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國政要正排隊訪華,很多人可能高興太早了,中歐仍存在三個分歧
歐洲多國政要正排著隊訪華,這雖然是一個好消息,但很多人可能高興得太早了,中歐之間仍然存在三方面的分歧。
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的經(jīng)濟合作伙伴,雙邊合作對于彼此的經(jīng)濟發(fā)展有重要的意義,盡管此前中歐關系出現(xiàn)了一些雜音,但回過神來的歐盟領導人似乎準備好重新恢復關系。在去年11月份,德國總理朔爾茨率領代表團訪問中國,并和中國達成諸多經(jīng)濟合作協(xié)議之后,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在2月25日表示,他將在今年4月份對中國進行訪問。同時,馬克龍雖然宣稱希望中國對俄羅斯施壓,但也贊賞“中國致力于和平是一件好事”。而除去法德雙巨頭之外,歐盟的一二號領導人也確定了訪華計劃。根據(jù)中國駐歐全權大使2月26日發(fā)布的信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都將開啟訪華行程。

可以說在未來的2個月內,至少會有3名歐洲高級政要排著隊訪問中國,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好消息。如果通過接下來的這一輪密集會晤,中歐雙方能夠排除之前彼此存在的一些誤會,并推進雙邊的經(jīng)濟合作,尤其是此前擱置的中歐投資協(xié)定的話,那么對于中歐經(jīng)濟都是一件重大利好。在美國政府極力試圖推進對華經(jīng)濟脫鉤戰(zhàn)略的當下,歐洲高級政要的接連訪華,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破局機會。不過,機會雖然出現(xiàn)了,但我們也不能高興得太早。雖然中歐雙方都有推進經(jīng)濟合作和穩(wěn)定關系的需求,但需要指出的是,中歐仍然在三個問題上存在分歧。

首先,當前的俄烏沖突,已經(jīng)成為中歐關系中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中方的態(tài)度一直很堅定,就是中國堅持認為烏克蘭問題的關鍵是勸和促談,需要雙方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問題,而在尊重國際法和各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同時,需要照顧到相關國家的合理安全訴求。而歐洲國家在此問題上的態(tài)度,則是一邊倒地譴責俄羅斯。歐洲試圖通過提供大量援助的方式,幫助烏軍在戰(zhàn)場上解決問題,這就和中國的態(tài)度存在差異。非常明顯的是,迄今為止,歐洲一直試圖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削減和俄羅斯的合作,逼迫中國勸說俄軍撤軍。馬克龍在訪華前就宣稱中國應該對俄羅斯施壓。顯然,歐盟的這個要求是中國無法答應的,這和中國客觀中立的立場有所差距。接下來,如果歐盟始終要在這個問題上為難中國,試圖迫使中國讓步,那么雙方之間的對話可能會遇到不小的阻礙。

其次,歐盟在人權等問題上對中國存在誤解。長期以來,歐盟在部分人權議題上聽信美國宣傳的謠言,屢次抹黑“中國人權”問題。例如在新疆,西藏和香港問題上,歐盟就多次公布一些誤導性的文件,這對中歐關系造成了很大傷害。而現(xiàn)在看來,要歐盟在短期內轉變對華偏見,放下這些錯誤觀念,恐怕還是有些難度的。
最后,在臺灣問題上,中歐對于局勢的看法也存在分歧。近年來,歐洲多次配合美國的說法,宣稱要維護臺海地區(qū)的現(xiàn)狀和和平穩(wěn)定,這樣的措辭,顯示出歐盟對于中國大陸增加在臺灣周邊軍事活動的不滿。但是中方也早已表明態(tài)度,中國外交部指出,改變臺海現(xiàn)狀的并不是中國,而是那些試圖分裂中國的“臺獨”分子和域外勢力。如果歐盟不能理解這一點,還要不公正的指責中國的話,那么這個問題恐怕會成為中歐關系中的致命傷。

總而言之,這一輪歐洲高級官員密集訪華,確實是中國的一個機會,中方應該盡可能地抓住這個機會加以利用。畢竟如果中國能夠爭取歐洲的理解和支持雙邊發(fā)展穩(wěn)定的經(jīng)濟和政治合作的話,美國試圖孤立和打壓中國的政策就無從談起。然而現(xiàn)在也確實還沒到我們高興的時候,如何化解中歐之間存在的一些誤解和偏見,尤其中歐是在上述三個問題中的分歧,要如何化解這些根深蒂固的分歧并達成合作,這相當考驗中國的外交智慧。而對于歐盟來說,他們需要認識到中國,應該適應一個理想的合作伙伴,而非可怕的對抗對手,盡早放下那些對華偏見,才是歐盟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