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詩歌
?欣賞詩歌
教學要求
1. 了解詩歌的特點。
2. 掌握欣賞詩歌的基本方法。
學習指導
詩歌是人類感情的結晶,是想象和聯(lián)想的產物,是音韻美的語言藝術品。詩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 化人的靈魂,開闊人的視野,擴大人的胸懷,改善人的思維品質。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歷史悠久,源 遠流長。古代詩歌大多文質兼美,極富欣賞價值,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
一、詩歌的特點
與其他文學形式相比,詩歌具有以下五方面特點。
第一,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
詩歌的篇幅簡短,必須用最凝練的語言涵括豐富的內容,因而詩歌對生活的概括也就最為集中。詩 人總是抓住生活中最具鮮明特點、最有典型性的事物,表現(xiàn)有普遍意義和深刻內涵的主題,而且一般不 進行詳盡的敘述和細致入微的描寫。例如,《碩鼠》僅用90余字就借對“碩鼠”的痛斥,傾訴出奴隸們 的憤怒和抗議,表現(xiàn)出他們對理想世界的憧憬和追求。這樣高度集中的表現(xiàn)力,是其他體裁的作品所沒 有的。
第二,具有強烈的情感。
詩歌總是飽含著詩人真摯而強烈的情感,比任何其他文學形式的感情色彩都濃烈,這是詩歌最基本 的特點。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文賦》中說:“詩緣情而綺靡?!崩纭抖谈栊小肥惆l(fā)了作者壯志難酬 的苦悶,表現(xiàn)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全詩基調悲涼,充滿沉雄氣韻和慷慨激情。
第三,具有豐富的想象。
詩人在詩中可以盡情地想象,這是詩歌的又一基本特點。在創(chuàng)作中,詩人激情洋溢,處于異?;钴S 的狀態(tài),以致突破時空的限制,來溝通情思與外物的聯(lián)系,產生各種新奇巧妙的想象。艾青曾在《和詩 歌愛好者談詩》中說:“沒有想象就沒有詩?!?/p>
第四,具有跳躍式的結構。
詩歌的結構呈現(xiàn)跳躍式,這是由詩歌感情強烈、想象豐富決定的。跳躍式結構的外在形式表現(xiàn)為語 句分行、分節(jié)排列;內在聯(lián)系則表現(xiàn)為不遵循自然的時空順序,而遵循感情變化和思想展開的邏輯,或張或弛,時隱時現(xiàn),跌宕起伏,跳蕩飛躍。
第五,具有音樂性的語言。
詩歌的語言節(jié)奏鮮明,音調和諧,富有音樂感。詩歌的節(jié)奏是指詩歌的音節(jié)有規(guī)律地間歇、停頓以 及語言高低、強弱、快慢交替相間地變化。詩歌的韻律則指在詩中有意識地追求聲調的平仄和諧以及在 句末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押韻”)。詩歌的節(jié)奏能反映詩人情緒的波動,還能與韻律一起使詩 歌抑揚頓挫,適于吟誦,悅耳動聽,強化表達效果。例如《登高》講究押韻,平仄相對,音調和諧,朗 朗上口,具有強烈的節(jié)奏美和音律美。
二、詩歌欣賞的基本要點
閱讀與欣賞詩歌,應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反復誦讀,仔細玩味。
反復誦讀,首先可以感受到詩的音樂美,品味詩的興味和韻味;其次可以透徹理解詩句的美。誦讀 的過程既是對詩句的消化理解過程,也是開啟想象與聯(lián)想閘門的過程。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詩中的 人、事、物、景不斷地觸動讀者的感情之弦,從而使讀者進入詩歌美妙的藝術境界。
第二、充分發(fā)揮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
詩是想象與聯(lián)想的產物,必須依靠想象與聯(lián)想去欣賞詩。詩歌欣賞的過程就是在透徹理解字詞含義 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進入意境。詩的意境是詩歌形象與它所觸發(fā)的全部藝術想象的總和,是詩歌形 象所發(fā)生出來的藝術境界。
第三,感知、把握和再造詩歌形象。
詩歌是抒情的,其所抒之情是寄寓在詩歌形象當中的。因而,感知、把握和再造詩歌形象是欣賞詩 歌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詩中的詩人形象,始終是歌唱者的形象;詩中的景物形象,都是情中之景,都是由 感情變形而來的,涂上了感情的色彩,甚至就是感情的化身。
第四,感受詩歌之情。
詩歌的感情常常是寄寓在形象之中的,因而,把握感情最直接的辦法是分析詩歌形象。感受到了詩 歌所抒之情,才算讀懂了詩歌,才能受到詩歌之情的熏陶與感染,靈魂才能變得純潔和高尚,心胸才能 變得博大和寬廣。
知識鏈接
如何培養(yǎng)詩歌欣賞能力
培養(yǎng)詩歌欣賞能力應從三方面努力。
