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入門課程

第二章 核心人格的形成
客體關系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來自“對客體的尋找”,即人際關系的發(fā)展,而非弗洛伊德所說的“對快樂的尋求”。
核心人格形成的時間段: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的核心人格,在六歲時已經(jīng)形成,這個年齡,大腦已經(jīng)發(fā)育成熟。(中樞神經(jīng)已發(fā)育完備,六歲前不吃皮蛋)
克萊因和科胡特等認為核心人格是在前語言期(兩歲以前)就已確定。
克萊因認為一個人出生之后的四至六個月就已完成了某種重要的心理整合。
核心人格的形成:不安全感,自卑,游戲成癮,遺傳。
精神分析的四個輪子,人活著的四種驅動力:力比多,攻擊性,關系,自戀。
克萊因的客體關系理論:
自閉狀態(tài):從初生到出生一個月,嬰兒絕大多數(shù)時間用于睡眠,處于一種原始的、虛幻的無指向狀態(tài)。這是一種原始的自戀狀態(tài),基本上沒有客體指向。(如果這個階段不能安全度過,不能打破自戀狀態(tài),就會形成兒童孤獨癥)
如果個體在下一個階段的發(fā)展受阻,不曾和母親或其他人形成共生圈,從而導致病理性的自閉,這就是臨床上所見到的孤獨癥患者。
核心人格的影響:早年良好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形成健康的核心人格。以后的階段中出現(xiàn)重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會退行到早年。
精神分析師眼中,世界上只有三類人:精神病(例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人格障礙(前俄狄浦斯期出現(xiàn)問題),神經(jīng)癥(正常人)(只要是有神經(jīng)質性沖突,就處于神經(jīng)癥狀態(tài),代表人心理狀態(tài)處于健康狀態(tài))。
神經(jīng)質性沖突/俄狄浦斯沖突:生與死,男與女,對成功的渴望與害怕成功之后的懲罰←俄狄浦斯沖突主要研究
安全感即攻擊性:一個人沒有安全感,是在潛意識中對他人有敵意,把攻擊性投射成環(huán)境對他的威脅。(我對環(huán)境和他人的敵意的投射)攻擊性由早年的關系決定
自卑:我把應該朝向別人的攻擊,朝向了自己
我們在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不斷把這兩個驅力象征化和向外的過程。
象征化:不是直接用原始手段滿足力比多和攻擊性(比如力比多不會直接用性來滿足,所有藝術形式有可能是力比多驅力的升華,而攻擊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的成熟,不全是使用直接暴力獲得滿足,通過擴張自我能力自我領域來滿足攻擊性,也是對攻擊性的升華。)
父母親對孩子的嘮叨,是他們的力比多的表達還停留在口欲期。他們跟世界的鏈接還通過嘴巴,他們那種嘮叨實際上是用語言對孩子進行心理強奸。
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角度永遠不談遺傳:
1.過度強調先天會為以后的殖民主義者提供大規(guī)模的謀殺精神病的口舌;
2.以物種遺傳斷定精神病人會導致遺傳優(yōu)劣的傲慢
3.目前的科學技術仍未知曉遺傳占疾病的多大比例
精神分析必須站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之上。
第三講 從精神分析談抑郁癥
父母親對孩子核心人格的影響:科胡特認為父母親是什么人比他們做什么更重要。父母親人格基本健康,如發(fā)生單個創(chuàng)傷事件,不至于對孩子核心人格產(chǎn)生太大影響。
80%的神經(jīng)衰弱會變成抑郁癥,20%會變成焦慮癥或者強迫癥。
抑郁癥和攻擊性的逆轉有關系,心理治療師需要做的就是讓抑郁癥患者攻擊性向外。
當我們處在一段穩(wěn)定的關系中時,我們感到自己是安全的。
實證研究顯示:早年被父母強烈忽略的人在成年之后,會有莫名其妙的全身疼痛或者某一個部位疼痛。好像有人在打我,虛擬了一個糟糕的關系,再糟糕的關系也比沒有關系好。(人一生都在尋找關系。)
曾氏名言:攻擊是用來掩蓋親密的,我害怕和你太近,如此的近可能會讓我們彼此都消失自我邊界,所以需要攻擊。
抑郁癥特點:
1.以防御機制機制角度說,向外的攻擊沒有辦法出去,于是轉向自身。
2.過于強大的超我,惡性自戀(最高級別的自戀)。
最高級別的自戀,是自殺。
弗洛伊德第二定位理論:本我自我超我
憂讒畏譏:抑郁癥的人自我邊界不清楚
曾氏愛情定律:想念某人僅僅是感到快樂的話,只不過是喜歡而已,想念一個人感到抑郁的話,你肯定愛上了他。
愛讓人沒有邊界,沒有防御,因此人在愛情里更加容易受傷。
抑郁癥是自戀的典型表現(xiàn)。
精神分析的發(fā)展:弗洛伊德經(jīng)典理論:三個人的心理學(爸爸媽媽孩子)→客體關系理論:兩個人的心理學(母親與孩子的關系,爸爸變成了母嬰關系的背景)→自體心理學:一個人的心理學(談自戀)
客體關系理論認為,人活著是為了尋找與他人的鏈接。
戀物癖的形成:如果一個人的力比多與攻擊性沒有辦法正常向媽媽投注,就有可能投注到媽媽的替代品(長頭發(fā),女性的內(nèi)衣,高跟鞋等等)上。
