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華光?紅孩兒?傻傻分不清!
86版《西游記》的哪吒造型,明顯是參考的《封神演義》,穿得少,腳踏風(fēng)火輪,手持長槍,劇本寫的哪吒也是“腳踏風(fēng)火輪,手執(zhí)一桿長槍”。當(dāng)年因為哪吒穿的衣服很少,里面藏“威亞衣”就有點難。另外哪吒踩著風(fēng)火輪沖過來的時候,身上要有一股繃住的勁兒,否則威亞一吊,胸部、肺部的壓力是很大的,一般人受不了。當(dāng)時內(nèi)地并沒有正規(guī)的威亞,是用鋼絲、滑輪土辦法制成的,所謂的威亞衣也不是真正的威亞衣,而是用高空作業(yè)的防護(hù)衣改制而成的。在土制威亞方面,美工起了很大作用,福建雜技團(tuán)調(diào)來搞特技的連治水更是功不可沒。飾演哪吒的演員叫艾金梅,是一位著名的京劇演員,身上有些功夫,如果是沒功夫的人來演還真受不了。哪吒腳下風(fēng)火輪,是煙霧師劉禮后期做出來的。他在藍(lán)幕前面用鐵絲圍成了兩個風(fēng)火輪,然后纏上絲綿,澆上凝固汽油,點著后讓它轉(zhuǎn)動。后期制作的時候,兩個風(fēng)火輪和演員的腳行進(jìn)的速度、距離必須保持一致,否則效果就不好了。
但是,原著中哪吒“甲胄齊整”,穿得一點都不少,而且很帥,“誠為天上麒麟子,果是煙霞彩鳳仙”,的確有男生女相的感覺,找女演員來演也沒什么不可以。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和其他的明朝小說寫哪吒,也都是包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這是明朝小說《南游記》中是這樣寫的:“哪吒出陣怎么打扮?但見頭戴紅花紫金圈,身披八寶繡盔甲,腳穿綠線皂皮靴?!?/strong>該書中哪吒上陣還是騎馬的。
更早期的哪吒,也是穿很多衣服的。比如《二郎神醉射鎖魔鏡》里面,哪吒是戴一頂“鈴杵冠”,穿一件蟒衣戰(zhàn)袍,還加一件坎肩。《封神演義》中的哪吒“頂上揪巾光燦爛,水合袍束虎龍紋。”是道家打扮。也沒有穿很少。
《封神演義》里的哪吒,是從各種地方抄來的。和哪吒淵源很深的第一位神仙,就是道教雷法中著名的華光馬元帥,因為他也是從肉球中降生的。馬元帥是道教雷法中重要的火神。元代道教上清派雷法典籍《靈官陳馬朱三帥考召大法》中,需要召請華光馬元帥,這套法術(shù)對法師類似的“存思”(即想象)要求是這樣的:“道士需想象體內(nèi)二氣交合,先化為寶珠,次發(fā)雷擊破寶珠,珠內(nèi)有一嬰兒,逐漸長大,化作‘丹元君,頂上清冠,絳衣朱履,長裙玉珮’,乘紅白二氣上轉(zhuǎn)泥丸,復(fù)墮地化為枯木,再運心火燒木成灰,‘灰內(nèi)見一肉團(tuán),兆以劍訣剖開,見一嬰兒跌坐金盤之內(nèi),雙手捧一燎字’……”
有些南方民間小廟甚至將馬元帥和火德真君混淆?!斗馍裱萘x》里的風(fēng)火輪,是用腳踩的,很像今天的滑板、平衡車或者暴走鞋。這個輪子形狀的東西,歷來就是華光馬元帥的標(biāo)配,而不屬于哪吒。有時候這輪子是兩個,有時候是一個。比如有的道教水陸畫中,馬元帥的輪子就畫作一個,簡直是從吳橋雜技團(tuán)跑出來的。俗話叫“獨輪王八拱”。華光馬元帥踩輪子的歷史非常久,例如元末明初的雜劇《西游記》中就有“火丹袖五百,火輪踏一雙,火葫蘆緊縛師曠,使離婁拖定金槍”。又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華光馬元帥的傳記,也提到他的“風(fēng)輪火輪”。“生下三日能戰(zhàn),斬東海龍王以除水孽;繼以盜紫微大帝金槍,而寄靈于火魔王公主為兒,手書左靈右耀,復(fù)名靈耀。……乃授以金磚叁角,變化無邊。遂奉玉帝敕,以服風(fēng)火之神,而得風(fēng)輪火輪之使。 ”
而在以華光為主角的《南游記》里,華光踩的風(fēng)火二輪是降服了風(fēng)火二判官所得。
而“火尖槍”的名目源自《西游記》里紅孩兒的兵器。 另外,道教其他雷將,如王靈官等,都踩著類似的輪子,它通稱為“火車”(并非今天意義上的火車)?!鹅`官寶誥》這樣說:“先天主將,一炁神君。都天糾罰大靈官,三界無私猛吏將。金睛朱發(fā),號三五火車?yán)坠?。鳳嘴銀牙,統(tǒng)百萬貔貅神將。飛騰云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驅(qū)邪治病?!?/strong>又如雷法中的田華畢元帥,就是《封神演義》里龐劉茍畢的那個“畢”,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圖像里,也踩著一個輪子。 可見,雷法神將踩一個平衡車,簡直就是標(biāo)配!
