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故居考實——巴金文學院
巴金故居考實
https://mp.weixin.qq.com/s/n8FY8DqvUZJX8jxO_46JCA
張耀棠?巴金文學院??
編者按
巴金原名李堯棠,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位于成都正通順街98號的巴金故居,他曾在此生活近20年,后又5次回到成都,其多部作品里都有這座故居的影子。但遺憾的是,故居沒能完整保存下來。本文的作者張耀棠,多年致力于巴金故居研究,于1984年寫出了《巴金故居考實》一文,并根據(jù)考實情況繪制出了《巴金故居復原略圖》。后來,根據(jù)《巴金故居復原略圖》,按故居原貌1/25的規(guī)模,制作了巴金故居復原模型,模型現(xiàn)存龍泉巴金文學院的巴金紀念館中。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是我國著名作家巴金的八十壽辰。正巧在這時,我完成對巴金故居情況的“考實”,并繪成了故居布局結構的復原圖。作為一件禮物,我把它獻給巴老,也獻給熱愛巴老的讀者們。
八十年前,巴金出生在成都正通順街一所深宅大院里。解放后, 這所院子成為成都軍區(qū)戰(zhàn)旗歌舞團住地的一部分。由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憩園》等大量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國內(nèi)外讀者中受到廣泛歡迎,多年來,人們不斷來到歌舞團住地訪問作家的故居,瞻仰他在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地方。
歌舞團住地原是由解放前三家“公館”庭院合并起來的。(見圖一)這三個“公館”經(jīng)過解放前后五、六十年的變遷、改建,早已改變了原有的面貌。因此,對巴金故居的具體位置和范圍,長期以來流傳著種種不同的說法:有的把西院說成是“家”的舊址,有的認定東院才是真實的故居;也有人把三個“公館”甚至更大的范圍都囊括進巴金的“家”。各種傳聞,真?zhèn)位祀s,莫衷一是,甚至以訛傳訛。
巴老健在,許多知情人健在,人們對巴金故居的混亂說法,尚且能輾轉相傳,造成影響,如不盡早搞清楚,若干年后再來查考,恐怕就很難了。我在這個大院里居住了三十余年,出于對巴老的崇敬和一種責任感,從八二年開始,對大院里的東、西、北三個“公館”的歷史沿革進行了一番調查。我先后走訪了一些六、七十歲的老鄰居、老街坊和在大院里居住過的老人,以及巴金的親屬,并仔細對照了巴金著作里有關“故居”的紀實性章節(jié)和憶述,最終,據(jù)實排除了種種錯誤的說法,徹底查證了巴金故居就在東院的事實。在調查清楚故居位置的基礎上,鑒于現(xiàn)在故居原有建筑已全部拆除改建,為便于查考對照,我又進一步將故居在一九二四年第一次改變前(參見《巴金選集》第十卷204頁),院內(nèi)的房屋建筑和景物布局,繪制成《巴金故居復原略圖》(見圖二)。我想這無論對于關注巴金故居的中外人士,或是閱讀和研究巴金著作的讀者,都會有一些幫助的。
北院、西院不是巴金故居
歌舞團院內(nèi)北邊一個院,據(jù)調查,解放前是孫景光的公館,原是東珠市巷五十三號。過去該院的大門向北開在東珠市巷,東珠市巷是正通順街北面的一條小街。顯然這所公館不屬于 “故居”的范圍,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西院,大門開在正通順街,原是九十八號,大門口有一對石獅子,過去常常被人誤會成巴金故居,因此有必要考查一下它的歷史。西院在清朝末年是駐藏欽差大臣鳳荃的公館。鳳荃號茀堂,旗人,因殘酷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人稱鳳屠夫,后來在打箭爐(今康定)被藏胞殺死。