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孫會稽責(zé)袁術(shù)僭號書》原文和譯文

原文:
? ? ? ?吳錄載策使張纮為書曰:"蓋上天垂司過之星,圣王建敢諫之鼓,設(shè)非謬之備,急箴闕之言,何哉?凡有所長,必有所短也。去冬傳有大計,無不悚懼;旋知供備貢獻(xiàn),萬夫解惑。頃聞建議,復(fù)欲追遵前圖,即事之期,便有定月。益使憮然,想是流妄;設(shè)其必爾,民何望乎?曩日之舉義兵也,天下之士所以響應(yīng)者,董卓擅廢置,害太后、弘農(nóng)王,略烝宮人,發(fā)掘園陵,暴逆至此,故諸州郡雄豪聞聲慕義。神武外振,卓遂內(nèi)殲。元惡既斃,幼主東顧,俾保傅宣命,欲令諸軍振旅,然河北通謀黑山,曹操放毒東徐,劉表稱亂南荊,公孫瓚炰烋北幽,劉繇決力江滸,劉備爭盟淮隅,是以未獲承命櫜弓戢戈也。今備、繇既破,操等饑餒,謂當(dāng)與天下合謀,以誅丑類。舍而不圖,有自取之志,非海內(nèi)所望,一也。昔成湯伐桀,稱有夏多罪;武王伐紂,曰殷有罪罰重哉。此二王者,雖有圣德,宜當(dāng)君世;如使不遭其時,亦無繇興矣。幼主非有惡於天下,徒以春秋尚少,脅於強臣,若無過而奪之,懼未合於湯、武之事,二也。卓雖狂狡,至廢主自與,亦猶未也,而天下聞其桀虐,攘臂同心而疾之,以中土希戰(zhàn)之兵,當(dāng)邊地勁悍之虜,所以斯須游魂也。今四方之人,皆玩敵而便戰(zhàn)斗矣,可得而勝者,以彼亂而我治,彼逆而我順也。見當(dāng)世之紛若,欲大舉以臨之,適足趣禍,三也。天下神器,不可虛干,必須天贊與人力也。殷湯有白鳩之祥,周武有赤烏之瑞,漢高有星聚之符,世祖有神光之徵,皆因民困悴於桀、紂之政,毒苦於秦、莽之役,故能芟去無道,致成其志。今天下非患於幼主,未見受命之應(yīng)驗,而欲一旦卒然登即尊號,未之或有,四也。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誰不欲焉?義不可,勢不得耳。陳勝、項籍、王莽、公孫述之徒,皆南面稱孤,莫之能濟。帝王之位,不可橫冀,五也。幼主岐嶷,若除其偪,去其鯁,必成中興之業(yè)。夫致主於周成之盛,自受旦、奭之美,此誠所望於尊明也??v使幼主有他改異,猶望推宗室之譜屬,論近親之賢良,以紹劉統(tǒng),以固漢宗。皆所以書功金石,圖形丹青,流慶無窮,垂聲管弦。舍而不為,為其難者,想明明之素,必所不忍,六也。五世為相,權(quán)之重,勢之盛,天下莫得而比焉。忠貞者必曰宜夙夜思惟,所以扶國家之躓頓,念社稷之危殆,以奉祖考之志,以報漢室之恩。其忽履道之節(jié)而強進取之欲者,將曰天下之人非家吏則門生也,孰不從我?四方之?dāng)撤俏崞t吾役也,誰能違我?盍乘累世之勢,起而取之哉?二者殊數(shù),不可不詳察,七也。所貴於圣哲者,以其審於機宜,慎於舉措。若難圖之事,難保之勢,以激群敵之氣,以生眾人之心,公義故不可,私計又不利,明哲不處,八也。世人多惑於圖緯而牽非類,比合文字以悅所事,茍以阿上惑眾,終有后悔者,自往迄今,未嘗無之,不可不深擇而熟思,九也。九者,尊明所見之馀耳,庶備起予,補所遺忘。忠言逆耳,幸留神聽!"典略云張昭之辭。臣松之以為張昭雖名重,然不如纮之文也,此書必纮所作。

譯文:
? ? ? 《吳錄》中記載孫策指使張纮寫了一封信說:“我想上天垂掛著能糾察過失的星宿,圣明的帝王建設(shè)能讓臣民敢于直諫的登聞鼓,設(shè)立正確的備案,看重能規(guī)誡過失的言論,這是什么原因呢?凡是有長處的人,就一定還有它的短處。去年冬天傳聞您有(稱帝的)大計劃,大家沒有不恐懼的;不久得知您是在備辦進奉的貢品時,眾人都解除了疑惑。不久前我聽說您又和部眾進行商議,想再次按照之前的想法做事(指稱帝),對于做這件事的日期,已經(jīng)確定了月份。(聽到這個您想要僭越的消息)使我更加感到害怕,但轉(zhuǎn)念一想可能只是流傳的謠言;如果您一定要這樣做,那么民眾還能有什么希望呢?昔日您舉兵起義,天下的仁人志士們之所以響應(yīng),是因為董卓他擅自廢立天子,謀害太后、弘農(nóng)王,掠奪眾多的妃嬪、宮女,挖掘皇陵,他如此地兇暴忤逆,因此各州郡的英雄豪杰們才會聽聞之后,追隨您的義舉。由于神武義兵威震在朝廷之外,董卓這才在朝廷之內(nèi)被殲滅。元兇首惡已經(jīng)斃命,年幼的君主顧念東方(都城洛陽),便讓保傅(指指導(dǎo)天子的官員)宣布詔命,準(zhǔn)備讓各地軍隊整隊班師,然而河北(袁紹)與黑山叛軍勾結(jié),曹操在東邊的徐州恣意毒害當(dāng)?shù)匕傩?,劉表在南邊的荊州作亂,公孫瓚在北邊的幽州囂張跋扈,劉繇在江東一帶角逐爭斗,劉備在江淮一帶與您爭奪盟主之位,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停息戰(zhàn)事的受命。現(xiàn)在劉備、劉繇已經(jīng)被擊破,曹操等人現(xiàn)處于疲乏之時,您應(yīng)當(dāng)和天下豪杰共同籌謀,來誅殺這些惡人。