《封神演義》有一處耐人尋味的細(xì)節(jié)。伐西岐的張桂芳,善于呼名落馬,他見到人騎馬就會喊“某某還不下馬,更待何時”,這個人就會魂飛魄散,跌下馬來。但是哪吒不怕,因為他是蓮花化身,沒有魂魄,張桂芳不知道。他喊哪吒的原話,在最早的明代版本里是:“哪吒還不下車,更待何時!”后來的版本都改成“下輪”了。其實“下車”這個版本上的細(xì)節(jié),正反映了當(dāng)時的作者和讀者的一種認(rèn)同:他們覺得哪吒踩的風(fēng)火輪就相當(dāng)于火神或雷神腳下的“火車”。 這個設(shè)定還影響到了《西游記》里的紅孩兒。紅孩兒放火的時候,也需要站在車上。甘肅張掖大佛寺的《西游記》主題壁畫,畫的就是紅孩兒乘車放火。 其實它和哪吒的風(fēng)火輪以及“火車”是一個來歷,本就是屬于火神的法寶。紅孩兒手里的“火尖槍”,應(yīng)該也是從馬元帥的“金槍”變過來的。無論是火槍、火車還是火輪,都和火神信仰有關(guān)系。
而且,哪吒和紅孩兒的形象真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無論是民間繪畫,還是影視作品,這兩個人物造型都有點傻傻分不清,紅孩兒在《西游記》里是“也無甚么盔甲,只是腰間束一條錦繡戰(zhàn)裙,赤著腳”。
于是很多民間繪畫中的哪吒全都光腿赤腳了,所以86版電視劇哪吒穿得不多。有一本《封神真形圖》,就是《封神演義》的人物畫譜,赫然寫著“善財童子哪吒”,明顯就是跟《西游記》中的紅孩兒搞混了。
《封神演義》里,哪吒還有一塊金磚,這更是屬于馬元帥的法寶。華光持金磚的傳說,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例如《水滸傳》里的船火兒張橫,他唱過一首歌:“老爺生長在江邊,不愛交游只愛錢。昨夜華光來趁我,臨行奪下一金磚!”
?北京白云觀所藏馬元帥畫像 從這里可以知道,至少在元明之際甚至更早的時候,民間就普遍了解華光是手持金磚的;而且,華光的威名也非常大,以至于張橫要拿華光和天王老子相提并論。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有“乃授以金磚叁角,變化無邊”的說法。而在《南游記》里,華光投胎在炎玄天王家,被稱作三眼靈耀,拜妙樂天尊為師,卻又詐取其金刀,煉成一塊三角金磚作為法寶。現(xiàn)存明清的道教水陸畫中,馬元帥總是拿著一塊金磚。 另外,王靈官在有些造像中也拿金磚。王靈官同樣屬于火神。
《封神演義》里還有一個法寶,叫九龍神火罩,這更是從火神那里弄來的了。因為《道法會元》里就有“火罩咒”,咒語是: “謹(jǐn)請日之原,火之祖,結(jié)鐵為網(wǎng),促金為罟。四邊火焰,八方發(fā)舉。上徹云霄,下連土主。火捉火縛,火枷火考,擂揮火鼓。敕差趙原,主捉立附。攝到邪祟,立便通吐。急急如律令。 ”九龍神火罩就是“火罩咒”之類道教咒語的具象化。
《西游記》電視劇中還設(shè)計了哪吒用風(fēng)火輪、乾坤圈、混天綾對付孫悟空的情節(jié),但原著里哪吒的法寶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魔杵、繡球兒、火輪兒。這些法寶更有佛教的特色。斬妖劍和砍妖刀應(yīng)該是和佛教中毗沙門天王相關(guān)的“持物”,如唐盧宏正《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中說:“毗沙門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吳鉤,左持寶塔。”斬妖劍和砍妖刀無疑是從他父親的“吳鉤”變來的。 縛妖索應(yīng)該源于四大天王里西方廣目天王的罥索(這條罥索,有時候也畫成一條龍)。這條罥索很可能與廣目天王的獵人原型有關(guān),罥索是用來捆獵物的?!斗馍裱萘x》里的夾龍山懼留孫和《西游記》里的幌金繩也都和它脫不開關(guān)系??`妖索到了《封神演義》里,又變成了可以纏人的混天綾。 降魔杵雖然不是什么稀罕法器,但佛教色彩更濃厚。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講到哪吒出身的故事,說他“手搭如來弓箭,射死石記娘娘之子,而石記興兵。帥取父壇降魔杵,西戰(zhàn)而戮之”。說明降魔杵本是父親托塔天王的兵器。另一方面,藏傳佛教的神像手中,基本都會有這一件持物。 從這里又可以看出哪吒和佛教的關(guān)系。上面這個故事中,弓箭是屬于如來的,不是李靖的。而在《封神演義》里,哪吒在陳塘關(guān)城樓上拿起乾坤弓、震天箭,射死了石磯娘娘的童子碧云童兒。 