鳳荃有個兒子叫鐘子和,是個耍公爺,成天打鳥、玩皮燈影戲。平時拖著雨片鞋,穿個棗紅色鑲邊的十三太保背心,憨里憨氣的,鄰近街坊都管他叫“鳳瓜瓜”。其父死后,家境敗落,鐘子和便把這所院子租給英國領事館。一九二六年,萬縣發(fā)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五慘案”,氣勢磅礴的討英運動在全國全川興起,不兩年英國領事館便撤走了?,F(xiàn)住正通順街一百零五號,年近七十歲的原用久到現(xiàn)在還記得:他小時候有一次跟著父親進領事府送煤,在正房右邊的大井邊上,他打過核桃吃,中國廚師還給過他面包。院子的后花園很大,一大片草地,當中是個網(wǎng)球場,周圍有竹林、棕樹,還有兩棵高大的油皂樹和皂角樹。
一九二八年,鐘子和以二萬七千四百元大洋的價格,把這所院子賣給廣漢縣首富張曉溪的兒子張爾嘉。我找到了張的弟弟張宜之,現(xiàn)年七十六歲,他來到現(xiàn)在還殘存的小院(見圖一內(nèi)西院的標示),指著天井里兩棵大銀杏樹說:“這兩棵白果樹在我們買這所院子的時候,已經(jīng)差不多一抱粗了”。他還說:“那時我才十九歲,剛結婚。我就住這西邊房間,我大哥住 東邊,我的祖母住在客廳里夾成的兩間房。這客廳的楠木鑲花地板,幾個房間里的壁爐和這 些能上下推掛的大玻璃窗、落地窗,都是英國人在的時候修的?!弊叱鲂≡簴|邊過道,來到水井邊,他說:“這就是我家的吃水井,過去井邊有一根核桃樹,打水的杉桿就象一根大秤桿一樣,吊在這根核桃樹上。解放后,一九五〇年,我們以食米兩百五十雙市擔把這所院子賣給川西軍區(qū)后勤部……”。

在原用久和張宜之兩人憶述的情況中,西院的歷史變遷和主要特征都是一致的。有些部份在我一九五二年住進這所院子以后還保持著原樣,井邊的核桃樹我見過,井現(xiàn)在還在,兩棵銀杏樹還在。西院拆建時殘留下來的小院是原建筑的第三重,在調查情況中,可以看出,從鳳荃到英國領事館以至張爾嘉,這里都是西院里的上等房屋。把這里誤認為巴金故居里的馬房, 把這口井當成旁邊長著松樹的巴金家的井,都是弄錯了的。西院在一九七四年改建時,第三重小院之所以沒有拆除,是因為建房費用超出了預算,沒有錢再改建第三重的緣故。把殘存下來的小院平房當成是保留的故居遺脈,這種說法確乎是誤傳。
東院是巴金故居所在
同西院僅只一墻之隔的東院,在成都解放時留下的三列舊平房,已在一九七一年全部拆除,改建成樓房了,現(xiàn)在除了一株桂樹,已很難找到什么明顯的標記。為了得到準確的結論,我在找知情人憶述情況的同時,還在巴金著作中,尋找記實性的章節(jié)來對照,一一應證主要細節(jié)的真實性,直至各個部位完全吻合為止。
先從大門談起?,F(xiàn)在歌舞團的大門,約在解放時舊大門的西邊二十來公尺的位置,是七一年新建的?,F(xiàn)在是九十八號,過去是八十七號。據(jù)鄰居七十九歲的駱明寬老大爺回憶說:“原先李家院子(即巴金故居一筆者。)大門的位置離我家西邊墻只有一間鋪面遠。民國十三年 (一九二四年)修街,把這一排院墻改成鋪面,門也改成了磚門,兩個石獅子搬走了,門口 兩個太平缸也搬走了。這個院子緊靠云南會館,我們那時租會館的房子住。以后這個院子里住過羅團長(羅度能)、李營長和姓鄒的開當鋪的??谷諔?zhàn)爭開始,住過劉處長(劉兆藜),一直到解放?!?/span>
原用久老人說:“張家院子西院東邊靠巴金的老院子,再東邊緊靠云南會館和大仙祠。修街以前,李家公館大門前有兩個石獅子,兩口太平缸。大家都叫這里是‘雙石缸’。一九二四年楊森修街,石獅子和石缸都搬走了。一九二七年李家搬走,由田頌堯二十九軍的一個軍需處長羅度能接手,羅是彭縣檬陽鎮(zhèn)人??谷諔?zhàn)爭開始,這所院子里辦過一所大中中學,辦的時間不長。約在一九三九年,羅把院子賣給四川省偽保安處處長劉兆藜,大門口有時要站衛(wèi)兵,家里還有小轎車。”
正通順街七十六號的曾秀美說:“抗日戰(zhàn)爭開始,我才十一歲,還在大中中學門口揀過鉛筆。劉兆藜來了以后又把鋪面改成院墻,大門又改修了一次,門上有‘藜閣’兩個字?!?
