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A vs NGP:城市輔助駕駛的產(chǎn)品困境

感謝autolab提供這次體驗的機會

4月8日,有幸和@數(shù)據(jù)里奧斯 工程師一起參加了autolab組織的城市領航輔助駕駛的測評活動,在上海的城市路段深度體驗了目前量產(chǎn)落地的兩款城市輔助駕駛功能。一款是搭載在阿維塔11上的華為NCA,一款是搭載在小鵬G9上的xngp。

地點在普陀區(qū),從天地軟件園出發(fā),繞行金沙江路、中環(huán)路、長寧路、大渡河路一圈,全程大概8公里左右。路線圖參考奧斯哥的記錄:

兩款車型智駕硬件配置如下:
阿維塔11搭載3顆激光雷達、6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13顆高清攝像頭,芯片為華為MDC810,算力400+T;
小鵬G9搭載2顆激光雷達、5顆毫米波雷達、12顆超聲波雷達、7顆感知攝像頭、4顆環(huán)視攝像頭(一共11顆攝像頭),芯片為兩顆英偉達Orin,算力合計508T。
?
總體評價:
體驗下來,可以明顯感覺到這是兩款風格迥異的產(chǎn)品,華為激進且頭鐵,小鵬溫柔且保守。比較能力強弱的話,目前的版本,我認為華為表現(xiàn)出來的能力更加強大。
小鵬雖然在舒適上、控制的細膩上也有它的可取之處,但目前過于依賴高精地圖的策略,使得整個體驗磕磕跘跘。
但拋開兩者的比較,僅站在產(chǎn)品體驗的角度,我認為這兩款產(chǎn)品都還沒達到“好用”的程度。作為一種產(chǎn)品,城市輔助駕駛還是應該針對用戶體驗做更多的努力,尤其要重視“接管”這件事情,如何能讓用戶很快理解接管的邊界?如何能夠更明確地提示介入的時機?我認為是決定城市領航未來普及度的一個關(guān)鍵。
具體分析如下,說說評測過程和兩車的表現(xiàn)對比。
整個8公里的路程,除了短暫上了一下中環(huán),基本全是城市道路,并且路況復雜。行人、電瓶車、臨時的施工,都有。主辦方挑選的這個路線,確實難度不小。而且當天是周六,下午車流量和人流量都比較大,難度更是上了一層。
?
可用區(qū)域:華為完勝
第一輪測評,是我開阿維塔,奧斯哥開G9。從園區(qū)東門剛出來,NCA就是可開啟狀態(tài),并且一直持續(xù)到最后回來,全程都可用??斓侥康牡氐臅r候,有一個路口G9超過了我,我當時驚呼小鵬無敵,通行效率好高!
然后等到第二輪我測試G9的時候,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G9的可用區(qū)域大大小于阿維塔,我從園區(qū)開出來要轉(zhuǎn)過一個路口進入金沙江路的時候,ngp才顯示可開啟。然后在長寧路轉(zhuǎn)到大渡河路的一段,ngp也提示退出。那邊有個很難的施工路段,本來想看看G9的表現(xiàn),好家伙結(jié)果沒辦法開ngp,手動開過去的。
怪不得剛才G9從后面超過了我。
我特意詢問主辦方的人,這一段路為什么小鵬缺少高精地圖覆蓋,不可用城市ngp的部分這么多。得到的回答是,他們挑的這一段路,已經(jīng)是能用的比較多的路段了- -。
?
基礎能力:伯仲之間