這個故事其實也源于佛教故事,見于《佛本行集經(jīng)·捔術(shù)爭婚品》,說凈飯國立鐵鼓,讓眾人比賽射箭:悉達(dá)多太子射的時候,連續(xù)換了好幾張弓,都拉斷了。他的父親凈飯王命人去城中的天寺,取來太子祖父師子頰的神弓,給太子試射。太子平胸而射,箭射過了十拘盧奢(約二百里),悉皆洞過,沒于虛空,并射到了天上。帝釋天接過箭,讓諸天供奉。 這里的弓供奉在“天寺”,箭一下子射到天上。而《封神演義》里寫作“乾坤弓”和“震天箭”,還是能看出二者的聯(lián)系。 后來這個故事也被《北游記》采用了。真武大帝小時候叫玄明太子,七歲的時候用一張弓射中了銅鼓。說明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得非常廣,是一個可以復(fù)用的資源。
繡球兒這件法寶,在元雜劇里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哪吒圖像,就手持一個繡球?!赌嫌斡洝防镎f繡球中有獨角逆鱗龍、八角頭陀、波羅龍、吞世界鬼等,可以隨時放出來幫忙。 而宋洪邁《夷堅志》“程法師”條,記載了宋代民間盛傳的哪吒咒語的靈驗故事。這位程法師能行茅山正法,治病驅(qū)邪。有一天遇到一個石精,用其他法術(shù)都不奏效,于是持哪吒火球咒作法。就見一個火球自身后出,與一團(tuán)黑塊相擊,將黑塊擊碎,火球繞身數(shù)匝也消失了?;鹎虿返臅r候,人們聽到有金鼓喧轟的聲音,像在打仗時的“千百人戰(zhàn)聲”。 這里哪吒已經(jīng)被列入了“茅山正法”的神將序列,并且有專門的法術(shù)“哪吒火球咒”。這“火球咒”固化后,就成了“繡球兒”。
?至于乾坤圈,應(yīng)該與《南游記》里的“紅花紫金圈”或《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里的“首帶金輪”有關(guān)系。
最后,《封神演義》里還有一對“陰陽劍”,只出現(xiàn)過一次:“太乙真人傳哪吒隱現(xiàn)之法。哪吒大喜,一手執(zhí)乾坤圈,一手執(zhí)混天綾,兩只手擎兩根火尖槍,一手執(zhí)金磚,還空三手;真人又將九龍神火罩,又取陰陽劍,共成八件兵器。” 《封神演義》的作者經(jīng)?;煜^六臂和三頭八臂。如果是三頭六臂,就沒有陰陽劍什么事了,前面那幾件法器足夠用。如果是三頭八臂,只能再湊兩把陰陽劍出來。所以這兩把陰陽劍從來沒有用過,就是個擺設(shè)。
哪吒的本領(lǐng)和法寶,是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地變多變強的。國人對哪吒形象的塑造,吸取了無數(shù)種文化元素,完成了從佛教到民間信仰的變化過程。一開始,他只是毗沙門天王的護(hù)法,但他桀驁不馴,在肅穆端莊的萬神殿中,是一個異數(shù)。這樣的性格,其實很受中國老百姓喜愛,因為在他們被忠孝之道約束的潛意識中,總有一種試圖突破和反叛的因素。哪吒是這樣,孫悟空也是這樣。所以在一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人們不斷地把與之相似的文化符號,從別的神祇那里奪過來,加諸哪吒的身上,使他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大,最終成了明清時期的文學(xué)里,僅次于孫悟空的神話英雄。
哪吒這位“神話英雄二號”剛上場,還沒出手就被孫悟空損了一頓,于是使出三頭六臂技能,但被孫悟空模仿,三頭對三頭,這一段劇本寫了,但沒拍,應(yīng)該是技術(shù)受限。而且
“那太子六般兵,變做千千萬萬;孫悟空金箍,變作萬萬千千。半空中似雨點流星,不分勝負(fù)。”的特效更難以實現(xiàn),劇本里改成天兵天將上前群毆,跟孫悟空變出的分身打亂套。但電視劇依然沒拍。
原著中,孫悟空用分身抵住,真身繞到身后偷襲,左臂受傷落?。粍”靖某闪嘶焓滥醯暮奥晹_亂哪吒心神,被孫悟空偷襲打掉了風(fēng)火輪,電視劇里哪吒是武功不敵、法寶不靈,主動敗退。劇本中悟空得勝而回的戲份也沒拍。
原著中,孫悟空的六個拜把子兄弟看孫悟空打贏了,都跟著起哄,全部自稱大圣。宋代以后,流傳在福建一帶的一種信仰有關(guān),這種信仰叫瑜伽教。這個教里的神仙,特別喜歡用“大圣”命名。東南沿海一帶,只要出一個神仙,老百姓就喜歡叫他“某某大圣”。長此以往,“大圣”的稱呼就被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