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fù)網(wǎng)友:探討亞歷山大城存在
對某網(wǎng)友的一些回復(fù)。做些討論: 我看了一下陳中原的論文,他在里面提到“據(jù)大量鉆孔資料分析可知, 這些瀉湖的南界(也就是最大海侵范圍)可繼續(xù)向南延伸10-30千米不等, 橫向也遠較現(xiàn)代擴展得多?!边@句話可能是偽史論者經(jīng)常引用的。那么我們來看一下,究竟是不是應(yīng)該南移?來討論一下: 首先我按照您們的說法,古埃及時代,當?shù)貫闉a湖沼澤,那么能否就說明亞歷山大城乃至整個托勒密系偽造?恰恰不能,因為古埃及人在托勒密時代經(jīng)希臘化后,擁有在瀉湖周邊及其龜背層(馬上就講)上建立城市的技術(shù)經(jīng)驗和偏好。現(xiàn)在說說龜背層,你到現(xiàn)在的三角洲去看看,也存在丘脊山脊,這上面有石制或砂質(zhì)地層,面積不小,(你看陳中原論文的圖三,三角洲上面那一坨坨就是)足夠建一個古代那種小城了。
陳中原論文部分??這圖下載下來就這樣,將就看吧。 第二,實際上你們曲解了陳中原的論文意思,引證論文需要看全貌。他在摘要和論文內(nèi)容都提及了:他利用泥炭測定和澙湖測定對比,首先得出澙湖準確結(jié)論,再指出:“距今7000a時海平面約位于現(xiàn)今﹣10m,距今5000a時約為﹣5m,距離
2000a時已接近現(xiàn)代
。海侵強度和范圍受古地貌和區(qū)域沉降的影響呈現(xiàn)出東北部大、中部其次、
西部最小
。隨著海平面上升速率減小,三角洲在約距今7000a時開始建造,并廣泛發(fā)育潟湖、沙壩和平原河流沉積體系。”可以看出,您說的論文事實上反過來支撐了我的觀點。您的時空觀念出現(xiàn)錯誤了。因為陳中原論文只有被分割后從結(jié)論里提及的一句可能的話對亞歷山大城不存在有利,就是“據(jù)大量鉆孔資料分析可知, 這些瀉湖的南界(也就是最大海侵范圍)可繼續(xù)向南延伸10-30千米不等, 橫向也遠較現(xiàn)代擴展得多。”但是即便這句話也從“海侵瀉湖廣泛”變成了“瀉湖地區(qū)不存在人類活動”“瀉湖地區(qū)是“茫茫大?!保ㄟ@是生民無疆的話)”
再來談亞歷山大的問題,亞歷山大里亞城也并不是建立在黏土和沼澤之上,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學(xué)者對港口內(nèi)由海洋鈣質(zhì)沙、泥沙和泥漿形成的全新世沉積物進行了研究,以確定該地的主要泥沙沉積模式。 巖石學(xué)和放射性碳數(shù)據(jù)表明,亞歷山大里亞港本身形成于兩個更新世的碳酸鹽砂巖沿海山脊之間,并在海侵期間被海水淹沒,距今約有8000年歷史,周圍的沉積物以平均1—3毫米/年的速度積累,除了這種自然積累之外,人類活動也影響了亞歷山大里亞港口的景觀變化。 港口的沉積物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距今約2400年的人類活動痕跡,。距今約2200到1800年前,Heptastadion堤道得以建成,這個大型堤道連接了亞歷山大港和北方的法洛斯島。
尼羅河入??谝泊嬖诤F矫嫔仙膯栴},陳中原論文里提及的只是“海平面上升減緩”而并非沒有,這也是為什么亞歷山大里亞城部分區(qū)域被掩埋于水底的原因。水文環(huán)境的變遷十分緩慢,以十年百年為單位計量本無可厚非,但偽史論用16世紀的地圖來對比8000年前的水文環(huán)境與今天的異同,并試圖以此得出2000年前某遺址是否存在的結(jié)論,顯然是刻舟求劍。 可以肯定的是,亞歷山大里亞港口從上個世紀就面臨著海平面上漲的問題。黎凡特南部流域的一些早期文明研究使用了潮汐儀記錄數(shù)據(jù),在亞歷山大里亞港附近,從1944年至1989年的年平均海平面高度就呈現(xiàn)正趨勢,即每十年上升2厘米,從1990年至2001年的年平均海平面呈現(xiàn)每十年1.6厘米的上升趨勢。 這種海平面上升開始于什么時候目前無從考證,但是亞歷山大里亞的城市沉入水底除了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之外,還受到公元365年克里特島地震的影響。最大的沉降發(fā)生在公元7世紀至10世紀,導(dǎo)致亞歷山大里亞東港沿岸的一些建筑沉入海面以下。 所以亞歷山大城當然存在,而且你們要是說農(nóng)業(yè)糧食問題,我這里還有篇其他人的論文,愿意的可以看看古埃及人培育大麥的成果,名字為A 3,000- year - old Egyptian emmer wheat genome reveals dispersal and domestication history,發(fā)表于《nature plants》。圖片如下:
至于趙小雙的,無非是多了些鉆孔,一樣是被曲解意思。 所以得出結(jié)論是,亞歷山大城不論是地質(zhì)背景、歷史背景、經(jīng)濟背景,都有文獻資料和實地文物和測定結(jié)果保證,怎能通過曲解部分人論文的意思或僅僅是通過逆推演繹邏輯來說某項事物不存在?證偽,特別是考古上的證偽需要大量證據(jù)。歷史,考古都是什么?是通過發(fā)掘文物來的,在這過程中必然有偏差,如果僅僅拿這個偏差來下結(jié)論說歷史不存在,那么恐怕沒有一樣?xùn)|西能在這樣的反邏輯證偽中站得住腳,包括我們自己的歷史。 文末附相關(guān)文章,我有不少論據(jù)是從這里面弄的,可以看看他們的真正的社論或論文 文章《伊斯托利亞:證明西方“偽史”是文化自信嗎?》 Butzer KW ed. Early hydraulic civilization in Egypt.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139. Butzer KW. Geoarcha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recent research in the Nile delta. In:van den Brink ECM, Levy TE eds. Egypt and the Levant. London & New York:Interrelations from the 4th through the early 3rd millennium B.C.E., 2002:83-97. Tronchère H, Goiran JP, Schmitt L et al. Geoarchaeology of an ancient fluvial harbour:Avaris and the Pelusiac branch (Nile River, Egypt). Géomorphologie Relief Processus Environnement, 2012,1: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