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兄弟之——電影美學到底是什么?
當你在搜索框中輸入“電影美學”這四個字時,馬上就會迎來一個五花八門的世界,不僅有新浪潮電影美學、動畫電影美學、日本電影美學、賈樟柯電影美學、新時代電影美學等各種電影時期、地區(qū)、風格、流派、導演相關的電影美學研究,還有針對某種具體電影創(chuàng)作手法的蒙太奇美學、長鏡頭美學、攝影美學、有聲電影美學等理論探索。更有甚者,當某部電影受到關注,很快就會衍生出其電影人物的穿搭美學、片中布景的建筑美學、畫面呈現(xiàn)的色彩和構圖美學等多方面的討論。美學這個詞總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錯覺,似乎在它前面加上任何詞匯,立馬就會顯得高級不少,而圍繞電影美學展開的討論尤其如此。電影美學被視作是文藝美學的組成部分,是隨著電影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一門新興學科。它在《美學大詞典》中被定義為研究電影藝術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guī)律,其具體內(nèi)容包括電影藝術作為社會現(xiàn)象和審美現(xiàn)象的本質和特性;電影反映生活、表現(xiàn)思想情感的一般規(guī)律;電影獨特的思維方式、表現(xiàn)手段和形式美的規(guī)律性;電影作為綜合藝術與其他藝術的關系以及區(qū)別;電影藝術創(chuàng)作中不同的流派及其美學追求;電影欣賞的特點及與觀眾的關系等不同方面。

匈牙利著名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曾在其著作《電影美學》的開篇《無知的危險》中寫道:“今天誰也不否認電影藝術是我們世紀最富有群眾性的藝術,但糟糕的是,他們并不懂得電影藝術乃是群眾思想的產(chǎn)物,反而認為人民的思想,特別是城市居民的思想,在很大程度是電影藝術的產(chǎn)物。提高群眾對電影的鑒賞能力,實質上意味著提高世界各民族的智力?!?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1]于是,巴拉茲在其所處的時代,認為電影工作者還沒有把電影觀眾的鑒賞能力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便是一種“無知的危險”。可如今伴隨著時間和技術的高速發(fā)展,電影及其產(chǎn)業(yè)的進化早已更加成熟和龐大,那么電影觀眾的鑒賞能力提高了嗎?或者大多數(shù)人懂得如何從真正意義上的美學角度來欣賞電影了嗎?答案可能并不樂觀。當各式各色的人源源不斷的討論電影美學這一問題時,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能連美學究竟是什么都一頭霧水。

美學的歷史,要從人們關注并思考美的現(xiàn)象開始說起。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將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稱之為人類精神的“軸心時代”,那時的古希臘因經(jīng)濟繁榮和民主制度促進了哲學與藝術的繁榮發(fā)展,并形成了思辨的風氣,于是出現(xiàn)了各種旨在探求宇宙本原和詮釋社會現(xiàn)象的學說,其中就包括了對美的關注與思考。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shù)是萬物的本原,而哲學就是對事物之間和諧關系的思考。例如,身體的美就在于各部分之間的比例對稱,球形是最美的立體圖形,圓形是最美的平面圖形,藝術的成功就是要依靠數(shù)的關系以達到和諧。因為和諧起源于差異的對立,并是雜多的統(tǒng)一,所以和諧就是美。柏拉圖曾寫出了專門論美的《大希庇阿斯》篇,提出并討論了“美是什么”的問題。在這篇文本中,柏拉圖借蘇格拉底與詭辯者希庇阿斯之口提出,美就是美本身。因為,美不是美的東西,如“一位漂亮的小姐”、“一個美的豎琴”、“一匹漂亮的馬”等,同時,美也不是事物的特質,例如“黃金”,美更不是物質或精神上的滿足,例如“家里有錢”、“身體健康”等。美不是恰當、有用、有益或視覺、聽覺上引起的快感,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為美的共同本質。因此,“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為美,不管它是一塊石頭,一塊木頭,一個人,一個神,一個動作,還是一門學問?!?span id="s0sssss00s" class="font-size-16">[2]通過柏拉圖對美的追問和探討,形成了最初的對美的形而上學的研究,其認識的不是美的特殊性而是美的普遍性。自此,對美的本質的探討一直是西方各代學者們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直到美學學科的建立。

