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罷工夫茶幾盞,欣看珠玉滿瓊樓”
提到工夫茶,最先想到的便是有“海濱鄒魯”之稱的潮汕地區(qū),以及連橫先生所說的“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我們的話題也從“武夷茶”開始吧。
隨著宋元兩代的更迭,貢茶的制作也從建安地區(qū),轉(zhuǎn)移到武夷山。至此,真正的武夷茶才登上了歷史舞臺。在《武夷山志》里,就有著“建安北苑設(shè)官焙,自唐歷宋,皆不涉武夷,以此山地隘,所產(chǎn)本無多也。初貢武夷茶者,為平章高興”的記載。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高興途經(jīng)武夷,沖佑觀道士以石乳奉之,飲后覺茶甚佳,便謀石乳做貢茶。獻(xiàn)給忽必烈飲之,大悅。到了成宗大德六年在武夷九曲溪的四曲畔設(shè)皇家焙茶局,不久改稱御茶園。再到順帝至正末年,武夷茶的貢茶數(shù)額,已然近千斤。而自武夷官焙成立后,建安北苑的地位就日漸勢弱了。
明初,朝廷還從建寧府進(jìn)貢團(tuán)茶。在洪武二十四年“廢團(tuán)興散”后,就改“惟芽茶以進(jìn)”了。但在明代,皇家并不重視武夷茶,所貢的武夷茶皆用在“宮中浣濯瓶盞之需”了。但武夷山的貢茶份額卻更重了。茶樹被摧殘,令茶園荒廢、茶葉減產(chǎn),迫于無奈茶農(nóng)只能購?fù)馍讲枰皂斎鳖~。官吏們趁機(jī)加重賦稅,致使民不聊生。終在嘉靖三十六年爆發(fā),茶農(nóng)砍樹毀園、四散而逃。時任建寧郡守的錢業(yè)上書請免解武夷茶入貢,“改貢延平”。至此“本山茶枯”,武夷茶被迫結(jié)束了作為貢茶的歷史。(不過,明代武夷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制法落后。這也為松蘿、天池等江南名茶的興盛提供了契機(jī),同時這也是清初武夷茶改制的根本原因。)“改貢延平”后,茶樹得以生息,茶農(nóng)也輕松了許多,有利可圖了。但自明初,武夷茶從蒸青團(tuán)茶改制蒸青芽茶后,就長期的停滯不前了。

“盡斫真茶”的武夷山,在清初迎來“嗣后巖茶亦漸生”的轉(zhuǎn)折。順治七年,時任崇安令的殷應(yīng)寅請來黃山僧,引進(jìn)松蘿制法改制武夷茶。以炒代蒸,這為烏龍茶制法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到了康熙年間,武夷巖茶應(yīng)運(yùn)而生并漸趨成熟。
隨松蘿制法一塊到武夷山的,還有閔老子的松蘿泡法。武夷茶的工夫泡法,也源于此。從武夷山僧那里萌發(fā)的武夷茶工夫泡法,其后日漸成熟,隨烏龍茶制法一同向外不斷傳播、完善著。
在這一過程里,閩南烏龍、臺灣烏龍相繼出現(xiàn)。同時因漳州人最早從事武夷茶的制作和出口貿(mào)易,從而影響了潮州的制茶工藝和飲茶方式,造就了潮州工夫茶今時的盛名。(值得注意的是,潮州工夫茶的出現(xiàn)是早于鳳凰單叢的。)
茶、法皆備,不能缺了器。
而“孟臣壺”和“若琛杯”雖名滿天下,但“孟臣”是誰?“若琛”又是何意?卻沒人說的清楚。
先說說“孟臣”。遍翻明清茶書,對于“孟臣”還是一無所知。但仍能找到蛛絲馬跡,可推測惠孟臣是康熙年間的一位民間高手。至于不出名的原因,許是因?yàn)樘^小眾吧。(明代紫砂的體型碩大,自大彬游歷江南后,方才改小。雖說是改小了,與孟臣、君德等人的“清朱小品”比,還是大了不少。)

康熙年間,閩中地區(qū)的工夫茶恰處形成時期。而惠孟臣、張君德、惠逸公等人所制的小壺映入閩粵茶人的視野,在閩中、粵東一時風(fēng)靡。(“孟臣壺”在后來多有人仿制,故而存世量應(yīng)為最多。但時間跨度很長,存世品真假難分。)
再聊聊“若琛”。我們熟悉的“壓手杯”、“雞缸杯”、“十二花神杯”在最初皆為酒杯。而真正意義上專用于茶的“茶杯”,根正苗紅的是“若琛杯”。歷史上最早提及“若琛杯”的,應(yīng)是《粵游小識》一書。里面描寫的若琛杯,與翁輝東先生所寫的若琛杯,特征基本一致(口徑不及寸、“若琛珍藏”款)。
而存世的這類小杯的底款,有“若琛珍藏”和“若深珍藏”兩種,這是為何?“琛”和“深”的爭議由來已久,說法各異。不過,歷史上關(guān)于茶或器的傳說,大多經(jīng)不起推敲,杜撰者十之八九。最大的可能性是:若琛杯是康熙年間民窯生產(chǎn)的專飲工夫茶的小杯。而“琛”字有“珍寶”之意,所以落了“若琛珍藏”的款。至于“若深珍藏”的出現(xiàn),許是工匠的謬寫或商人有意為之。此后將錯就錯,兩者皆有了。
【回過頭來說,“孟臣”是誰、“若琛”何意,或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人文內(nèi)核?!?/span>
說完了“武夷茶”、“孟臣壺”和“若琛杯”,要聊聊“工夫茶”了。
有這樣一個問題,可供思考:你覺得“工夫茶”最特別的是什么?

我想若是問我,私覺工夫茶最特別的并不在“茶”,而在閑隱、良器、妙法。
閑隱,在忙碌的生活中,留給自己幾息閑時;良器,因茶擇器,形成自己對茶和器的理解;妙法,辨香啜味還需適宜的沖泡表達(dá)。
(恰如翁輝東先生所言,“工夫茶之特別之處,不在茶之本質(zhì),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備精良,以及閑情逸致之烹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