精神分析的目標之一:把潛意識意識化
精神分析對移情的分析,就是要消除過去對來訪者的限定,要來訪者“背叛”自己的過去,使其更充分地活在當下。
心理治療應遵守的原則:此時此地。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心理治療
曾氏語錄:安慰一個哭泣的人,不是說“不要哭”,而是說“你一定很痛苦吧”或“我陪你哭”,這就是共情。
曾氏語錄:所謂的童年經(jīng)歷,就是你曾住過的旅館和吃過的菜,那些旅館的服務質量和菜的口味決定了你現(xiàn)在愿意去那些地方和不愿意去的地方。
經(jīng)典的精神分析認為,一個人的疾病來自他的力比多和攻擊性投注和投注的方向出了問題。(比如母親缺乏或者母親回應不恰當?shù)那闆r下會出現(xiàn)投注方向問題。)
母親回應不恰當:
1.投注到代替母親的物體上變成戀物癖;
2.投注到自己,產(chǎn)生病理性的自戀。
孩子的兩難境地:兩個成年人的沖突會內(nèi)化成孩子的內(nèi)心沖突。
創(chuàng)傷性事件即誘因。
成年期間首次發(fā)病都可以理解為童年創(chuàng)傷的延遲性反應。
內(nèi)在的客體分為兩類:
1.內(nèi)在的幫助者:幫助我支持我贊美我
2.內(nèi)在的迫害者:不斷地過不去,搞很多內(nèi)心沖突
被恰當?shù)貙Υ?/strong>治療師能夠恰當?shù)貙Υ齺碓L者,這本身就是一個最高級別的治療。
治療師需要重構的是來訪者已經(jīng)內(nèi)化在人格中的父母關系。
移情:當下的關系是對過去關系的重現(xiàn)。
退行是一切心理治療的基礎,沒有退行就沒有精神分析,甚至沒有心理治療。
疾病發(fā)生的原因:自我不能在超我和本我之前形成一個良好的協(xié)調狀態(tài)。
心理治療的唯一目的:增加來訪者的自我功能,讓來訪者的自我足夠強大,能夠應對本我和超我之間的沖突,能夠應對外界。
心理治療就是使來訪者在和治療師的關系中間,能夠租借治療師的自我功能。
所有自我不夠強大的人,都是因為早年的發(fā)育不良。
“癥”是不科學的診斷:別把抑郁癥、神經(jīng)癥那些“癥”太當真,“癥”僅僅是為了醫(yī)學分類方便。
第五章 父母與孩子的沖突
曾氏語錄:“一切心理的問題都是關系的問題。”
曾氏語錄:“享受自由的代價是忍受孤獨?!?/strong>
強迫癥主要是攻擊性和力比多的壓抑。
強迫癥的儀式行為,是性行為的替代,性沖動跟道德間的沖突表現(xiàn)為強迫癥。
強迫行為是一種隔離行為,儀式是用來隔離情感的。
我儀式上地對一個人有禮貌,實際上是我不想和他產(chǎn)生情感鏈接。
洗手是一種象征性行為,洗掉的并不是細菌或者臟東西,而是道德上的墮落。
恐懼是對熱愛的掩飾。
嬰兒般的無所不能:通過控制他人來緩解自己的恐懼。
嬰兒通過展現(xiàn)自己的無助來控制別人。
我處于高度的恐懼之中,又不至于被嚇死,這是玩弄恐懼,這是高度的控制。
焦慮:
1.原始焦慮:害怕自身破碎,害怕邊界被突破。在人格障礙或精神分裂癥這個水平。
2.成熟的焦慮:害怕喪失客體或客體之愛。發(fā)展到神經(jīng)癥水平,是健康的。
中年危機是一次重新整合以及面對死亡的危機。
完全沒有焦慮的所謂人本主義說的自我實現(xiàn)的人,他們的毛病是喪失創(chuàng)造和生活的活力。
每一步的成長都跟哀傷在一起,成長的力量直接等于哀傷的能力。
情感的兩個部分:一個是感受,另一個是跟這個感受捆綁的認知。
情感分抑郁、恐懼、焦慮三種。
在我們面臨重大喪失的時候,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哀傷,我們越能夠充分地哀傷,我們就越不會的抑郁癥。
——弗洛伊德《哀傷與抑郁》
不恰當?shù)那榫w,是一種過度反應,另一種是對情緒的情緒。
第六章 神經(jīng)癥的動力性解釋
曾氏語錄:所謂個性就是,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知道別人不再認為那是錯誤的一種境界。
曾氏語錄:一個人早年不被喜歡,成年后就勾引別人不喜歡。
青少年是工業(yè)制造的怪物,古代沒有青少年這個說法。
在學習中能夠享受攻擊性和性驅力的滿足,我們就不會被學習所虐待。
認同涉及到很多方面:身體認同,性別認同,文化認同……幾十種。
例:肥胖既是力比多的壓抑,也是攻擊性的壓抑。
青春期男性的刻意肥胖相當于向女性認同,否定自己的性別也是一種性壓抑,相當于向女性表示善意,尋求認同。
在與其他人競爭中展現(xiàn)自我劣勢:女性會本能尋找優(yōu)秀的異性以尋求繁衍優(yōu)勢,而缺少性別認同的異性會刻意展現(xiàn)自我劣勢以躲避生理本能;通過展現(xiàn)自己的劣勢來避免攻擊別人壓抑本能。
只和女生玩:屬于性壓抑。只有在精神上也把自己閹割的人,才能自由地出入異性群體里,而正常人都會有處于異性群體中關于性的焦慮。如果男性只和女性玩也有攻擊性被壓抑的表現(xiàn),因為同性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沖突與競爭。
孩子不知道父母是希望他們長大還是不長大。適當?shù)貙W習心理學可以減少父母傳遞給孩子的矛盾信息,使孩子有一個盡可能和諧的內(nèi)心世界。
有時候父母的沖突會直接變成孩子的內(nèi)心沖突。
學習外語實際上是向另外一種文化認同。
不一致同樣可以制造和諧,觀點的沖突從來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是感情和情感的沖突。
