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繹——焚書的文人皇帝
說到詩人皇帝,人們大都第一個想到南唐后主李煜,像《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這樣膾炙人口的詞對于學(xué)生來說肯定不陌生,它們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在語文課本和試卷上。正如《相見歡》中寫到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煜作為亡國之君,他的詩詞大都表達(dá)了自己的孤寂的心,思鄉(xiāng)的情,亡國的恨,我們很容易從中品味出來。不僅如此,除了成就最高的詩詞,李煜在書法,繪畫上也是頗有造詣。遠(yuǎn)在400多年前的南梁,也有著一位詩詞,書法,繪畫樣樣精通的皇帝——南梁元帝蕭繹。

蕭繹(508—554)即元帝。字世誠,小字七符。南蘭陵(今江蘇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監(jiān)十三年,封湘東王。命王僧辯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時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戶著籍,不盈三萬。承圣三年,西魏軍來攻,帝尚于龍光殿講《老子》,百官戎服以聽。魏軍至,帝猶賦詩不廢。及城陷,為魏人所殺。在位三年,廟號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讀書,工書善畫,藏書十四萬卷,城破時自行焚毀。著作頗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樓子》及《梁元帝集》輯本。

文學(xué)
《梁書》本紀(jì)卷五記載:
"所著《孝德傳》三十 卷,《忠臣傳》三十卷,《丹陽尹傳》十卷?!蹲h書》一百一十五卷,《周易講 疏》十卷,《內(nèi)典博要》一百卷,《連山》三十卷,《洞林》三卷,《玉韜》十卷, 《補闕子》十卷,《老子講疏》四卷,《全德志》、《懷舊志》、《荊南志》、 《江州記》、《貢職圖》、《古今同姓名錄》一卷,《筮經(jīng)》十二卷,《式贊》三 卷,文集五十卷"。
著述辭章,多行于世。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對蕭繹詩歌評之曰:
"帝不好聲色,頗有高名,獨為詩賦,婉麗多情"。

《采蓮賦》
????????紫莖兮文波,紅蓮兮芰荷。綠房兮翠蓋,素實兮黃螺。
于是妖童媛女,蕩舟心許,鷁首徐回,兼?zhèn)饔鸨?。櫂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故以水濺蘭橈,蘆侵羅袸。菊澤未反,梧臺迥見,荇濕沾衫,菱長繞釧。泛柏舟而容與,歌采蓮于江渚。
歌曰:“碧玉小家女,來嫁汝南王。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因持薦君子,愿襲芙蓉裳”。

《折楊柳》
巫山巫峽長,垂柳復(fù)垂楊。同心且同折,故人懷故鄉(xiāng)。
山似蓮花艷,流如明月光。寒夜猿聲徹,游子淚沾裳。

《詠梅詩》
梅含今春樹,還臨先日池。
人懷前歲憶,花發(fā)故年枝。

《詠霧詩》
三晨生遠(yuǎn)霧,五里暗城闉。從風(fēng)疑細(xì)雨,映日似游塵。
乍若飛煙散,時如佳氣新。不妨鳴樹鳥,時蔽摘花人。

《燕歌行》
燕趙佳人本自多,遼東少婦學(xué)春歌。黃龍戍北花如錦,玄菟城前月似蛾。
如何此時別夫婿,金羈翠眊往交河。不聞入漢去燕營,怨妾愁心百恨生。
漫漫悠悠天未曉,遙遙夜夜聽寒更。自從異縣同心別,偏恨同時成異節(jié)。
橫波滿臉萬行啼,翠眉暫斂千里結(jié)。并海連天合不開,那堪春日上春臺。
乍見遠(yuǎn)舟如落葉,復(fù)看遙舸似行杯。沙汀夜鶴嘯羈雌,妾心無趣坐傷離。
翻嗟漢使音塵斷,空傷賤妾燕南垂。

《關(guān)山月》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臺。月中含桂樹,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風(fēng)起,春花犯雪開。夜長無與晤,衣單誰為裁。

《長歌行》
當(dāng)壚擅旨酒,一卮堪十千。無勞蜀山鑄,扶受采金錢。
人生行樂爾,何處不留連。朝為洛生詠,夕作據(jù)梧眠。
從茲忘物我,優(yōu)游得自然。

《詠螢火詩》
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
到來燈下暗,翻往雨中然。

《蕩婦秋思賦》
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yuǎn)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fù)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zhuǎn)看腰細(xì)。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fēng)騷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yuǎn)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zhuǎn)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fēng)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

《春日詩》
春還春節(jié)美,春日春風(fēng)過。
春心日日異,春情處處多。
處處春芳動,日日春禽變。
春意春已繁,春人春不見。
不見懷春人,徒望春光新。
春愁春自結(jié),春結(jié)詎能申。
欲道春園趣,復(fù)憶春時人。
春人竟何在,空爽上春期。
獨念春花落,還以惜春時。



