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古物之美》| 中國人的“地平線思維”

中國早期找得出畫家名字的繪畫,大抵上都采取了橫卷的形式。
關于“卷”,徐邦達先生有這樣的定義:“裱成橫長的樣式,放在桌上邊卷邊看的叫做‘卷’”。而豎長的掛軸、條屏,大約到北宋時代才漸漸流行。
這或許與中國人觀看世界的方式有關。中國人的目光,是屬于農(nóng)業(yè)文明的目光,是站在大地上的目光,所以中國人看到的世界,必然是水平的、橫向展開的,所有的事物,都圍繞在自己的周圍。
平視視角,其實就是人間視角,充滿了人間的溫情,中國人不以上帝的視角,全知視角地、居高臨下地看世界。天地遼闊,山高水長,其實都有人間的溫度。
萬物都很遠,萬物又都很近,遠和近,都是感覺的、心理上的,不是物理的、透視的,不符合科學法則,像一位詩人所寫: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表面上說遠(“天涯”),其實是在說近(“比鄰”)。
另一位詩人則寫道: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表面上是說近,其實是在說遠。這就蘊含在中國古典藝術里的“相對論”。
中國古典建筑、書法、繪畫,無不側重于在水平方向上發(fā)展。中國古典建筑從不追求在垂直高度上的攀升,而注重水平幅度的伸展。
這或許與木材這種材料在修筑房屋時有高度的極限有關,更多卻是文化上的主動選擇,即中國人的居住,應該是田園的、緊緊依傍大地的,離開土地,中國人就會產(chǎn)生一種不穩(wěn)定感。
當下城市里的高樓大廈,不僅造成了人與大地的隔離,也造成了人與人的疏離,有違中國人的精神傳統(tǒng)和文化倫理。
繪畫在成為個人創(chuàng)作之初,就以橫卷的形式,體現(xiàn)中國人的“地平線思維”。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是我們今天能夠見到的確知畫家姓名的最早繪畫之一,顧愷之也被稱為“中國畫史第一人”。
這原本是一幅人物畫,畫的是漢魏之際文學家曹植《洛神賦》的內容,是一幅根據(jù)文學經(jīng)典改編的繪畫手卷,講述的是曹植被曹丕轟出京城,前往鄄城途中,日暮途窮之際,恍恍惚惚之間,在洛河邊遇見洛神并墜入愛河的夢幻之旅。
但即使人的傳奇,依然是在大地上展開,與山水脫不開干系。所以人物畫,也仰仗地平線視角。只不過在晉畫中,人大于山,不似宋元繪畫,人只是藏在山水間的一個小點。
來源:祝勇《故宮的古物之美2》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