差異從來都是用來制造和諧的。
每個人一輩子都是在被催眠的過程。
溫尼科特所說的抱持性環(huán)境:父母的任務是給孩子穿大鞋,讓孩子在這個范圍內(nèi)盡可能多地不被評論。
抱持:在孩子的發(fā)展的過程中給他肯定。如果他搞不定的話就給他幫忙。
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讓這個人超越被過去限定的生活,享受當下。
背叛就是成長:一個人越充分地理解早年對他產(chǎn)生了怎樣的限定,越不會被早年所限定。
馬斯洛說:我們除了被過去限定之外,還有此時此地改變自己的雄心壯志。就是切斷過去,并且現(xiàn)在開始,然后讓自己的人格有更大的成長。
建議父母親中立對待孩子的所有表現(xiàn),盡可能不加評論,太多了不好,被評論就是被限定。
第七章 移情與反移情
曾氏語錄:移情即人類唯一的情感,因為人類的一切情感均可以歸結為它。
曾氏語錄:我們對一個人的態(tài)度、看法、情感和行為,部分地是被這個人教會的。
學不好外語是因為移情,忠誠于過去。
通過對自己早期學習語言環(huán)境的忠誠,讓自己跟早年的關系保持鏈接。
精神分析就是要切斷跟過去的鏈接,是對背叛之后所可能有的懲罰的恐懼。
精神分析是一門關于時間的學問,移情等于時間的錯誤。
移情:來訪者在童年時對一個客體(尤指父母)的情感,在治療過程中轉移給了治療師。
精神分析在于了解人的潛意識。
行為主義的強項之一在于導致短時間里行為的改變。
后現(xiàn)代主義的特征是真理多元化。
理智是對情感的防御。一個內(nèi)心情感過于豐富的人,因害怕這類情感,所以把自己變得理智。
精神分析是探索另外一個人內(nèi)心世界的最好工具。治療師能夠非常充分地利用自己跟來訪者在一起的感受,這個感受本身就是反移情 。
例:一個人在小時候在心理咨詢之前被其他人所厭惡,以后在他遇到每一個人時,他便在“勾引”別人厭惡他,如果別人“上鉤”,那就是和他完成了一次強迫性重復。心理治療師除擁有專業(yè)知識之外還要站在常人角度的豐富的感知情緒的能力。心理咨詢師的任務是在覺察到這個人有意引導他產(chǎn)生這種情緒時及時對他這種狀態(tài)中進行更新,如對他有意識讓你表現(xiàn)厭惡時向他解釋這種現(xiàn)象探索“勾引”來源并表示尊敬,由此完成一個新的正向循環(huán),達到治療目的 。
治療師對來訪者的全部情感:
1.被來訪者勾引起來的,即反移情。
2.自身未解決的內(nèi)心沖突,即治療師的移情。(需要在自己作為心理治療培訓師中間被解決。)
治療師的移情的解決:治療師把自己的移情部分解決得越多,治療師反射病人的部分就越大,治療師就越是一面好的鏡子。
一致性的反移情:感受并且陷入別人的情緒。(上升到藝術性的時候,就是反移情。)
用反移情來理解來訪者:來訪者沒辦法告訴治療師他是怎么難受,但他的潛意識知道如何告訴治療師,就是讓治療師跟他一樣痛。
精神分析永遠都會退到非常早年的關系中間(移情):來訪者讓治療師感到痛苦,相當于嬰兒通過讓媽媽肚子餓,知道自己肚子餓了。
第八章 反移情——治療的關鍵
曾氏語錄:移情就是一個人把他早年與父母親的關系轉移到與咨詢師的關系上來。
曾氏語錄:反移情是探測病人內(nèi)心世界的最好工具。
移情: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時帶來很多有關他過去與父母相處的信息。
移情好似滾雪球,原本只有一小點兒,在遇到有很多濕雪的下坡時,會越來越大,最早滾進去的雪,就是與父母相處時最原始的東西。
從移情的角度來說,心靈的深度就是時間的深度。
例:一個男性在一歲的時候被放在爺爺奶奶家里帶,他到上小學的時候才回來,他一歲的時候與父母的這種分離對他人格造成的影響是非常深的,這種分離的創(chuàng)傷會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如在親密關系中對過深的關系產(chǎn)生恐懼。因為在小時候與媽媽建立很深的親密關系之后又被迫分離的創(chuàng)傷性體驗就會被激活。此時他應對的辦法就是主動去破壞這段親密關系即有意識地建立早年關系的重復。
移情是一個人人格的氣味。
治療師的作用:心靈的鏡子。治療師在與病人打交道時,病人的人格所散發(fā)出來的所有源信息,都會對治療師制造影響。治療師感受到后,把自己的感受到的東西返還給病人。
專業(yè)心理治療的關系:治療師先感受自己跟病人在一起時自己的感受,然后再推導導致自己有此感受的病人的原因。
例:治療師在與來訪者工作時昏昏欲睡。這是治療師的反移情,見諸行動。即和這個病人說話沒有意思,其中包含兩點:一、病人所傳遞的信息無趣,所謂無趣從基本驅力角度來說表示病人在整個散發(fā)的場中沒有注入原始的或升華了的力比多,即所謂的性壓抑(非直接表現(xiàn)出的與性有關的東西,應該表現(xiàn)那些升華了的性的事物)。二、病人有強烈的攻擊性的壓抑。假使病人如果表現(xiàn)出了某種直接的或象征層面的對治療師的威脅,治療師也不會昏昏欲睡。所以治療師只有在病人把他的基本生命能量——力比多和攻擊性完全壓抑的狀態(tài)下才會昏昏欲睡。清楚這一點,會是我們更好地理解來訪者內(nèi)心世界的重要線索。
反移情的重要性:治療師永遠要先考慮:在來訪者面前是什么感覺?有什么想法?做了什么所謂錯誤的事情?以此明晰來訪者的人格特點。
用反移情了解病人內(nèi)心的風景:我不管你是誰,我首先管在你面前我是誰。我通過在你面前我是誰的這種感覺,我就知道了你是誰。