生平
蕭繹聰悟俊朗,天才英發(fā),五歲能誦《曲禮》?;加醒奂?,在武帝費盡心血的治療下還是盲了一目,但也得到武帝更多的疼愛。長大后更加好學(xué),“博綜群書,下筆成章,出言為論,才辯敏速,冠絕一時”。不好聲色,頗有高名,與裴子野、劉顯、蕭子云、張纘以及當(dāng)時眾才子結(jié)布衣之交。寫作的辭章,多盛行于世。十七歲時,武帝曾對他說當(dāng)年孫策雄踞江東的時候便是你這個年紀(jì)。背上又生黑痣,巫媼看見后說:“這是大貴的征兆”。
公元548年東魏叛將侯景起事,攻陷建康,活活餓死武帝蕭衍。蕭繹肅清其他宗師勢力后,派徐文盛,王僧辯等人討伐侯景,蕭繹正確判斷出侯景會全力攻打巴陵,讓王僧辯堅守。侯景久攻不下,糧草耗盡,士卒因疾病疫情而死傷過半。后來侯景部下大敗被擒,侯景順江而下逃亡。回到建康想過把皇帝癮,自己登基稱帝。公元552年王僧辯與陳霸先收復(fù)建康,侯景在逃離路上被部下所殺,侯景之亂遂平息。國不可一日無主。蕭繹憑借討平侯景之亂的功勞在江陵登基稱帝,是為南梁元帝,遠(yuǎn)在成都的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jì)也在成都稱帝。
起初蕭紀(jì)還不知道侯景已被平定,以此為由向東進(jìn)兵。蕭繹曾將侯景的尸身傳于蕭紀(jì),來讓蕭紀(jì)出師無名。但使者被在巴東的蕭紀(jì)之子蕭圓照攔截,并向其父蕭紀(jì)聲明“侯景未平,宜急進(jìn)討”。蕭繹向西魏宇文泰求援:“子糾親也請君討之”。宇文泰派尉遲迥進(jìn)兵成都。蕭紀(jì)到了巴東方知侯景亂平,心生悔意,后方又被尉遲迥偷家,進(jìn)退兩難,最后與其子被蕭繹的將領(lǐng)樊猛所殺。
平定蕭紀(jì)后,蕭繹在對待西魏使臣仁恕時態(tài)度傲慢,不如對待齊國使臣那般,并且寫信給宇文泰,希望恢復(fù)兩國舊有的國界。宇文泰答應(yīng)出兵攻打蕭紀(jì),只是其“取蜀制梁”的第一步。幾個月后,宇文泰便派柱國常山公于謹(jǐn)、中山公宇文護(hù)、大將軍楊忠攻打江陵,而蕭繹仍在龍光殿講述《老子》。于謹(jǐn)算到蕭繹會選擇據(jù)守外城的下策,而蕭繹也在城外修筑木柵以防御,最終卻因失火毀于一旦。魏軍起初四面攻城,城中將士在胡僧祐的帶領(lǐng)下奮死抵抗,不得破。但后來胡僧祐中流失而亡,軍中大亂,有叛軍直接開門引魏軍入城,蕭繹率眾躲入內(nèi)城,其間曾向于謹(jǐn)求和,但被無情地拒絕。蕭繹在出逃的路上被魏軍所擒,后來身死。第二年被追謐為孝元皇帝,廟號為世祖。
蕭繹被圍困時,曾進(jìn)入東閣竹殿,讓舍人高善寶焚燒自己珍藏的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即江陵焚書。有人曾問他何意焚書?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

評價
蕭繹性格多猜忌,在《梁書》和《廿二史札記》中都類似的記載:
“而稟性猜忌,不隔疏近, 御下無術(shù),履冰弗懼,故鳳闕伺晨之功,火無內(nèi)照之美。”
????????????????????????????????????????????????????????????????????????????????????????????????????????????????????????????——《梁書》
“帝性情矯飾,多猜忌,于名無所假借,人有勝己,必加毀害?!?/span>
????????????????????????????????????????????????????????????????????????????????????????????????????????????????———《廿二史札記》
王夫之在《論梁元帝讀書》中評價到:
未有不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fù)于帝哉?”此非知讀書者之言也。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嘗非讀書之故也。
《梁書》作者寫到:
“以世祖之神睿特達(dá),留情 政道,不怵邪說,徙蹕金陵,左鄰強寇,將何以作?是以天未悔禍,蕩覆斯生,悲夫!”
或許人無完人,一個在文學(xué)水平出眾的皇帝在政治上很難再有什么建樹,像南唐后主李煜,北宋徽宗趙佶,并不是做皇帝的料。作為一個皇帝,蕭繹在政治上的顯然是有誤的。以討滅侯景之功初登皇位,德高望重,眾人如同夜蟲就火,此時應(yīng)該親身率領(lǐng)各位侯王,枕戈待旦做開路先鋒。而不是坐以待斃,任由北齊蠶食江淮一帶的領(lǐng)土,或者驅(qū)虎吞狼,早在侯景逼近江陵時,蕭繹便想將蜀地的北大門南鄭(即漢中)作為籌碼換取西魏出兵,后來又上書西魏請求出兵攻打蕭紀(jì),但他低估了宇文泰的野心,最終將巴蜀江陵之地拱手讓與西魏。而南梁在西魏北齊以及內(nèi)耗的三重打擊下,于公元557年被南陳所取代。

參考:
《資治通鑒》梁紀(jì)二十,二十一
《梁書》本紀(jì)卷五
《廿二史札記》 卷十 宋齊梁陳書并南史
《論梁元帝讀書》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