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最容易被忽略的運動健康指標——靜息心率
最近因為旅途奔波加之睡眠不足,感覺很不舒服,與此同時,觀察到兩塊運動手表的靜息心率都上升了!
?

回家休息了一下后,感覺好多了,靜息心率也逐漸恢復到了正常水平。不由感嘆:靜息心率,真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運動健康指標之一。
?
其實,在專業(yè)運動訓練中,教練會根據(jù)運動員訓練后第二天的靜息心率與之前的靜息心率作比較,如果超出10次,則代表運動員處于疲勞狀態(tài),這時候就不應該再加大訓練量。
?
那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靜息心率還有什么用呢?
?
? 靜息心率是什么
?
首先,心率(Heart rate)是指心臟收縮(contractions)跳動的頻率(beats)和每分鐘跳動的次數(shù)(bpm)。靜息心率,又稱為安靜心率,是指在清醒、不活動的安靜狀態(tài)下,每分鐘心跳的次數(shù)。
?
一般來說, 心肺能力或是有氧能力好的人, 靜息心率會比較低,長跑選手靜息心率可能會低到40-50。而正常人靜息心率在60~100次/分鐘,可能因年齡、性別或其他生理因素產(chǎn)生個體差異。
?
如果靜息心率超過90,就代表心率偏高,可能就要多注意自己身體健康了。因為有研究發(fā)現(xiàn),過高的心率與較短的壽命有一定相關(guān)性【1】;如果靜息心率長期低于60,且伴有頭暈和呼吸急促等現(xiàn)象,應該及時就醫(yī)。
?
? 如何測量靜息心率
?
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早晨起床后靜坐放松一會兒,數(shù)一下15秒內(nèi)頸動脈或腕動脈的脈搏次數(shù),乘以4得出心跳次數(shù)。連續(xù)幾天都測量一下算個平均數(shù),可以得出較準確的靜息心率。
?
最準確的方法是選擇心率帶。心率帶測量的原理是通過兩片膠片皮極和電極片監(jiān)測心電(ECG))信號,一般佩戴在信號較強的胸口位置,以達到較準確的采集效果,但是日常使用不太方便。
既簡單又強烈推薦的方法是用心率手表,大多采用“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PPG,Photo Plethysmo Graphy),利用了血液在心臟節(jié)律性收縮舒張下產(chǎn)生周期性搏動,導致接收器光強度節(jié)律性變化的原理。將光信號轉(zhuǎn)換成電信號,從而計算出每分鐘的心跳次數(shù)。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佩戴嚴實,而且戴著表睡覺才會有比較穩(wěn)定又準確的出值哦!雖然有些人會覺得戴著表睡覺很累贅, 但是為了能更加的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 這還是很值得的!
?
? 靜息心率的影響因素
?
(1)???? 超重:超重會使心臟負擔增大,需要更努力地跳動以給全身提供更充足的血液,不妨先減重試試。
(2)???? 飲食:煙草會導致血管收縮,傷害心肌和脈管系統(tǒng),酒精攝入與心動過速密切相關(guān),咖啡和濃茶則因為富含咖啡因攝入兩杯以上就能顯著提高靜息心率,一些高脂高糖的食物也會導致心率升高;
(3)???? 睡眠: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心跳過快,應該多加休息;
(4)???? 疾病:身體不舒服的時候,炎癥反應會輸送更多血液到全身,應該及時就醫(yī);
(5)???? 疲勞:身體勞累的時候,靜息心率會升高,這個時候應該減少運動,及時休息,調(diào)整好自己的狀態(tài)。
? 靜息心率的意義
研究發(fā)現(xiàn),靜息心率的變化,可能會提供除心血管健康之外的其他信息。一般來說,隨著時間推移,一個人的靜息心率整體波動幅度偏小,會趨于穩(wěn)定。所以,如果突然出現(xiàn)與平時靜息心率很不符的情況,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信號,說明身體某個方面可能有狀況 [2]。
?
換句話說,靜息心率其實是一個很好用的自我健康檢查指標。靜息心率的變化程度代表了身體的程度, 所以為什么手表上會有七天的變化趨勢圖, 就是為了能讓大家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呀! 發(fā)生變化的時候,不妨審視一下自己最近是否休息充足、飲食得當,運動量適宜、是否需要就醫(yī)等……
?
? 最后,做個小調(diào)查,你一周運動幾次?靜息心率是多少?歡迎在評論區(qū)分享。
?
[1] Levine H J . Rest heart rate and life expectanc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1997, 30(4):1104-1106.
[2] Giorgio Quer. Inter- and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in daily resting heart rate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age, sex, sleep, BMI, and time of year: Retrospective,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 92,457 adults[J]. PLOS,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