?巴金在《談憩園》(《選集》第十卷193頁)里,描述他四次回成都時,見到的故居景象寫道:“我走過我離開了十八年的故居。(注:巴金在一九四一年一月第一次回成都——筆者)街道的面貌有了改變,房屋的面貌也有了改變。但是它們在我的眼里仍然十分親切。我認識他們,就象見到舊雨故知一樣。石板道變成了馬路,巍峨的門墻趕走了那一對背脊光滑的石獅子,包鐵皮、釘銅釘?shù)拈T檻也給人據(jù)掉了。我再也找不到矮矮的臺階下,門前路旁那兩個盛水的長方形大石缸?!覀兎Q石缸為‘太平缸’?!覍μ礁撞o感情,可是我倒希望能在原處見到那一對石獅子。我不覺暗笑自己這種孩子氣的夢想,我明明知道石獅子早在我離家(參見《選集》第十卷186頁‘一九二三年我和三哥一路出川……?!灰还P者)不太久,成都街道改修馬路的時候給人搬走了。那是第一次的改變(指一九二四年——筆者)。我見過一張照片,還是在我二叔去世后不久攝的。門面煥然一新了。……‘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的對聯(lián)沒有了,連門框也變了樣,換了西裝。門楣題上‘怡廬’二字,頗似上等茶館。大門兩邊的高墻也不見了,代替它們的是兩排出租的鋪面?!@一天(指一九四一年一月一一筆者)我來到門前,看到的不知道是第幾次的改變。有人對我講起,這所公館曾經(jīng)是某某中學的校舍。我一個侄女在那里上過學,我的姑母也曾進去參觀,還對著花園里的茶花和桂樹垂過淚??墒俏铱匆姷牟辉偈恰鶑]’,卻變成‘ 藜閣’了。門前還有武裝的兵在守衛(wèi)。鋪面都沒有了,仍然是高不可攀的磚墻。新主人是保安處處長,他想用自己的名字來確定他的所有權。……過了一年多,我第二次來到這里,門媚上仍然是那兩個字。過了將近十六年(即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巴金第三次回成都——筆者)我又來到這里,‘藜閣’依然,而那個作成作福的主人已經(jīng)完蛋了。我終于得到了進去參觀的機會。又過了四年(即一九六〇年巴金第四次回成都——筆者),我再到這條街,不但‘藜閣’二字無蹤無影,連那個花花綠綠的門面和有彩色玻璃窗的門也都拆掉了。又干凈、又簡單、又大方的西式大門使我有一種新鮮的感覺。門墻上釘著‘戰(zhàn)旗文工團’的牌子。我看著這個新的景象,真是滿心高興。它找到了適當?shù)男轮魅?。?/span>
一九五八年,那時的戰(zhàn)旗文工團把東院擴充進來的時候,拆去了東、西兩院之間的隔墻,改修了“藜閣”的大門,門前掛上“戰(zhàn)旗文工團”的牌子,所有這一切,都印證了知情人對巴金故居位置的憶述和巴金四次回成都所見到的情況是完全吻合的,毋庸置疑,“巴金故居”就是東院。
十三年前,故居保留下來的大廳、堂屋和桂堂都已翻修成樓房,過去的面貌已經(jīng)完全改變,但幾處遺跡還能找到。原來在桂堂天井里的兩株桂樹,現(xiàn)在還留下東邊的一株,它象一座測標似的仍然立在原處。在兩株桂樹當中就是故居的五進三重堂的中線,大門就在中線的東邊。原桂堂的一列平房雖己改建成磚木結構平房,但平房的位置大小同桂堂基本是一樣的。還有故居東邊的院墻,一色老式青磚砌成,從南到北總長約八十公尺,北半段拐了兩個直角的彎,第一個拐彎前邊一點就是那口旁邊長著一棵松樹的水井,水井和松樹已經(jīng)不見了,巍峨的磚墻還原封未動的保留著。