對于反移情的處理,治療師應該:
1.對自己的心理發(fā)展即生活事件保持清醒的頭腦;
2.不要把病人的情感往自己身上攬;
3.不要讓反移情見諸行動;
4.運用反移情以幫助解釋;
5.運用反移情理解病人的敵意;
6.檢查自己的情感反應,作為了解病人動力學的線索;
7.當體驗到互補性的反移情時,要尋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第九章 再談移情與反移情
曾氏語錄:移情是過去的重復,是時間上的錯誤。
曾氏語錄:每個人都傾向于活在過去,精神分析是要人們活在當下。
看心理醫(yī)生的四個過程:
1.小時候曾被不恰當對待,形成有問題的人格;
2.試圖尋求改變于是尋找心理醫(yī)生,希望能被恰當?shù)貙Υ?/strong>
3.在治療關系中,潛意識會不自覺地誘導心理醫(yī)生像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人一樣不恰當?shù)貙Υ约海?/strong>
4.心理醫(yī)生要頂住被勾引不恰當?shù)貙Υ∪说膲毫?,堅決地不要不恰當?shù)貙Υ∪恕?/strong>
例1:一個驚恐障礙的男性,比如走在大街上有許多人擦肩而過時,會有一種瀕死感。在他不斷向醫(yī)生描述這些經(jīng)歷時,醫(yī)生覺得厭煩并訓斥他:你向我展現(xiàn)的是一個膽小鬼的形象,一個男人如此怕死會讓別人瞧不起你,且你也會自己瞧不起自己。死了就死沒有什么了不起,你如此怕死,還不如早點死了算了。當醫(yī)生在說這些話時他耳邊一直有一個聲音在否定所說的一切,但醫(yī)生無法克制自己想要訓斥的沖動。這便是錯誤的。
分析:中年男人在小的時候曾經(jīng)被不恰當?shù)貙Υ^,他父親是軍人,軍人對自己的要求勇敢,他的父親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不勇敢,于是把不勇敢投射到自己兒子身上,每天指責自己兒子膽小長大會變懦夫,在常年的暗示之下,病人就真的變成了怕死的人,經(jīng)常有驚恐發(fā)作的癥狀,或許他的潛意識并不認為他是怯懦的人,只是他的父親需要他變成一個怯懦的人,以襯托父親的勇敢。他尋找醫(yī)生是希望醫(yī)生幫他看清楚這一切并改變現(xiàn)狀,但他的潛意識又不斷勾引醫(yī)生否定他的勇敢。
例2:一個女性來訪者在與醫(yī)生來訪兩三次之后希望醫(yī)生對她作出評論,醫(yī)生從心底不愿意做這樣的事情,但女性依舊堅持這對她很重要,這時醫(yī)生感到對于這位女性來說自己需要變成一個挑剔的人使用放大鏡去看她的優(yōu)缺點,然后計算其占比。醫(yī)生表示為她打100分,女性短暫高興之后質疑醫(yī)生打分的真實性。醫(yī)生說道:“為你打100分這是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因為我沒有將你一分為二計算優(yōu)缺點,我把你當成一個完整的人來看,我將你看成老天制造的一個完美的作品。假使你是殘疾人,我也不會為你的殘缺而減分,他只是功利性被削弱,不代表你這個人不完美。(救命被這段話治愈了)”
女性要醫(yī)生打分這個行為本身是想把醫(yī)生制造成當年很功利地看她的爸爸媽媽,父母給她傳遞的信息是一定要優(yōu)秀完美,才配得上被愛。比如有很多老人已經(jīng)不能工作了,從好壞的角度來說他們應該早點離世,但我們會想,他們雖然老了,失去功利性,但他們作為一個人完整存在下去的價值依舊百分之百。如果醫(yī)生沒有覺察到這樣的反移情,直接給女性90分的反饋,這位女性以后就會帶著對自己的百分之十的缺點的厭惡活著,這叫做內(nèi)心沖突。那么這位女性可能一輩子都處在一個對自己不是完全滿意的狀態(tài)之中。
反移情分為兩種:
1.互補性的反移情。如例1,指在治療師和病人的關系中,治療師感受到病人的原始客體對病人的感受,并向病人的原始客體一樣不恰當?shù)貙Υ∪恕?/strong>
2.一致性的反移情。以例1為例,便是醫(yī)生站在病人的一端肯定病人的情緒共情病人的感受。
處理互補性與一致性反移情的原則:當治療師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互補性的反移情時,要試圖尋找一致性的反移情。
治療師對病人的全部反應=反移情+治療師的移情
治療師的移情:治療師自己沒解決的內(nèi)心沖突,被投射到和病人的關系中間。
例3:令狐沖去西湖,見到西湖四子中間的好酒之徒丹青生,因為喜歡令狐沖就把令狐沖拉到酒窖里為他倒了一杯木桶罐子里的酒,令狐沖一品酒道:“這個酒是西域釀造的,年份是三十年左右?!钡で嗌@訝于令狐沖全部說對,于是又接了一杯請令狐沖嘗一嘗,令狐沖一嘗皺眉頭道,“奇怪,第一口一嘗我覺得是三十年前,這一次一嘗又覺得好像是十二三年前釀造的,新中有陳,陳中有新?!钡で嗌笮?,贊揚令狐沖神人,“我用三招劍訣向一個西域大俠購買,酒的制造年份的確是三十年之前,十三年之前我買了這十壇酒后想把它從西域運往杭州,所以我在皇宮抓了御廚讓他把十壇酒熬成一桶,所以它有兩個制造年份,第一個是三十年前,第二個是十二三年前。不過一般的高手,不可能品出這個酒里面年份的層次,只有像你這樣的絕頂高手才可品出?!?/strong>令狐沖實際上便是在做一個精神分析師的工作,一個精神分析師可以靠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臨床經(jīng)驗判斷出一個人的人格發(fā)展停留在什么樣的水平。酒的三十年和十二三年便是移情,酒的產(chǎn)地年份等的信息沖上令狐沖舌頭的過程也是移情的過程,令狐沖的舌頭接受刺激作出反應的過程便是反移情,無需知道丹青生何時去過西域等諸如此類的信息,尊重自己的原始覺察便可。
