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竟然把“燃”寫成“然”?
今天上網(wǎng),偶然看到網(wǎng)友在討論兒童圖書(也可能是教材)中曹植《七步詩》,討論重點主要有二:第一,為什么這首詩和我們小時候讀的七言四句有很大差別;第二,為什么“萁在釜下然”一句中,“燃燒”的“燃”為什么寫作“然”。

我們今天暫且不談第一個問題,來簡單說說第二個問題,“燃”為什么寫作“然”?
網(wǎng)友第一種觀點:是不是錯別字?
我們現(xiàn)代漢語在寫“燃燒”的“燃”絕對不會寫作“然”,因此會有網(wǎng)友認為是錯別字,但《七步詩》不是現(xiàn)代詩,不能用現(xiàn)代漢語的標準來解讀。
第二種觀點:“燃”寫作“然”是通假字。
我們中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了很多通假字比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通悅。等等。所謂通假字,即用讀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個字我們把它叫做“本字”。假借字只是使用文字過程中臨時一借。
這里“燃”寫作“然”并不是通假,“然”和“燃”是一組古今字,換句話說,“然”是“燃”的古字。“然”是“燃”更早期的寫法,兩者是一脈相承的,不存在使用之時臨時借用的問題,因此不是通假。
然,篆書如下圖,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云:“然,燒也。從火肰聲。”可見,“然”是一個形聲字,聲旁是“肰”,形旁是灬,灬,就是火部,如果再加一個“火”部,其實是重復的。

民間傳說,乾隆皇帝為“西湖十景”之一“花港觀魚”題字時,“魚”(繁體作“魚”)只寫三點,認為魚不應(yīng)在火中。

“然”之所以后來寫作“燃”,是因為,“然”這個字被借走表示別的含義,于是在表示“燃燒”這個含義時,在原字基礎(chǔ)上,再加一個火部,以示區(qū)別,而寫作“燃”,這就是從古字“然”到今字“燃”的演變過程,因此它們是一組古今字。
我們可以再舉兩個例子:
“莫”和“暮”是一組古今字,“莫”篆書如下圖,從茻從日。屮為草,一草為屮,二草為艸(艸),三草為芔(卉),四草為茻,茻就是“草莽”之“莽”。日落群草之間,就是“日暮”之義。但后來“莫”被接走表示其他含義,于是在表示“日暮”這個含義時,再加一個“日”以示區(qū)別。

“自”和“鼻”是一組古今字,“自”就是鼻子的象形字,但后來“自”被借走表示其他含義,在表示“鼻子”這個含義時,再加一個聲旁“畀”,以示區(qū)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