過去,或許由于歷史的原因,也可能是一般人不了解故居的底細,只知道戰(zhàn)旗歌舞團是巴金故居,而不知它是,又不完全是。長期以來把西院當作故居的說法,廣泛傳誦,造成了混亂。尤其在東、西院舊房拆建,只留下西院一小片平房之后,把這里當成故居遺跡的說法,使許多人更深信不疑,致使近年來一些中外的來訪者找錯了地方,影響是不好的。這種張冠李戴的誤會,現(xiàn)在應該得到澄清了。需要指出的是,凡一九七一年東院拆建以后,所謂“故居遺址”的房屋和水井的照片、錄相、油畫、文字記載以及種種傳聞都是出自于西院,全是弄錯了的。
繪制一張故居復原圖
故居的位置弄清楚之后,我逐漸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想法:我覺得僅僅用文字描寫而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概念,叫人在偌大的庭院里轉來轉去,總會使人沒有耐心的。不如索性把故居內(nèi)外的房舍結構和景物布局徹底搞清楚,尤其是巴金幼年和少年時代,經(jīng)?;顒?,留下過深刻印象的地方。比如他曾經(jīng)居住過的房間;曾用紅色的茶花花瓣,在花園里擺過“春”字的地方;那口旁邊長著松樹,在《秋》里描寫過的,淑貞跳過的水井;在桂堂后面自編自演新劇的竹林空地;在一次鬧兵荒時,巴金同他三哥搬去住過約兩星期的 “下花廳”;還有那住過孤苦伶仃的老轎夫老周的舊馬房……。我決計繪制出一張故居的復原圖,把各個部位盡可能準確地展現(xiàn)出來,做到文圖共賞。
八四年三月十八號的《解放日報》上,刊登了巴老的《我的老家》 一文,文中寫道:“把《激流》里的住房同《憩園》里的花園拼在一起,就是我的老家。”在這之前,我在他的幾部作品里尋找故居各處的位置時,總覺得小說里因有虛構,難以判斷孰實孰虛的顧慮,便完全打消了。根據(jù)作品里的線索和我對部分舊房的印象,在平面圖上我畫出大廳、中天井、左右?guī)?、堂屋上房和桂堂是沒有問題的。但除此之外都是一片空白,我必須找到在故居里居住過的人。幾經(jīng)尋訪,我找到了在劉兆藜家當過小車司機的劉澤萬和當過廚師的王元正兩位師搏。
劉澤萬告訴我:“劉兆藜在抗日戰(zhàn)爭初期住進這所院子之后,開初還沒有改建。大門里有一個照壁,照壁上有個圓形圖案,圖案里有幾個字,什么字記不清了(《談憩園》里說過“我看見原來的照壁,壁上仍然有那四個篆體的圖案字‘長宜子孫’”——筆者)。照壁接過去是一堵內(nèi)墻,墻當中是二門。墻前面是一條巷子,巷子里過一部人力車兩邊還有空。再前邊是一排臨街的鋪面。二門進去是個天井,天井左右兩邊是廂房,右?guī)渴情T房,左廂房住客人。廂房的門是上半截鑲花格子,下半截是木板的長形門。記得洗擦門窗時,手指要摳到格子里才擦得干凈?!薄盎▓@是從大廳東邊屋檐下進去,進去就是花園的欄桿。園內(nèi)有假山,假山前面有兩棵桂花樹和一棵斜長著的石榴樹。東邊有一個長方形花臺。花園已經(jīng)荒了,草長得很深,草里還跑出過野兔子。在花園的北邊,內(nèi)天井的出口處,有一間象客廳一樣的長形房間,南北兩面都有窗子。右邊同東墻相連,在這墻角里有一棵玉蘭樹”。劉師傅一面講,一面畫出這些景物的具體位置。
在《談<憩園>》里,巴金寫道:“整個花園,上花廳、下花廳、以及從‘長宜子孫’的照壁到大廳上一排金色的門,那一切都是照著我十九歲離家時看見的原樣描寫的。”劉澤萬講的二門內(nèi)前天井的右?guī)空恰俄瑘@》里的“下花廳”的位置,花園北面的客廳正是“上花廳”的位置。
劉師傅還說:“以后劉兆藜為了使小轎車能開進院子,便把二門內(nèi)前天井的左右?guī)?、花園和客廳通通拆掉了。街前的鋪面改成了院墻,只留下西頭一間來停放小轎車。墻的背后修了一個小戲臺?!?/span>
