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鑒:“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杜魯門”號艦島結構與布局
哈利·S·杜魯門號航空母艦(USS Harry S. Truman CVN-75)是美國海軍“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的第8號艦。

1993年11月29日在美國紐波特紐斯造船及船塢公司鋪設龍骨起造,最初命名“美國號”(USS United States),直到1995年2月,在鋪放龍骨之前正式改名“杜魯門”號,1996年9月7日擲瓶命名,同年9月13日正式下水。

該艦在性能和規(guī)格上較大幅度的改進,包括在艦身兩舷處設有隔艙系統(tǒng),機庫、彈藥庫等重要部位的頂部和兩側裝有63.5毫米厚的凱夫拉裝甲加強防護,因此排水量增加了近5000噸,吃水增加至11.8米等。該艦可搭載各型作戰(zhàn)飛機80架。

杜魯門號航空母艦與已經建造服役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其他航母相比,進行了一些技術改進,主要是采用了一些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如大面積使用光纖電纜;布設了IT-21非保密型局域網,將計算機、打印機、復印機、作戰(zhàn)兵力戰(zhàn)術訓練系統(tǒng),艦艇圖片再處理裝置、數字化綜合印刷廠及綜合數據庫等連為一體,實現(xiàn)了無紙化辦公;增設了保密戰(zhàn)術簡報室,艦員配備了數字式身份卡,還為艦載機起降配備了綜合電視監(jiān)控系統(tǒng)

一般來說,美軍的航母艦島通常設置在艦體中部,如“小鷹”級、“尼米茲”級。不過艦島也有設置在艦體后部的,比如“福特”級。這種設計是有一定理由的:航母艦島上設置有航空艦橋和航海艦橋,另外還配置有各類雷達天線和電子設備。航空艦橋的一個主要作用是指揮艦載機起降作業(yè),這就要求航空艦橋能對甲板擁有良好的視野、盡量避免視覺死角。

從這一角度來說,將艦島設置在艦體中部是比較合適的。另外,艦島設置上要盡量避免干擾航母的艦載機升降機,而升降機的位置要方便將機庫中艦載機拖曳到起飛點和停機區(qū)、將甲板上的(特別是剛剛降落的)艦載機運送到機庫,所以航母艦載機升降機往往設置在艦體中前部和中后部,這樣的話留給艦島的位置也就只剩下中部了。

而“尼米茲”級航母“杜魯門”號,就是艦島中置的典型,下面就來讓我們研究下“杜魯門”號艦島的結構與布局,歡迎軍迷鑒賞和點評。














趁系統(tǒng)不注意,悄悄的點個關注
我會給您提供更多好看的裝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