這個主要講的是車道保持、車道識別和加減速控制,兩款產(chǎn)品這方面都做得非常強。一定要分個勝負的話,華為NCA有時候在路口等紅綠燈的時候,已經(jīng)在車道中間了但還是會掰動一下方向盤,雖然沒有越過車道線,但是車頭會歪一點,具體原因不明,也許是對前方車道有了新的識別?G9的話因為強依賴高精地圖,所以提前知道前面的路線,因此這個掰動的動作沒有出現(xiàn)過。
加減速的話,個人體驗是G9做得更舒適和柔和,華為NCA要稍微激進一點,舒適相對欠缺一點,相對。
?
識別能力:華為小勝
其實兩者都有強大的傳感器,路上的行人、電瓶車、車輛、樁桶都能識別到。說華為小勝是發(fā)現(xiàn)一個細節(jié),紅綠燈路口,G9是可以識別到紅綠燈的狀態(tài),并且顯示在SR界面里。NCA牛逼了,SR界面不僅是有紅綠燈狀態(tài)的現(xiàn)實,還實時顯示倒數(shù)數(shù)字。我對比了一下,和實際是一致的,體現(xiàn)出這個視覺識別的精度和遠度都很強。
當然NCA也碰到一個沒能識別出的情況,就是有一段施工路段,放了一個施工標識鐵牌。NCA雖然在躲避,但是離鐵牌過近并且還有靠近的趨勢,同時我在sr界面也沒有看到鐵牌的出現(xiàn),所以就人工接管了。但我依然認為華為小勝,為什么呢?因為這一段路G9壓根連ngp都不能開。一個是做了幾道題沒做對,一個是交白卷,那做了題的得分高一點不過分吧。
?
控制策略:開圖的更強
華為方案并不是沒有高精地圖,但是能看出來華為頭很鐵,雖然有地圖,但還是更相信自己的感知。甚至在路線規(guī)劃上,我覺得它只參考基礎的導航地圖,而不是提前通過高精地圖來預測到應該走哪條車道。這個和G9的差異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G9就是開圖開得很爽,提前把路線都計劃好了。
很明顯的對比發(fā)生在金沙江路轉(zhuǎn)過去輔路上中環(huán)的地方,那里有個紅綠燈,是三車道,都是直行,但是左邊兩車道是匯入中環(huán)的。華為就很像完全沒提前看到這個路線,直接超過慢車跑到最右邊車道等紅綠燈,等看到前面的路了再做規(guī)劃。小鵬就恰恰相反,還沒到路口呢就老老實實地跟在慢車后面等在最左側(cè)車道,很明顯就提前知道該往左側(cè)并道了。
所以體驗上很明顯,開圖的更穩(wěn)更有效率,頭鐵的確實感知顯得更厲害,但做得動作更多,決策效率要慢一些。
無圖確實屌,但既然有圖,不用白不用啊。
?
接管次數(shù):華為4次,小鵬逃課
華為NCA是全程可開啟,我一共接管四次:
1、長寧路右轉(zhuǎn),兩邊全是車,NCA需要駛?cè)胗肄D(zhuǎn)車道,但是旁邊的快車一直在超車,導致NCA一直在試探但是也不敢一下次沖過去。左邊的車超過來,NCA就往右躲一下,這時候突然一個公交車從右邊駛過,離得非常近。NCA應該是覺得情況緊急處理不了,提示接管,最后由我人工右轉(zhuǎn);
2、長寧路右轉(zhuǎn)過后,面對施工路段,碰到剛才提到的鐵牌,疑似沒能識別,由我接管躲避;
3、經(jīng)過施工路段后,向大渡河路左轉(zhuǎn),一個很寬的十字路口,馬路也很寬,斑馬線一直有電瓶車和人走過。NCA一直在等行人,導致后面的車不耐煩了,從右邊超車壓迫。出于不能阻塞交通的考慮,我人工接管;
4、大渡河路也有一個施工路段,需要三車道往右變兩車道,NCA在變道過程中,遭遇右邊有車強行壓迫,我手動掰動方向盤輕微躲避,打斷了NCA。
?
G9在ngp可開啟狀態(tài)下只有一次接管(同樣是匯入碰到一直在超車,匯不進去,就不細說了),但這個是缺少說服力的,因為NCA碰到的難點路段NGP是不能開的。所以還是華為勝吧。