關于廚房和水井,王元正師傅記得很清楚,他說:“廚房在最后一排房子的東頭?!保础肮鹛谩钡臇|頭)“井在東邊墻下,井邊的松樹是根羅漢松”。這口井和松樹,筆者也曾見過。井大約在六二年填掉了,羅漢松在這里一直挺立到七一年。
在巴老的《我的老家》里,我找到了巴老少年時住過的房間位置,“從覺新寫字臺前望窗外,就看得見那口井和井旁的松樹。”在另一處寫道:“我還記得為了大哥結婚,我父親把我們叫做‘簽押房’的左廂房改裝成三個房間,其中相連的兩間門開在通入里院的過道上,給大哥住,還有一間離拐門很近,房門開向內(nèi)天井,給三哥和我兩個住。到了我離家前兩三年,大哥有了兒女,房子不夠住,我們家又把中門內(nèi)臺階上左右兩塊空地改裝成兩間有上下方格子玻璃窗的小屋,讓我和三哥搬到左邊的那間去……?!痹趫D紙上,井和大廳的位置定下來,這兩間屋子的位置便找到了。在小說《家》里,描寫鳴鳳投湖的當天夜晚,來到三少爺覺慧房里絕別,就是在叫做“簽押房”的東廂房南頭一間。巴金離家前兩三年,住的玻璃窗小屋,就是小說里寫覺慧聽見大哥因神經(jīng)失常,在大廳上打碎轎子的窗玻璃那間小屋,它在大廳通向內(nèi)天井那道中門的東側。(見圖二)

關于故居的花園,并不象《激流》里的花園那樣大的規(guī)模,那是作家在小說里的構想。巴老在《我的老家》里寫道:“關于我們老家的花園,小說中只有覺新窗外那一段‘外門’的景物是真實的,……我們的花園并不大,其余的大部分,也就是從‘內(nèi)門’進去的那一部分,我也寫在另一部小說《憩園》里了”。這個范圍即從水井后邊的矮房到“長宜子孫”照壁,長約37公尺,寬約11公尺的一塊地方。前后分為兩部分,當中隔著一座形似“船房”的“上花廳”。園內(nèi)有很多花木,為便于顯示周圍的建筑,圖里除畫出井邊的羅漢松,以區(qū)別西院那兩口有核桃樹的水井之外, 其他花樹暫時沒有畫上去。在前面的花園里畫了一片鋪方磚的地,那里原先是個水池,巴金四歲時,不小心跌進池里,祖父便叫人把它填平了,鋪上了一片方磚。巴金幼年時,同兄弟姊妹一起,用紅色的茶花瓣堆砌“春”字,就是在這片方磚地上。
故居的全貌基本勾畫出來了,唯一還缺少舊馬房的具體位置。我在《激流》和回憶錄里來回找過幾遍,始終沒找到有關馬房位置的記述。這是一個決不可遺漏的重要部分。因為在這用舊馬房隔成的轎夫的住房里,巴老曾經(jīng)度過了他的一部分童年。在轎夫老周的煙燈房,在灶門前的石凳上,病弱衰老的轎夫們,講述過許多悲痛的卻又是豐富的經(jīng)歷、平凡而十分深刻的道理。這在巴老幼年的心靈中,淬出了對人類社會愛的火花,激起了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反抗的精神,種下了巴老性格的根。因此,我一定要找到馬房。
今年六月,我終于打聽到了巴老的堂兄弟李西舲老人的住址,我賡即走訪了李老。他今年已七十八歲高齡,但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記憶力非常好。他十分熱情地同我細談過五、六次。他幫我準確地在故居草圖上記下了每一部分的位置,馬房的位置他也記得很清楚。他說:“我們家西邊院墻是筆直的,墻的西南拐角內(nèi)便是過去的馬房,左右兩邊是幾間房間,當中是長形天井。馬房的門,以前開在大門內(nèi)二門外那條巷道的西頭,以后舊馬房改成住轎夫,這道門便封閉了。人從大廳檐下西邊通道進出,轎夫住的地方比較偏僻,但巴金小時候卻很愛到這里去,聽轎夫們擺龍門陣”。他還告訴我:“在大廳的兩頭,隔成兩個大房間,是家庭教師教書的學館,巴金幼年先后在這兩個學館讀過書”。
至此,《巴金故居復原略圖》總算基本完成了。這張圖里的各個部位都是在查證后構成的,為便于看出故居的全貌,從平面圖上豎起來畫成一張立體俯視圖。