一個好的精神分析師,應該對自己足夠了解,應該盡可能多地解決自己的移情,才能更加細致,精確地解決病人的問題。
例4:一位女性來訪者,三十多歲,給治療師介紹她的早年經(jīng)歷是她的爸爸對她非常的不好,
具有暴力傾向,治療師對她的判斷是處在嚴重的抑郁狀態(tài)。她現(xiàn)在還非常仇恨父親,雖然他年紀已經(jīng)大了。她在找對象時想,自己一定要找一個和爸爸不一樣的人,因為父親酗酒家暴,所以父母早年離異,每年必須帶兒子去探望父親時都會待上十分鐘便拉開,她在一場飯局上以一個微不足道的理由打了她男朋友一耳光,以此來考驗她男朋友,她的男朋友只是捂著臉驚奇地看著她,沒有任何想還手的意思,考驗過關。雖然她的男朋友是一個小有成就的青年科學家,但她總覺得男朋友有這樣那樣的毛病,治療師將心比心,覺得自己也有這樣的毛病。她和男友結了婚,家庭氛圍非常地冷淡,基本上處于她不斷挑刺和她老公默默忍受和做家務的狀態(tài)中間。在有了十幾次咨詢關系之后,治療師對她的狀態(tài)做了一個關于移情的解釋,大致為這位女性之前所做的一切都表現(xiàn)為對兒時父親所制造的家庭環(huán)境的忠誠。治療師這樣的解釋使這位女性切斷了與早年父親關系的聯(lián)系,幾周之后,她的狀況有了改善。
可以勇敢地過自己的生活:作為我的父親我可以愛你,但是我沒有必要保持以前那種你制造的糟糕的狀態(tài)來愛你。
精神分析的意義在于讓我們過上不被過去所限定的生活。
移情與反移情的功能:
移情:
一、使過去的客體關系重現(xiàn),源于早年兒童生活中的重要人物;
二、幫助回憶既往生活史;
三、幫助理解所有處境中的個人反應。
反移情:
一、使來訪者過去客體關系重現(xiàn);
二、來訪者行為所致,不同人有同樣感覺;
三、掌握并理解反移情是治療的關鍵。
第十章 口欲期
曾氏語錄:嬰兒出生時被擠壓的過程,就像是一次心理和軀體的按摩。
曾氏語錄:嚴重人格障礙和精神分裂癥一般是口欲期的問題。
例1:小張在廣場上唱卡拉OK,有另外的人覺得他唱的不好,于是集結了十幾個人殺掉了這個人。
分析:殺人者:別人唱歌不好會導致他產(chǎn)生因為不完美而產(chǎn)生的羞恥感,為了否認這種羞恥感的存在而殺掉了刺激他產(chǎn)生這種羞恥感的人,通過這種方式消除羞恥感和由此產(chǎn)生的缺憾。從而出現(xiàn)攻擊法律否認法律的嚴重后果。
一個人人格不是太獨立(即自己的邊界和別人的邊界模糊不清)時,容易把別人的問題看成自己的問題進行攻擊。
精神分析視野下一個人的心理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 口欲期(0---12個月)弗洛伊德認為,這個時候一個人獲得快感和建立關系的核心部位就是他的嘴唇。
如果沒有在口欲期發(fā)展完善,人們將可能會獲得以下疾病:1.進食障礙:不可扼制地吃或者是不吃的沖動,在現(xiàn)代社會發(fā)病率越來越高。分為以下三種:
(1)神經(jīng)性厭食癥:少數(shù)可以死人的身心疾病,女性中間發(fā)生最多(女:男=9:1)。骨瘦如柴,身體大臟器功能衰竭,女性停止來月經(jīng),如不能及時治療會導致死亡。
(2) 神經(jīng)性貪食癥
(3) 神經(jīng)性暴食癥
2.男性表現(xiàn):抽煙:面臨困難會不停地抽煙屬于退行到口欲期的體現(xiàn),對吸煙的描述與喝第一口奶水的狀態(tài)相似。
3.女性表現(xiàn):不停地說話(指達到用不停說話虐待家人這樣子)
第二階段 肛欲期(18---36個月)控制自己的大小便,是最為重要的任務。這個關系到自己對自己身體的感覺,甚至關系到榮譽(像其他孩子一樣在同樣的時間學會控制大小便的能力,“我”便是健康的,可以自戀的。如果這時候沒有,就會引發(fā)“我”的自戀受傷),還關系到我們與媽媽的關系(慢慢擁有更加清楚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感以及在這期間“我”大小便,誰說了算→弗洛伊德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關于權力斗爭的事情,以后幾十年在權力斗爭中所使用的模型都與一到四歲所形成的人際交往模型有關系)。
父母過度地控制孩子的大小便
1.孩子可能變成對自己完全控制的狀態(tài)
2.孩子可能變成對自己完全不控制的狀態(tài)
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肛欲期也可以叫鋼琴期
意為中國父母把一種對大小便這種生物過程的控制變成堂而皇之的說得過去的對孩子行為的控制。
尿床是吸引父母注意力的行為
心理發(fā)展停留在肛欲期的階段:跟一個人打交道必須按照他的來,如果不是的話,要么覺得內(nèi)疚,要么就需要費很大的勁來反抗他的控制。
關于一個人什么時候固著在口欲期,一個人什么時候固著在肛欲期,與父母有很大關系。如果父母對孩子對自己的依賴方面有失誤,比如讓孩子過度依賴或者孩子沒有辦法依賴的話,孩子會停留在口欲期;如果父母有完美人格和強迫人格的傾向,會對他的大小便或者言行過度控制,讓孩子有動輒得咎的感覺,孩子便會停留在與控制有關的肛欲期。