如果您舍棄這些大事且不去圖謀,卻心生自己取代皇帝的想法,這不是海內(nèi)所望,這是其一。昔日成湯討伐夏桀,稱夏朝犯了許多罪行;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時,說殷商刑罰過重。這兩位王,原本有圣明的德行,理應(yīng)君臨天下;但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合適的時機,也不會繁盛興起。如今年幼的君主并非對天下有惡行,只是因為年紀(jì)尚小,被權(quán)臣所脅迫,如果君主沒有過錯而奪取他的天下,恐怕不符合成湯、周武王所興舉的事跡,這是其二。董卓這人雖然狂妄狡詐,以至于擅自廢立君主,但也還沒有取代天子的想法,然而全天下的人聽聞其兇暴殘酷的罪行時,大家都捋起袖子,共同懷有對他的憎恨之心,我們憑借中原地區(qū)渴望與之戰(zhàn)斗的軍隊,來抵擋其邊境強悍的敵虜,這才讓董卓片刻間就魂飛魄散。如今天下各方的人,都很輕率地便投入戰(zhàn)爭之中,我們可以眾望所歸地戰(zhàn)勝他們,這是由于對方混亂而我方治理有序,對方忤逆(天子的號令)而我方順從。若是您看到當(dāng)今之世這混亂的局面,想要依靠大興軍旅從而達(dá)到君臨天下的目的,只會自己給自己招致禍端,這是其三。天下的權(quán)柄,不可徒勞地干預(yù),必須結(jié)合上天的贊助以及人為的力量。那殷湯之所以有白鳩瑞物的祥兆,周武王有赤烏的祥瑞,漢高祖有五星匯聚東井的吉祥之兆,世祖(劉秀)有神異靈光的征兆,都是因為百姓們受困于夏桀、商紂王的暴政,荼毒困苦于秦朝和王莽統(tǒng)治下繁重的徭役,所以這些賢明的君主能除去無道的政權(quán),以致于達(dá)成自己的志向。如今天下的禍患并不是幼主造成的,也沒有看到您受命于天的征兆,您想有朝一日突然登基稱帝,這種事從未有過,這是其四。天子身份尊貴,且富有四海,誰不想要???只是道義上站不住腳,形勢上也不合適呀。像陳勝、項藉、王莽、公孫述之流,都稱帝稱王過,最后也都無濟于事。帝王的位置,不可妄加覬覦,這是其五。幼主聰慧,如果能解除對他的逼迫,去除卡住其喉嚨的魚骨頭(指違背中央號令的地方割據(jù)勢力)的話,必然能夠成就中興大業(yè)。若是能幫助君主實現(xiàn)像周成王時期的興盛,您便能受到像當(dāng)時周公旦、召公奭那樣的贊美,這確實也是我對您的期望。即使有一天幼主發(fā)生了變故,需要改弦更張,我還是希望推舉漢室宗譜中的人,大家討論出在漢室的近親中最為賢良的那一位,讓他來繼承劉家血統(tǒng),以穩(wěn)固漢朝正宗的統(tǒng)治。您的這些(功勛)都是可以刻石記功,繪圖留形的,您的福澤將會無窮盡,名聲將會被萬世歌頌。舍棄容易做的事不去做,卻去做困難的事,我想您是明察素潔之人,必然不會容忍自己這樣做,這是其六。您的家族中有五代人都做到了宰相(東漢不設(shè)宰相,這里指袁術(shù)家四世人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的位置,權(quán)柄之重,勢力之興盛,普天之下沒有能與之相比的。忠貞的人一定會說應(yīng)該日夜思量,這樣才能扶持處境困難的國家,心系社稷的安危,才能遵奉先祖先輩的志愿,以此來報答漢室對我們?nèi)昴显霞易宓亩髑?。如果是不愿躬行正道,而是想要強行謀取帝位的人,則會說這天下的人不是我家的家吏就是我家的門生,誰不跟從我?四方的敵手原本不是我的友輩就是我的仆役,誰能違抗我?為何不憑借自己家世累積起來的優(yōu)勢,奮起而取代漢朝呢?這兩種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不能不詳細(xì)斟酌考察,這是其七。圣哲之人之所以可貴,就在于能正確地審視時機的適宜,小心謹(jǐn)慎地采取舉措。如果是難以圖謀的事情,難以保全的態(tài)勢,這么做只能激起眾多敵對勢力的氣焰,滋長眾人的野心,對于公義來說不可為之,對于個人私利來說也沒有好處,這樣的事是明智之人不會去做的,這是其八。世人多被圖讖和緯書所迷惑,從而對奇異現(xiàn)象牽強附會,并用拼湊的文字來取悅于所侍奉的人,如果他們用這些東西來阿諛奉承上級和迷惑民眾,這些人最終會心生后悔的,從古至今,這類事并不是沒有過,您不能不深思熟慮后再慎重抉擇啊,這是其九。(我說的)以上這九點,只不過是您見識的殘余罷了,希望能夠成為您的防備和起到啟迪自己的作用,用來彌補您疏忽遺忘的事。忠言逆耳,但愿您能夠認(rèn)真聽?。 薄兜渎浴分姓f這篇文章是張昭所寫。臣裴松之認(rèn)為張昭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在寫作上)比不上張纮的文采,這篇書信必定是張纮所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