一點釋疑
把原是張爾嘉公館殘留下來的西院幾間平房,誤認為是故居遺跡的傳聞,曾引起過一些誤會,這里有必要講一講。
一九八三年九月,以水上勉先生為團長的日本作家代表團一行,來成都訪問了巴金故居遺址。當時我已基本查實了故居情況,臨時要我作介紹。我向他們介紹了東院故居原來的情況。走到原桂堂的天井,我指著那棵枯萎的桂樹說:“這棵桂樹是故居唯一的遺物,左邊一棵已經(jīng)倒掉了?!痹凇段业睦霞摇芬晃睦铮屠蠈懙剿舷壬窘?jīng)上?;貒鴷r,兩人見面的情景:“他(指水上先生)告訴我他到過我的老家,只看見一株枯樹和空蕩蕩的庭院,他不知道那是什么樹”。顯然,我說的“桂樹”翻被譯成或被聽錯成了“枯樹”,以至引起了下面的誤解。文中說:“在我記憶里枯樹是不存在的。過去門房或馬房的小天井里并沒有樹,樹可能是我走后人們才種上的。我離家整整六十年了。幾個月前我的兄弟出差到成都,抽空去看過‘老家’,見到了兩株大銀杏樹,他似乎認出了舊日的馬房,但是我不記得有那么兩株銀杏。我第二次住院前有人給我女兒送來一本新出版的浙江《富春江畫報》,上面選刊了一些四川畫家的油畫,其中一幅是賀德華同志的《巴金故居》,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正是一株樹葉黃落的老樹。它不象是水上先生看見的‘大腿粗細的枯樹’,也可能是我兄弟看見的兩棵銀杏中的一株。腦子里一點印象也沒有,我無法判斷。”
在這段文字里,需要說明的是,油畫《巴金故居》是聽信了誤傳而作的。畫面上的平房不是故居,而是張家院子那片殘存的平房。那株“樹葉黃落的老樹”就是這個小院天井里兩株大銀杏中的一株,同水上先生看到的“桂樹”完全是兩回事。自然,這里更不是“舊日的馬房”。前面已經(jīng)查實,舊日的馬房是在故居的西南拐角,同西院隔著一道墻,而且離這所小院還有一段距離。
好在巴老對他曾經(jīng)生活過十九年的老家十分熟悉,對一切景物了如指掌。文中他表示“腦子里一點印象也沒有”。他完全是被誤傳的“油畫”“枯樹”和“老樹”攪混了才一時“無法判斷”的,他似乎在等待著解開這個疑竇。
在同一篇文章里,巴老還提到一九八〇年來成都訪問過的池田政雄先生,談他拍了一疊他老家的照片,這些照片還在日本的《野草》雜志上發(fā)表過。在這些照片中,巴老認為一口井的照片是唯一真實的“舊址”。文中寫道:“我記得它,因為我小說《秋》里寫淑貞跳井時就是跳進這一口井?!呌幸豢盟蓸洌瑯渖嫌幸桓潭值目葜?,原是我們家伙夫挑水時,掛帶鉤扁擔的地方?!窃诔靥锵壬恼掌现挥泄舛d禿的一口井,松樹也不知在什么時候給砍掉了。水上先生沒有看到井,不知是人們忘了引他去看,還是井已經(jīng)填掉”。事實正是這樣,那真實的井早在一九六二年已經(jīng)填掉了。一九八〇年池田先生拍照的那口井是西院的井,而一九八三年水上先生看到的桂樹是在東院里,那才是真實的故居遺跡。
故居雖然已經(jīng)拆除,但過去和現(xiàn)在以至將來都會有不少老老少少的讀者,關心著這充滿了舊時代愛和恨;埋藏著許多難以磨滅的回憶;潤育過作家同舊制度的抗爭精神的“家”。筆者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情,跟隨著老人回憶的腳步,在《我的老家》里一遍又一遍的巡遊,追尋著每一個舊時的也是新的痕跡的。
一九八四年十月初稿
(原文刊載于《當代文壇》1985年第四期
作者:張耀棠)


微信公眾號 | 巴金文學院
地址 |?龍泉驛區(qū)龍都南路58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