父母是什么人格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健康父母的人格是超越了依賴和獨立(口欲期)的問題,介于需要控制就控制,不需要控制就不控制的(肛欲期)靈活狀態(tài)。
第三階段 俄狄浦斯期
從所有視野來說,一切的心理疾病都是發(fā)育的疾病(一個人沒有充分長大就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從弗洛伊德的框架來看,所有的心理問題都跟性心理的發(fā)展有關系。
心理健康的絕對化標準:一個人的社會化程度
精神分析下一切的心理疾病,實際上都是心理發(fā)育的疾病。
第十一章 肛欲期
曾氏語錄:機械、固執(zhí)、呆板等人格障礙一般是肛欲期的問題。
曾氏語錄:所有人都在輕視他人時很遲鈍,被他人輕視時很敏感
對小孩子來說,吃里扒外就是成長。
自由與責任:越自由的人,越能夠為自己和他人承擔責任。
邊界:我們的邊界不斷被突破的時候,我們就把自己的一部分功能給了別人。
例1:暑假“我”和“我”的老婆孩子一起旅行,期間哥哥一直打電話告訴我開車注意安全,能不開就不開,不管“我”多憤怒要他不提安全問題,他都不能克制自己?!拔摇本妥兊迷絹碓侥懶?,不想再接他的電話,一提到安全問題會變得憤怒。一旦在高速公路上出現(xiàn)一個需要“我”非常冷靜和獨立采取措施來避免危險時,“我”可能會產(chǎn)生這樣的想法:如果我注意了安全,我就聽你的了,我就不是我,你經(jīng)常提的安全問題使我很憤怒,我需要有意地不注意安全來保持我的自我邊界。可能因此釀成災禍。關于我自己的安全問題如果被別人過多地提醒,在真正遇到需要采取緊急措施來規(guī)避危險時,那一瞬間我的心理活動可能會非常復雜:在那一瞬間采取安全措施會覺得被支配被指揮,這讓我的自我邊界被侵犯。那么可能會以反抗的姿態(tài)來維持我的自我邊界。在這電光火石的一秒可能車毀人亡。因此在潛意識邊界里,“我”哥哥的行為對于“我”有謀殺的味道,而且這個感覺一直都在。
例2:女心理咨詢師的一個問題:小的時候不整理房間會被父親不停地說教,“你以后甚至嫁人了還保持這種壞習慣,我都要說你?!迸稍儙煴3至诉@個不收拾的習慣。
分析:女咨詢師和父親關系很好。女咨詢師和她父親早年關系的鏈接就是靠女咨詢師不收拾東西作為一個后門然后父親不停地說教來維持聯(lián)系,如果她變成了一個井井有條的人,就相當于將父親從心里或自我功能這一部分剔除了。這是正向的鏈接,不必改變。
一個人很多毛病都是為了配合別人而產(chǎn)生的。
毛病相當于自我功能的缺口,以便別人可以暢通無阻地進來。
如果希望孩子可以形成一個相對完備的自我功能,就需要將由他自己進行自我管理的那一部分交給他,不要進行過分干預。
例3:一個男人系著一條花圍巾去網(wǎng)吧,另一個男的看他不順眼和他打架,最后把戴花圍巾的人捅死了。
分析:你帶花圍巾,刺激了我也戴花圍巾的潛意識愿望,使得我引發(fā)不男人的羞恥感,所以我需要把刺激我不太男人的這部分原因——也就是戴花圍巾的你,消滅。你死了我就不會再被刺激。這種行為恰恰說明他不太確定自己的男性身份,如果確信自己的男性身份就不會對一系列質疑自己性別身份的行為作出過激反應,這是他自己性別不確定的典型表現(xiàn)。
普世價值:成立政府是國家需要一個管理者來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如果政府只是起到協(xié)調關系的作用,那這就是運作正常的政府;如果政府所做的事情超出了他的職責范圍,那么政府本身就是問題。
里根: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政府是問題本身。
固著在肛欲期,可以使我能夠更好地控制周圍的環(huán)境,以免環(huán)境變化導致我內(nèi)心的焦慮。
口欲期固著:適合當老師,演講家可能也是口欲期的問題——他們需要用口腔來征服世界。
每個人都傾向于讓別人知道我自己在想什么,這樣會給人一種我活著,我正在活著,以及我活著有價值的感覺。
一個演講家的發(fā)展階段可能不是口欲期而是肛欲期甚至是神經(jīng)癥期的問題;
語言很嘮叨,內(nèi)容經(jīng)??斩礋o物,經(jīng)常用語言虐待別人,多半是口欲期的問題。
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過語言表達充分地呈現(xiàn)他內(nèi)心的風景或愛恨情仇,應該是俄狄浦斯期的狀態(tài)。
希特勒的演講是為了控制,屬于肛欲期的問題。
一個人是否處于口欲期的判斷標準不在于說話數(shù)量,而在于他說話的效率,以及傾聽者的反應,如果總是說話不好聽——用語言虐待別人,這屬于口欲期或肛欲期問題。
傳達內(nèi)心感受的三種方式:
1.我告訴你,我現(xiàn)在心里很難受;
2.我只能通過行為,讓你知道我多么難受;
3.讓你同樣難受的方式,告訴你我這樣難受。
當別人讓你不舒服時,是在讓你明白他沒有辦法用語言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或者自己曾經(jīng)遭受過怎樣的對待,從而讓你一樣不舒服。
足夠的人格獨立:在別人讓你不舒服的時候,不采取打擊報復,而采取理解他人的方式。
我們所有人都需要帶著自己的毛病和這些毛病所附加的羞恥感活著。
前俄狄浦斯期問題:他與內(nèi)心自我是和諧的,但與外界不和諧。別人無法介入他的內(nèi)心替他解決問題擾動他的自我。
