏米了,而是用了平和不傷脾胃的茯苓。茯苓味道甘淡,歸心脾腎三經(jīng),主要功效便是利水滲濕,直接從根源上切斷了痰飲的生成。它的優(yōu)點就在于它在祛濕過程中還能保護我們的脾胃。可以治療我們痰飲而導致的胸悶,咳嗽、身體困倦等癥狀。 2、滲濕--桂枝 滲濕,就是像我們平時出汗一樣,借助解表發(fā)汗的藥材,讓我們的濕氣從全身上下每一個毛孔慢慢滲出來。但有的人心氣不足,心陽衰微,怎么也不出汗,就算到了酷暑,人家都汗流浹背了,他就是不出汗。出汗是我們身體排毒的一個重要通道,老不出汗,濕氣怎么去掉呢?面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強壯我們的心陽了?!盾吖鹦g甘湯》中的桂枝就可以強壯心陽,解表滲濕。桂枝,溫陽行水,化氣利水。和茯苓搭配可加強溫陽行水的功效。主要治療我們身體上由陽虛水液停聚所引起的手腳冰涼,水腫,胸悶等癥狀。而且桂枝制陽光,它能給身體帶來陽氣,是能夠讓人感到暖烘烘的一味藥,原本因為嗜食寒涼而陰寒內(nèi)盛的脾胃在陽氣的溫暖下,也得以蘇醒過來。 3、燥濕--白術 燥濕,就是像我們平時烤東西一樣,借助溫補的藥材把濕的東西給烤干。打個比方,如果我們把濕毛巾放在爐火上烤的時候,毛巾的濕氣是不是會被蒸發(fā)掉?這就是燥濕了。那誰來燥濕呢?《苓桂術甘湯》中的白術是燥濕的一把手。閱讀到這里,可能有朋友疑問,燥濕祛濕都是治標,怎么才是治本呢?那就是斷絕濕氣的來源。否則你一邊排濕,另一邊濕氣源源不斷地產(chǎn)生,那豈不是白費力氣了?《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有言:“諸濕腫滿皆屬于脾”,說明濕邪之源在脾,若要切斷濕氣之源,首先要將脾胃養(yǎng)好。而且,在中醫(yī)五行里,脾屬土,能克水。因此,要想從根本上去濕,首先得好好健脾,這就要用到白術了。白術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我們說水濕聚積成痰,脾虛運化水液失常就會產(chǎn)生水濕。白術和茯苓同用會加強健脾,祛濕的功效,直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它還可以治療脾虛引起食欲不振,流口水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