18世紀,哲學在培根、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等一眾哲學家的發(fā)展中,形成了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兩大陣營。他們雖然都對知識的起源、性質、對象、基礎和范圍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形成了以認識論為中心的理論哲學,但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感性認識是不被重視的。然而,也正是在這樣的哲學傳統(tǒng)之中,被譽為“美學之父”的唯理主義哲學家鮑姆嘉滕號召我們不應該輕視感性認識,認為它也能導出明確的理性原則并指向完善。于是,鮑姆嘉滕致力于創(chuàng)立一門研究感性認識的新學科,并命名為“Aesthetics”,這個詞希臘文的詞根譯為“感性的”,也就是“感性學”。在鮑姆嘉滕看來,感性認識的完善就是美。雖然此時的美學能夠將哲學認識論和藝術理論雜糅到一起,并在德國古典哲學中作為一個特殊部門得到確認,但鮑姆嘉滕倡導的美學與其他學科的界限、研究對象和研究任務尚不清晰。于是,美學又歷經(jīng)了康德、席勒、謝林、黑格爾等哲學家的深入發(fā)展,康德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建構了以美為中心的完整的美學體系,黑格爾則從歷史與邏輯統(tǒng)一的高度,著重分析了感性能力的產(chǎn)物,建構起了一個以藝術為中心的完整的美學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以黑格爾哲學及美學為代表的形而上學體系的被批判,德國哲學家費希納在實驗心理美學建立的基礎上提出以“自下而上的美學”來代替“自上而下的美學”,即用審美經(jīng)驗的研究來取代傳統(tǒng)的純哲學思辨的美學,在方法論上引發(fā)了美學研究的革命。因此,在界定美學的研究對象時,一般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美學研究藝術,美學就是藝術哲學。第二種觀點認為美學就是研究美的科學。第三種觀點則是將美學看作對審美心理和審美經(jīng)驗的研究。結合這些不同的觀點,美學專家王旭曉教授在《美學原理》一書中將理論美學的主要任務歸結為三個方面:第一,美學作為一種理論,要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人類的審美現(xiàn)象及其相關的各個方面,展現(xiàn)人類審美世界的豐富內(nèi)涵,解答與美有關的各種問題,揭示審美規(guī)律。第二,美學理論在對人類審美活動的分析中,要揭示美學與人類自身建設的關系,揭示出美對于人生特別是對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意義,促進人生的審美化或藝術化。第三,美學理論在對人類審美現(xiàn)象與審美規(guī)律的分析中,要揭示美學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多方面聯(lián)系與意義,促進人類社會生活的審美化。

在厘清了美學的概念、發(fā)展、研究對象和理論任務的基礎上來理解何為電影美學到底是什么就會清晰很多,電影美學就是建立在電影學和美學的基礎上,研究電影藝術的美和審美問題。電影美學的發(fā)展大體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95年到1926年,電影誕生并逐漸被視作一種藝術形式,雖然當時的記錄技術和設備還不完備,只有黑白無聲的默片電影,但在影片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藝術家們各自不同的美學觀點。到20年代初期,伴隨著歐洲電影先鋒派運動興起,電影藝術開始有自覺的美學探索。第二階段從1927年到1945年,電影藝術有了重大發(fā)展。有聲電影和彩色電影出現(xiàn),電影物質媒介的視聽記錄功能趨于完備,通過對藝術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建立了具有系統(tǒng)的美學思想的電影體系。第三階段是1945年至今,電影藝術臻于成熟,物質媒介視聽記錄功能日益精密,從總結“二戰(zhàn)”后以及電影史上不同流派的電影創(chuàng)作,運用當代人文科學研究的成果,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進行深入研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電影美學流派,并且建立了不同哲學基礎的電影美學體系。也正是在這樣的境況下,越來越多的哲學家、思想家、電影工作者及影迷開始熱衷探討電影美學。
電影作為一種綜合藝術,吸取了文學、繪畫、音樂、舞蹈、攝影等不同藝術的表達方式和手段,將時間藝術、空間藝術、視覺藝術、聽覺藝術、再現(xiàn)藝術、表現(xiàn)藝術、造型藝術與表演藝術等特點融合在一起,綜合形成了自身的獨特性。而如何以小見大,透過表象看本質,將電影內(nèi)容與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結合起來則是電影觀眾需要下的功夫。對于電影觀眾而言,也許最理想的追求境界就如巴拉茲所說的那般:“我們需要的是從理論上來理解影片,和這樣一種美學,它并不是從已有的藝術作品中去得出結論,而是在推理的基礎上要求或期望某種藝術作品。”[3]如果說電影包含著一個時代的欲望,那我們?yōu)楹尾粍?chuàng)作屬于自己的作品呢?

[1]?[匈]?貝拉·巴拉茲著,何力譯,《電影美學》[M],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年,第3頁。
[2]?[中]?馬奇,《西方美學史資料選編》上卷[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頁。
[3]?[匈]?貝拉·巴拉茲著,何力譯,《電影美學》[M],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年,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