神經(jīng)癥:自我是松散的,別人可以介入他的內(nèi)心幫他解決問題。他的內(nèi)心很沖突但和社會很和諧。
口欲期所依賴客體:起初是養(yǎng)育者,如果養(yǎng)育者也無法依賴就會轉身以來別人或自己。
在我們依賴沒有被滿足的時候,依賴會永遠在那里。
記住兩點:
1.我已經(jīng)是成年人,我應該不依賴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這一方面存在問題的話屬于口欲期問題)
2.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應該有能力讓別人給我?guī)兔Α?/strong>
最早期的依賴是為了控制。
依賴不管是從來源還是從功效目的都是為了控制。
第十二章 俄狄浦斯期
曾氏語錄:一切神經(jīng)癥問題都是俄狄浦斯期的問題。
處女情結是俄狄浦斯情結。
一個人不管多么健康,他內(nèi)心都會有一些口欲期或者肛欲期的殘留部分。
中國社會有許多與西方某些國家不一樣的控制。比如西方國家對下一代的學習、衛(wèi)生安全、技能拓展、戀愛方面要求沒那么高,只有中國發(fā)明諸如“早戀”一類的詞匯。
不公平的是,兒童們在小的時候,被禁止與異性交往,在另一個年齡階段又強迫她們進入跟另一個男性的親密關系中間,沒有經(jīng)過練習就進入這種狀態(tài),會導致許多深度的問題。孩子以后在親密中出現(xiàn)的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是父母希望孩童親密關系所出現(xiàn)的問題——你沒有辦法恰當?shù)亟鉀Q親密關系出現(xiàn)的問題,便只能依靠我,我就沒有被拋棄的焦慮。
胡因夢:“所有的愛都是為了在一起,但父母愛孩子是為了和孩子分離。”
從精神分析角度來說,孩子把父母親在心理上面拋棄得越徹底,就越健康。
希臘神話——俄狄浦斯
阿波羅告訴俄狄浦斯的父母,底比斯的國王和王后:如果他們生下了兒子,成年后他將弒父娶母,生下兩個小孩。于是他的父母親生下他之后便把他丟在了鄰國的土地上,被鄰國國王王后收養(yǎng)。他長大后與一伙人人發(fā)生沖突打架,打死了的包括一伙人頭目(他的親生父親)幾個人,娶了頭目的妻子(他的親生母親,當時并不知道)。
當俄狄浦斯知道這個事情真相以后,他感到自己的大逆不道,為了給予自己懲罰,他親手剜掉了自己的雙眼。
弗洛伊德通過本故事給予的啟示:任何人一生下來就處于一種充滿競爭的三角形中間。
以小孩為例:所有男孩心里都想跟爸爸做決斗,然后贏得和媽媽在一起的機會。
所有女孩內(nèi)心也有跟媽媽競爭,然后獲得爸爸的愿望,最終和爸爸結婚。
故事1:雙胞胎女孩(5,6歲)在爸爸旁邊左邊睡一個右邊睡一個,她們一起和爸爸說:“爸爸,我們長大之后就嫁給你呀?!?/strong>
爸爸:“那媽媽呢?”
雙胞胎(異口同聲):“那媽媽就是奶奶呀。”
故事2:女性同事有一個一歲半的兒子,剛剛一歲半學會走路。為了逗兒子,就當著兒子的面故意抱著老公,兒子便從床頭爬過來,給了爸爸兩巴掌,媽媽一巴掌。這個行為的意思是:媽媽應該是我的。甚至對于巴掌的配置在向爸爸傾斜(劇烈攻擊),對媽媽懲罰較輕(警告意味)。
弗洛伊德使用俄狄浦斯的故事描述人類共同的命運。
自體心理學建立者科胡特:俄狄浦斯沖突不是人類的共同命運,只有在爸爸媽媽對孩子不好的時候,孩子才會有俄狄浦斯沖突,處在一種想贏又不敢贏的狀態(tài)中間。
在精神分析框架中,世界上有三種人:
神經(jīng)癥,人格障礙,嚴重精神病(精神分裂癥患者等)
神經(jīng)癥的沖突,主要有以下三對:
1.成功和害怕成功之后的巨大懲罰(最主要)
象征層面是眼睛被挖出來
例:你現(xiàn)在獲得一億美元獎金,會有以下幾種反應:先是高興甚至到了興奮的狀態(tài),也會有隱隱的恐懼,是不是有什么災禍來臨。很多人為了對付心中那種自然而然出現(xiàn)的恐懼感,會在獲得一億美元之后用一百萬美元接濟窮人。當巨大的幸福來臨時,會等著一個眼珠子被挖出來的懲罰。如果損失一百萬的話,相當于那個懲罰已經(jīng)被完成,所以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剩下的九千九百萬美元。我們希望獲得巨大的成功,但是在感覺上面會想——如果我獲得巨大的成功之后會收到懲罰,有些人恰好是因為害怕等待著的懲罰而不讓自己過度成功(針對自己內(nèi)心的框架而言)。
俄狄浦斯沖突:因害怕等待者的懲罰,而不讓自己過度成功。在爸爸媽媽對孩子有嚴厲的要求時,小孩就會有種感覺:只要我讓自己舒服了,就會有懲罰。以至于后來孩子會想方設法避免所有可能讓自己舒服的或者成功或者高興的一些東西。
中國卜卦也有所涉及
亢龍有悔:當一個人一味地陽光,堅強,剛毅。成功后他一定有所悔恨,就是有一個東西在那里會阻止你繼續(xù)這樣下去。
結合上述俄狄浦斯故事而言,一個兒子如果能娶媽媽為妻,勝利實在太大了,所以需要挖出自己的眼睛。
《聊齋志異》:一個縣長級別的人物被提拔到省長級別,他很高興,親戚朋友為了祝賀他送了很多禮物,其中包括羊(因為這個人很喜歡羊),在他從縣城到省城赴任的路上面,他天天宰羊喝酒。在他到了省長這個位置不久就死了。這個人死了之后去見閻王,問閻王:“我這么年輕又升了官,你為什么讓我早死?”閻王翻了一下生死簿的記錄說:“你在人間能夠享受的福分,就三百頭羊。如果你沒升官慢慢地吃,你還可以活二十年,你最近實在吃羊太多了,提前把三百頭羊的指標用了,所以在陽間活著沒什么意思,直接來我這報道算了。”
