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記》中,這些真實(shí)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多少?
《鹿鼎記》是金庸先生所著的最后一部武俠小說作品,它以明末清初這段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韋小寶這個聰明機(jī)智卻又不太會武功的主角經(jīng)歷展開情節(jié)?!堵苟τ洝分泻w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明史案、擒鰲拜、平三藩等等。相應(yīng)的,《鹿鼎記》中自然也出場了許多歷史人物,今天就來與大家一一盤點(diǎn)。

編輯
一、《鹿鼎記》開篇中的主要?dú)v史人物
《鹿鼎記》開篇便是以“明史案”為切入點(diǎn),里面最先出場的呂留良、黃宗羲、顧炎武,以及涉案的莊允誠、莊廷鑨、吳之榮這些都是真實(shí)歷史人物。
呂留良,浙江崇德縣(今浙江桐鄉(xiāng))人,明末清初學(xué)者。呂留良在世時就頗負(fù)盛名,但真正讓他名聲大噪的事情卻發(fā)生在他死去數(shù)十年后。雍正年間,一位叫曾靜的學(xué)者崇奉呂留良“華夷之分大于君臣之倫”的觀點(diǎn),到處鼓吹反清復(fù)明。在曾靜的努力推廣下,呂留良學(xué)說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才引起了朝廷重視。最終,雍正帝下令將呂留良剖棺戮尸,呂氏家族子孫及門人或是斬首、或是流放,這真是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值得一提的是,曾靜本人卻被雍正帝作為感化的典型代表保全下來。直到雍正去世,乾隆即位后,曾靜才被乾隆皇帝以“誹謗先帝”的罪名凌遲處死。

編輯
黃宗羲、顧炎武這兩位都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思想家。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等民主思想。顧炎武最著名的觀點(diǎn)則是一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zé)焉耳矣?!薄櫻孜洹度罩洝罚?/p>
莊允誠、莊廷鑨、吳之榮這些原本都是歷史上的小人物,但卻因一樁“明史案”而寫進(jìn)了史冊。莊允誠、莊廷鑨是父子,他們因主持編撰《明史輯略》,但卻忽視了其中一些禁忌文字,結(jié)果為整個家族引來殺身之禍。吳之榮則是告發(fā)“明史案”的主謀。具體細(xì)節(jié)與《鹿鼎記》中類似,在此不多做贅述。此外,《鹿鼎記》中出現(xiàn)的查繼佐也是歷史人物,而且還是金庸先生的祖先,但他在“明史案”中所牽涉到的身份存在爭議。

編輯
二、《鹿鼎記》皇宮及朝廷中的主要?dú)v史人物
《鹿鼎記》皇宮及朝廷中出場的主要?dú)v史人物有: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康親王、鰲拜、吳三桂、索額圖、施瑯。
康熙皇帝是清朝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帝王。他的主要成就是革除積弊,并在執(zhí)政期間基本統(tǒng)一全國。然而順治帝給后人最津津樂道的事情卻是他與董鄂妃之間生死相許的愛情,以至于順治帝24歲去世(存爭議)時,各種關(guān)于他出家為僧的傳言不絕于耳,至今真假難辨。
康熙皇帝是清朝歷史上最負(fù)盛名的帝王之一。他一生經(jīng)歷了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準(zhǔn)噶爾、驅(qū)逐沙俄入侵等重大歷史事件,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后世有學(xué)者贊譽(yù)其為“千古一帝”。

編輯
康親王全名叫愛新覺羅·杰書。康親王的祖父禮親王代善乃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首,爵位世襲罔替。只是到了杰書這一代,禮親王的名稱改為了康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又復(fù)號禮親王)??涤H王在平三藩、收臺灣的戰(zhàn)役中都作出過一定貢獻(xiàn),是康熙朝愛新覺羅宗室子弟中比較杰出的一位人物。
鰲拜是康熙帝身邊的四大顧命輔政大臣之一。他早年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憑軍功一步步登上高位??滴醢四辏?669年),康熙皇帝用計(jì)將鰲拜逮捕下獄,并羅列出30條大罪??催^《鹿鼎記》的人都覺得鰲拜應(yīng)該是罪大惡極。可事實(shí)上,鰲拜的這些罪名雖然說起來都是殺頭的重罪,但在處罰尺度上也都是可輕可重,其中最主要的兩條是結(jié)黨和擅殺蘇克薩哈,其他基本就是君前失儀之類的破事。康熙擒鰲拜的最主要原因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而不是怕鰲拜謀反。類似情況還有后來的乾隆皇帝整張廷玉,嘉慶皇帝搞和珅。

編輯
吳三桂原是明朝遼東總兵,后來投降清朝,在“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中擊敗李自成。隨后吳三桂隨清軍入關(guān),并作為清軍先鋒一路攻城略地,從東北打到了云南。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被冊封為平西王,與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滴跏辏?673年),在朝廷撤藩壓力下,吳三桂、耿精忠等人發(fā)動叛亂,史稱“三藩之亂”??滴跏吣辏?678年),吳三桂病逝,終年67歲。吳三桂死后不久,“三藩之亂”也隨之被平定。
索額圖是康熙朝的第一重臣,康熙帝生平經(jīng)歷的那些重大事件基本都有索額圖的身影。晚年時索額圖因幫皇太子胤礽(索額圖是胤礽的舅舅)出謀劃策而惹怒了康熙皇帝,結(jié)果被下令幽禁于宗人府,后來在禁所中被賜死,終年67歲。
施瑯原是鄭成功手下,后因得罪鄭成功,全家被殺。施瑯含恨投清,之后被任命為福建水師提督。在收復(fù)臺灣之戰(zhàn)中,施瑯指揮清軍水師在澎湖海戰(zhàn)中大破臺灣明鄭水師,為成功收復(fù)臺灣作出重大貢獻(xiàn)。施瑯因此受封靖海將軍,封靖海侯。

編輯
三、《鹿鼎記》中的其他主要?dú)v史人物
《鹿鼎記》中出場的其他主要?dú)v史人物還有:陳近南、李自成、吳六奇。
陳近南本名陳永華,他是鄭成功的得力助手,也是清朝初期秘密組織天地會(又名洪門)的主要首領(lǐng)。不過歷史上的陳近南并沒有《鹿鼎記》中那么灑脫,他長期受制于明鄭內(nèi)部各派系的爭斗,最后被迫自請解除兵權(quán),并因此憂憤成疾,于1681年病逝。
李自成是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俗稱李闖王。李自成從崇禎二年(1629年)起參加起義,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終于成功率起義軍攻入北京,推翻了大明王朝的統(tǒng)治。然而沒過多久,李自成就在“山海關(guān)大戰(zhàn)”中被吳三桂和滿清聯(lián)軍打敗,隨后被清軍一路追擊,最終在湖北九宮山被當(dāng)?shù)剜l(xiāng)紳武裝殺死。
吳六奇是明末清初潮汕地方武裝勢力的頭目,后來率部降清。與《鹿鼎記》中所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吳六奇降清后并沒有暗中幫助天地會,而是天地會的死敵。他多次率清軍打敗明鄭勢力及天地會在廣東沿海地區(qū)的軍事行動,為清廷立下赫赫戰(zhàn)功,官至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