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高調(diào)進軍豪車市場,巴菲特堅持拋售比亞迪
創(chuàng)業(yè)27年后,比亞迪銷售呈現(xiàn)出爆發(fā)之勢,僅18個月時間就賣出了200萬輛,國產(chǎn)汽車從未如此輝煌過。
火爆的銷售給比亞迪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從2018年新能源補貼大幅“退坡”以來,比亞迪凈利潤曾一度從30億下滑至2億,王傳福一度起了拆分芯片公司二次上市的心思。
今年的高油價救了王傳福。依靠dmi超級混動,比亞迪一鳴驚人,從低凈利的泥潭中爬了出來。王傳福順勢宣布:明年將發(fā)布豪華車型“仰望”。預計售價80萬-150萬。
耐人尋味的是,“仰望”官宣前不久,巴菲特第四次減持比亞迪,轉(zhuǎn)而買入臺積電,“股神”似乎看到了某些隱憂。
眾所周知,百萬級的豪車一直是歐洲品牌的天下。勞斯萊斯、法拉利、邁巴赫、奔馳等長期壟斷著豪華車市場。
馬云、劉強東、許家印、王健林等大佬的座駕“清一色”的歐洲豪華品牌。在富人圈,你開個日本車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強如豐田,銷量全球第一。但它旗下能稱得上成功的豪華車系,只有一個雷克薩斯,足見豪華車市場壁壘之高。剛剛在中端市場站穩(wěn)腳跟的比亞迪憑什么敢動歐洲人的奶酪?原因可能有三個。
第一:比亞迪看到“換道超車”的機會。
燃油車時代,比亞迪有三大無法克服的技術(shù)壁壘:發(fā)動機、變速箱和底盤。比亞迪小毛病不斷,正與“三大件”不行有關(guān)。
新能源時代,發(fā)動機和變速箱被電機、電控取代了。這“兩大件”中國與歐美日處于同一起跑線,差距不大,不少單項上還有優(yōu)勢。“三大件”中突然少了“兩大件”,比亞迪的質(zhì)量自然上去了。
汽車制造業(yè)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BBA等豪華車企也承認:新能源車跟燃油車不是一個物種,他們正面臨轉(zhuǎn)型挑戰(zhàn)。
BBA遇到的挑戰(zhàn)正是比亞迪們的機會。誰不想爬到“食物鏈”的頂端,吃最厚的利潤?
第二:新能源車沒有成功的豪華品牌。
2022年,我國的新能源賽道一共擠進了70多個品牌。大部分品牌瞄準了10萬-30萬之間的中端市場。
例如,恒大賣房時,一套房百萬起步,但換成賣車,一輛恒馳只敢賣15萬。中端車的市場最大,競爭最激烈。
70多個品牌中,敢拍著胸脯說要做豪華車的,僅蔚來和高合兩家。前者40萬起步,后者60萬起步,只能算入門級豪華車。
為什么他們不出百萬級的豪車?和目標客戶有關(guān)。蔚來和高合的目標客戶是大城市的精英白領(lǐng),年收入五十萬以上的富裕階層。
這些白領(lǐng)年齡在50歲以下,思維沒有固化,愿意花大錢當“小白鼠”。一旦價格超過100萬,就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
這些尚處于創(chuàng)業(yè)階段的新能源品牌,家底很薄,他們不敢把身價壓在消費者少、市場壁壘高的百萬級豪車上。
比亞迪沒有這方面的顧慮,旗下的王朝、海洋兩系產(chǎn)品已稱霸中端市場。下一步王傳福要把比亞迪引向何處?品牌都是越做越好,比亞迪不能回頭去吃微型車市場,只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帶著積累的口碑向豪華車發(fā)起沖擊。
第三:比亞迪的核心市場在中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王傳??纱驉蹏?。
雖然沒有國產(chǎn)品牌公開打愛國牌,但他們對愛國營銷都采取鼓勵態(tài)度。比如華為與蘋果,花粉攻擊果粉最多的一點就是指責對方不愛國。Mate系列在高端機上的成功,得益于愛國情緒的迸發(fā)。
如今,比亞迪就是汽車界的“華為”。百萬“迪粉”自發(fā)地形成了一支龐大的“愛國營銷”團隊。
例如8月,一輛比亞迪漢在路上自燃,有“迪粉”聲稱自燃是車主有意為之,為的是詐取高額賠償金。這種言論是不負責任的,“迪粉”只管愛國,不問是非曲直。
“仰望”作為第一款沖擊豪華車系的國產(chǎn)品牌,無需廣告,已極具話題性。汽車還未上市,車友的評價已呈現(xiàn)兩極分化。
支持者認為,比亞迪作為國貨之光,大膽突破歐美封鎖,進軍豪華車市場,無論成功與否,這種“亮劍”精神值得肯定。反對者認為,比亞迪是“技術(shù)不夠,愛國來湊”,慌慌張張進軍豪華車,發(fā)的是“愛國財”。
如果,比亞迪真心想做豪華品牌,該學雷克薩斯。1983年,豐田決定進軍豪華車市場時,目標市場并非日本,而是美國,根據(jù)美國高端客戶的需求打造了第一代雷克薩斯LS400。
但以上三點優(yōu)勢足以支撐起一個豪華品牌嗎?
遠遠不夠。
比亞迪汽車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智能化不足。
新能源汽車與傳統(tǒng)燃油車除了動力系統(tǒng)不同外,軟件系統(tǒng)也不相同。馬斯克曾說:“特斯拉與燃油車最大的不同是它會不斷的自我進化。特斯拉做的不是一錘子買賣,而是終身進化?!?/p>
通過不斷更新的軟件包,特斯拉的智能系統(tǒng)越來越強,已經(jīng)可以輕松實現(xiàn)自動泊車、自動喚車,輔助駕駛等功能。
比亞迪在這方面很薄弱。它使用的智能駕駛系統(tǒng)是博世提供的解決方案,僅有L2級別的水平,與L4的特斯拉,相差兩個檔次。
而且比亞迪無法像特斯拉那樣,實現(xiàn)遠程升級功能,想要更新系統(tǒng),需要親自跑一趟4S店。
智能化不足,可能和王傳福出身工科有關(guān),他長于工程與管理,短于把握未來潮流,能造出很好的產(chǎn)品,但拿不出令人驚艷的產(chǎn)品。
其實,“仰望”并非比亞迪第一次進軍豪華車市場。2010年,比亞迪與奔馳合資打造了豪華車品牌“騰勢”。
在比亞迪技術(shù)+奔馳品牌的扶持下,騰勢表現(xiàn)疲軟,年均銷量不足5000輛,累計虧損超過40億。
去年,奔馳終于失去了耐心,賣了40%的股份給比亞迪,僅留10%的股份,抽身離去。王傳福重新將騰勢定位為“中高端”,給仰望騰出高端的空間。
希望“仰望”是一款讓人在技術(shù)上仰望的汽車,而非僅僅價格上的仰望。
作者:江左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