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電影126:《鋼琴家》
貫穿人生的音樂旋律是什么?
?
當我們習慣了從軍隊和底層人民的視角看待戰(zhàn)爭時,嘗試換個角度,從藝術家的視角出發(fā),你覺得你會發(fā)現(xiàn)什么?這個問題可能還存在一些涉及所處年代的因素,那不妨直接將其帶入到二戰(zhàn)時期,你幻想的故事是什么?
?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關于一個鋼琴演奏家在二戰(zhàn)時期的故事,其中的故事需要慢慢說,但我總會不由想起短視頻中對這部電影的描述‘當你早上起床,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全都死了,你會想什么?’這個描述是在電影中有一些味道的,但也不存在那么夸張的說法,但二戰(zhàn)對人命的屠戮確實喪心病狂。
?

在戰(zhàn)爭期間,死亡會隨風蔓延到每一寸受其侵害的土地,在人民流離失所,糧食無法得以正常生產時,藝術顯得那么的廉價,一邊是價格不斷高漲的食物,一邊是被人貶低的藝術,無法果腹,何來優(yōu)雅?藝術在戰(zhàn)爭期間不會迸發(fā)新的發(fā)展,只是權利的玩樂之物,如果你對藝術充滿尊敬,一定要珍惜和平。
?

這部電影涉及的時間線很長,從一開始的納粹進攻再到后來納粹的戰(zhàn)敗以及久違的和平的到來,中間不是一兩天的過渡,其中對于幸存者的煎熬也不是一兩天就能釋懷的。在時間線快速前進的電影中,劇情部分總是很簡單,電影只會刻畫關鍵場景中人物的成長,因此我們的關注點還是男主的變化,包括但不限于人物的形象。對于我們男主來說,他的事業(yè)因為戰(zhàn)爭被中斷,他的家庭被戰(zhàn)爭無情摧毀,他的生命被上帝選中得以幸存。他雖然擁有比常人優(yōu)秀的音樂天賦,可他終究是一個小人物,他無法用音樂感化所有入侵者。為了生存,必須舍棄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學會卑躬屈膝,學會茍延殘喘。
?

電影在中期塑造了一段很精彩的場景,當男主的朋友打算奮起反抗之時,在遭受了那么多的折磨之后,我們覺得他可能要進行轉變之時,他沒有,他的懦弱只能支持他選擇退卻,選擇當一個沉默者,在黑暗中期待黎明曙光的到來,人物的性格沒有大起大落,而是一如既往的平靜。這種平靜的性格特征讓他內心的掙扎不會過渡浮于表面,正是內心的歇斯底里配上人物高瘦的形象,讓這個‘藝術家’顯得那樣的憔悴與無力。世事無常以及病痛并沒有帶走這位‘鋼琴家’,在各種折磨下,不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的,都沒能徹底擊垮他,值得讓人尊重。
?

電影中充滿了悲情的元素,但是也不要忽略那些美好的東西。在人性的美被極度掩埋的年代,那種殘存的友情顯得那樣的珍貴。雖然不能彈琴,但來源于對藝術的熱愛與堅持,手指也會跟隨旋律一起運動,即使多年不碰鋼琴,依然能將曲子的旋律演奏到深入人心的地步,真的厲害。
?
這部電影在渲染氣氛以及人物塑造上被沒有那么多的高潮迭起,現(xiàn)實的壓力沒有沖垮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一邊感受著世界的變化,一邊人物的‘野蠻生存’,電影的最后,留給觀眾的只有內心的寧靜,這已然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