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喜歡用焦慮嚇唬自己
恐懼時的緊張激動和糖果帶來的滿足感很可能依賴的是相同的腦區(qū),即中腦-邊緣通路。簡而言之,我們很多時候隨即所產生的情緒,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是該歡迎還是該避免,大多都是無意識的條件反射。
?
比方說,當你吃到美味零食,喝到好喝的飲料,和SP牽手成功,升職,考試上岸產生的情緒等等,這部分區(qū)域把這些情緒登記為好東西,讓你體驗到愉悅快樂;
?
而當你不小心吃到變質食物,遭遇劈腿,考試失敗,被裁員減薪時,這部分區(qū)域就把它登記為壞東西并讓你產生惡心、反胃、想吐、抑郁等各種難受的感覺。
總之,大腦想盡辦法確保你記住“下不為例”!這套系統(tǒng)就是中腦-邊緣獎賞通路。
?
大腦有種怪癖叫反事實思維,即傾向于仔細思考可能發(fā)生,但實際上從沒發(fā)生過的負面結果。
如果事件本身就很可怕,讓大腦感覺到危險真實存在,這種傾向就更明顯了。
例如,
你考試成績就差幾分就落榜了,
你和SP又重新和好了,
雖然情況很糟可是自己還是升職了,
那么也許會在接下來的好幾天內反復想到假如XX就會XX并心有余悸。
?
實際上你并沒受到任何實質上的傷害,只不過大腦就愛關注潛在的威脅,無論是發(fā)生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
而大腦的這種怪癖,產生的后遺癥就是焦慮更多的焦慮。久而久之的下意義是習慣,讓我們對自己大腦的怪癖產生了依賴,
結果我要做事的原因就變成了避免發(fā)生這個,于是經典的故事套路出現了。
假如我做了什么,就會阻止發(fā)生什么事。
?
結果就是自己完美的陷入莫比烏斯輪回。
解決得方法其中一種,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活在當下。
可是這個活在當下的副作用就是,假如不面對接受真實的自己,直視自己的缺點并且承認。
如同告訴你冥想,和讓你借酒消愁是一個道理。
正所謂下班回家正念冥想,上師指導放下一切。
第二天還是同事/做事兒,一腔MMP。啥都沒用。
還會慣性的陷入自己思維怪圈,極力的去做阻止壞結果發(fā)生的行為。
于是畫面就有了,
我只要堅持節(jié)食,就能保持身材。
我只要堅持運動,就可以擁有完美身材。
我只要堅持肯定語,就能實現目標。
我只要堅持騷擾他,他就會回到我身邊。
拜托,你只要這么做了,結果只能說明一點。你還是不相信自己已經真正的接受自己。還是沒有好好感知自己要的是什么。
不直視為什么焦慮,就算自己做再多的努力,還是回到遠點。
焦慮也好,周圍的自身環(huán)境/人際關系/不可及的夢想,都是需要自己首先檢視做事兒的動機,和自己的感覺是否一致。
感知任何事兒的同時,心很認真的沉浸在做的過程里。才是真正的身心合一。
即使目標還很遙遠,做好現在力所能及的。
即使結果還是未知,做好現在,沒有人知道結果是什么。
如果百分之百預言成功的人,拜他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