當我們有了巨大成功之后,緊接著就有一個懲罰在那,我們每個人心中三百頭羊的定額就在我們內(nèi)心里邊,我活在這個世界上能夠享受多少福分,是有一個標準在的,如果超過指標,就有恐懼和懲罰在那,那么就可能不會讓自己輕易達到那個目標。
三百頭羊還是五百頭羊的定標是早年和父母親的關系中間形成的。如果父母親過度打壓我們關于愉快和成功和攻擊性釋放這種東西的話,我們就總覺得自己不配享受三百頭羊。如果父母讓我們能夠有獨立自主這個部分的話,那我們這個定額就可以有無限大。
精神分析的目標:讓一個人覺得自己在陽間能夠享受福分的額度變得越來越大,以至于無限。使這個人能夠大膽地追求幸福與成功。
極具象征意義的俄狄浦斯情節(jié):經(jīng)典的精神分析里邊最核心的東西。它永遠都在說三個人的關系:爸爸,媽媽和孩子。
經(jīng)典的精神分析是三個人的心理學。
弗洛伊德的后繼者,以克萊因,菲爾貝恩為首的客體關系理論家,即所謂現(xiàn)代的精神分析治療就把父親的作用隱去了,父親成了附件或母嬰關系的背景,永遠都在談論孩子和媽媽的關系,或是說父親已顯得不那么重要。形成孩子核心人格的東西就是母親跟孩子關系不斷內(nèi)化的結果。就變成了兩個人的心理學。
科胡特永遠都在談一個人和自己的關系,或者他自戀的這個部分,連媽媽都成了孩子成長的背景。所以有人稱自體心理學為一個人的心理學,以后發(fā)展為主體間的心理學。
考試焦慮癥(俄狄浦斯沖突有關):一個人內(nèi)心里面意識到自己非常希望考好,但潛意識里又害怕巨大成功之后等待著的懲罰,他們就通過發(fā)展出緊張的癥狀,讓自己不要考得太好。
我意識層面希望我考好,但考好之后有懲罰,所以我就不考好。潛意識層面希望有一個失敗的結果,所以不會遭受到挖眼珠子的懲罰。
例:一個人在喝酒之后想說什么罵人的話都說了之后第二天會感到后悔,這是攻擊性的表達,考試也是攻擊性的表達。
產(chǎn)后抑郁癥:一個女性這輩子能夠超越媽媽的最大成功就是讓自己成為媽媽,如果她人格不太完善,那么在她用生孩子這種方式巨大地攻擊了媽媽超越了媽媽之后,懲罰會讓她獲得抑郁癥,以至于沒辦法執(zhí)行母親的正常功能。
如何避免嚴重的俄狄浦斯沖突:父母給孩子保持性的環(huán)境,讓孩子的攻擊性和力比多不斷地象征化,即使取得更高級的成功也不會有懲罰,讓孩子知道他配得上享受所有成功的歡樂。
例:曾老師身邊有一對夫妻開個心理咨詢和培訓的夫妻店,這對夫妻有女兒,家里就請了個保姆,這個保姆是三十歲出頭的農(nóng)村婦女,在家里開始時做的事情是給一家三口做晚飯,做衛(wèi)生,女主人覺得保姆的工作量不飽和,給保姆說:“我們單位有七八個人上班,每天中午我們都在外面吃飯,又不干凈又貴,胃口又不好,你能不能中午也順便給我們做做飯?”保姆:“那不行,我從來沒做過超過四個人的飯,你們單位的人都是到處來的,有人愛吃辣,有人喜歡清淡的,我不可能讓他們滿意的,我不去?!迸魅耍骸皼]關系,你可以試一試?!痹谂魅说墓膭钕?,這個保姆就試了,然后得到大家一致歡迎,就繼續(xù)做,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女主人和保姆說:“我們機構有時候也做一下培訓,每次培訓都有四五十個人來參加,在外面吃飯也不太好,你能不能五十個人的飯菜也做了。”這個保姆又嚇著了,她說:“那肯定不行,這么多人,我要買的東西有多少,然后把這些飯菜燒熟,那要花多長時間啊。我一個人肯定不行。”女主人說:“你還是可以試一試嘛。”保姆一試,事情做得非常漂亮。又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女主人覺得,這個保姆的工作量還是不飽和,就跟她說:“干脆這樣,我們在外面拿一個執(zhí)照,你可以獨立地開餐館,我還給你找兩個小工給你幫忙?!边@次真是把那個保姆嚇到了,她說絕對不行。然后,在這個保姆都不知情的情況下,這個女主人拿到一個餐館的執(zhí)照,真的讓這個保姆當老板,下面還管兩個人。曾老師最后一次去那個地方講課的時候就是在那個餐館吃的飯 那個保姆把所有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條。這就是不斷在一個象征性的媽媽的鼓勵下突破她俄狄浦斯限制的一個例子。一個農(nóng)村來的三十歲女保姆,她的媽媽可能連她們的村子都沒出過,做的事情肯定是非常小范圍內(nèi)的事情,如果她不斷要讓自己突破媽媽給她設置的俄狄浦斯界限的話,這會引起非常大的恐懼,但她把這個女主人當成自己新的象征層面的媽媽時,她不斷地突破都讓她覺得不會受到懲罰,因為那個女老板本來就要比媽媽高得多。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遇到一個人格足夠強大的人,他可以起到心理咨詢師的作用,可以替代那個曾經(jīng)被我們內(nèi)化了的媽媽的樣子。
2.男女,男男,女女
3.關于死亡的問題
北京大學方欣老師說:“學精神分析不可以從大腦皮層來學,用感覺來學?!?/strong>
例子:一個媽媽對女兒說:“為什么我給你介紹博士你不要,你要找個像某某一樣的只是工人,長得丑又個子矮,為什么?”
從邏輯和感覺上來看:媽媽是從邏輯上覺得,找一個各方面條件好的人是對的。而女兒則覺得和人談戀愛要有感情要有化學反應,兩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
學習精神分析應該按照上述例子中女兒找對象的狀態(tài),充分調動自己的感覺來學習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