?
綜上,結(jié)合這次體驗這個時間點的這個路段的個人的這個時刻的體驗,我認為華為更強。

很強但是,這真的是個好用的產(chǎn)品嗎?消費者真的愿意花錢嗎?
?
產(chǎn)品困境:需求是什么?邊界在哪里?
即使NCA如此強大,即使數(shù)次發(fā)出“厲害啊”的感嘆,但回過頭來站在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城市領航目前的體驗,是否值得去花錢?對此我謹慎樂觀。
首先是需求問題,這里的邏輯還是需要厘清。城市領航到底解決了車主什么問題?
高速領航解決的是長途長距離封閉道路的駕駛疲勞,封閉道路元素較少,重復性高,長時間駕駛?cè)菀桩a(chǎn)生疲倦感。高速領航輔助正好對應了這個問題,能夠符合減輕駕駛疲勞的需求。
?
那么城市路段呢?
以我這次體驗的8公里來說,我覺得我全程自己開,不是什么問題。
從總的里程占比來看,可能城市路段的占比更大,但是城市路段也更加碎片化,短暫的駕駛并不會產(chǎn)生很強的駕駛疲勞。所以需求在哪里,是城市領航依然需要尋找的答案。我覺得在復雜的城市路段,L2并不是需求,真正的需求是更進一步的L3、4。
?
說回到使用體驗,這次使用ngp和nca,幾次接管我的體驗都不是很好。也許我抱著一種測試的態(tài)度可以接受這些場景,但如果是日常我需要自己用的話,我是難以接受的。
對NGP來說,接近三分之一的路段沒辦法用,提前我也不知道哪些路段能用,那么我對使用這個功能的預期到底應該怎么把握呢?有沒有提前的提示可以告訴我呢?還是需要我自己慢慢摸索呢?要求我來摸索那么這個產(chǎn)品的立場是不是有點奇怪呢?這是個探索類的游戲嗎?我是花錢買了個游戲?
對NCA來說,每次接管的提示都非常突然,沒有先前的明確的預警,于是會讓用戶處在一個考試一樣的尷尬心理狀態(tài)中,它到底行不行呢?我是不是應該介入呢?我這么緊張著急介入我買這個是為了什么呢?
我使用高速ngp起碼花了1000公里來熟悉它的能力,我難以想象城市領航的用戶,要花多長時間才能提前預知哪些情況它行不行。這似乎又是一個探索類游戲。
很多人說使用輔助駕駛,用多了就自然了解邊界了,事實是這樣,我個人也是這樣。但我依然覺得這種說法,是在為企業(yè)開脫。為什么非得消費者去浪費時間摸索,而不是你一開始就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呢?輔助駕駛作為一個輔助,到底有沒有更明確的邊界能直觀地傳達給消費者?
也許高速領航會存在慢慢摸索的空間和過程,因為高速路段還是比較簡單的,有時間給用戶思考。城市路段說實話,就我體驗的這次路況,給我思考的時間并不多。也許第一次使用的用戶,在第一次要接管的時候,后面就已經(jīng)無法平靜下來了。
緊張的心態(tài),實際上已經(jīng)能夠宣告對于這個產(chǎn)品的“拒絕”。怎樣管理好用戶的預期,做好充分的提示,而且是明確的邊界提示,是城市領航急需解決的問題。
這里又有一個兩難,企業(yè)敢不敢給明確的邊界?
給了,相當于在這個邊界里出事了,那我得負責,因為我做了明確承諾了。不給,那用戶可能就不買賬。所以我們能看到現(xiàn)在的邊界提示,基本上是一個大口袋:“隨時注意觀察,可能處理不了,請做好接管準備”。“隨時”、“可能”,具體什么時候?不知道你自己看著辦。
處理這個問題,就要增加一個機制,叫做接管冗余。就是如果用戶真的來不及接管,系統(tǒng)自己也有一套應對方案,這樣才能給在城市給用戶更多的適應空間。那么這個東西出來之后會怎么樣呢?哈哈實際上這就是L3的要求了。
因此我認為,不解決邊界明確的問題,城市L2是沒有市場的,它只會成為自動駕駛時代的催化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