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實乃英雄也”
我對荊軻一向沒什么好感。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行刺失敗了。根本的原因,是我不理解他為何失敗也能獲得如此贊譽。
我不想在荊軻身上咬文嚼字、反復揣摩,那樣眼光太狹隘了?!安慌虏蛔R貨,就怕貨比貨”,同時期也有些出名的刺客,拉出來一比,我想荊軻的不足就很明顯了。
既然說到刺客,我認為有兩個評價的大軸,一個是“技”,一個是“義”?!凹肌庇晌淞颓伤紭嫵?,二者配合能達到刺殺目標,便是實力的充分證明?!傲x”則是刺殺過程中動機和行為的高尚性。
巧思上,專諸的魚腹劍與荊軻的圖窮匕見不相上下,但專諸成功而荊軻失敗。荊軻刺秦還對配置要求很高,那位到故事結尾都沒出現(xiàn)的遠方友人讓他跟太子丹起了爭執(zhí),更別提前面的樊將軍頭。雜史中的要離沒那么多顧慮,一套苦肉計,犧牲妻與子、博得信任,便成功刺殺。
武力上,曹沫在齊桓公有左右侍衛(wèi)的情況下以匕首將之控制,迫使之改變原定計劃。更絕的聶政,俠累坐于府上,聶政竟直入刺殺了俠累,之后斬殺數(shù)十守衛(wèi),說是入無人之境亦不為過。荊軻又有何作為?圖窮時與秦始皇近到能抓到他衣服的袖子,都沒刺中他。之后更是表演了一出繞柱跑。在秦始皇好不容易緩過勁兒,拔出長劍后,荊軻瞬間被秒,近距離扔匕首也扔不到秦始皇。
刺殺的動機上,豫讓是“士為知己者死”,聶政先盡孝后盡義。雜史中的要離更是傳奇,好似他人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殺死那個屬于他的“慶忌”。荊軻的故事里高光反倒不像在他身上,為信任而死的田光,為解仇而死的樊於期,為友人而死的高漸離,這三個人怎么看也比被蓋聶瞪眼就溜走,被魯勾踐呵斥就離開,思考后推辭國家大事的荊軻要高大得多。而推動荊軻去行刺的,好像不單是君臣間的關系,太子丹讓他好好享了一段時間的福。
那么能拔高荊軻的好像只剩下行為的高尚性上了。
荊軻能被拔高到這個程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刺殺的是秦始皇。而很可惜的是,秦始皇,他不是一般人,他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符號。雄圖大略,掃清六合是他;鑄金人十二,阿房三百里也是他。當我們需要那個五行之中霸占金與火的秦始皇時,荊軻在他眼前壓根兒排不上號。而當我們需要一個暴君時,荊軻就可以去當那個民眾們怨恨和抗爭的集合體,荊軻就可以去當那個“雖千萬人吾往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英雄。
正是這樣一種對照形成了,不再有人跳出其中。我們才會一遍遍的歌頌那個其實沒必要歌頌的,也并不適合歌頌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