一是學習詩歌的知識,認識詩歌內容和藝術形式的特點,閱讀有見地的欣賞文章,提高自己的 藝術修養(yǎng)。
?二是經常朗讀和聽別人朗誦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培養(yǎng)對詩歌的興趣,按作品的提示不斷豐富聯(lián)想
和想象能力,在實踐中養(yǎng)成和提高自己領略詩歌意境的審美感受力。
三是積累生活閱歷,提高文化素養(yǎng),使自己眼界開闊,知識豐富,欣賞詩歌時能更好地理解作 品的文字、典故和相關背景,聯(lián)想更廣闊,想象更具創(chuàng)造性,感情體驗更深切。
《碩鼠》是廣大奴隸發(fā)自肺腑的吶喊。全詩把奴隸主形象地比做“蠶食于民”、“貪而畏人”的大老 鼠,對奴隸主階級給予了強烈的批評,反映了奴隸們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渴望,表現(xiàn)了被壓迫者的覺醒 和反抗精神?!洞T鼠》以四言為主,在結構上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收到回旋跌宕的藝術效果。
《西洲曲》是一曲南北朝時期青年女子追求自由戀愛的情歌。全詩通過對一個在思念中煎熬的青年 女子的行為神態(tài)的白描,展示了人物內心苦澀而又甜美的相思戀情。這首詩媚而不俗,婉轉動人,洋溢 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全詩描畫景物別具一格,掩卷思之,一幅幅優(yōu)美的江南水鄉(xiāng)圖恍若眼前。
《短歌行》是曹操寫的一首歌行體抒情詩,作于赤壁之戰(zhàn)以后。詩中流露出時光流逝、功業(yè)未就、 壯志難酬的苦悶,表現(xiàn)了求賢若渴的心情和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首詩基調悲涼,充滿沉雄氣韻和慷 慨激情。詩人運用了多種抒情方法,特別是在四言短句中運用大量的典故,將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碩鼠對照翻譯: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種的黍!多年辛苦養(yǎng)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顧。發(fā)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土。新樂土呀新樂土,才是安居好去處!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麥粒!多年辛苦養(yǎng)活你,拚死拚活誰感激。發(fā)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邑。新樂邑呀新樂邑,勞動價值歸自己!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種的苗!多年辛苦養(yǎng)活你,流血流汗誰慰勞。發(fā)誓從此離開你,到那理想新樂郊。新樂郊呀新樂郊,誰還悲嘆長呼號!
西洲曲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
西洲在何處?
兩槳橋頭渡。
日暮伯勞飛,風吹烏臼樹。
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
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
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
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
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
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談讌 一作:談宴)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我愛這土地
【作者】艾青?【朝代】現(xiàn)代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文學賞析
這首詩以“假如”開頭,這個頭開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詩中的“鳥”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歷代詩人所反復詠唱的杜鵑、鷓鴣那樣,稍一點染,即具有一種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蘊,而是全靠作者在無所依傍的情況下作出新的藝術追求。再則,詩中特地亮出“嘶啞的喉嚨”,也和古典詩詞中棲枝的黃鶯、啼血的杜鵑、沖天的白鷺等大異其趣,它純粹是抗戰(zhàn)初期悲壯的時代氛圍對于作者的影響所致,同時也是這位“悲哀的詩人”(作者自稱)所具有的特殊氣質和個性的深情流露。
詩的首句集中展現(xiàn)了作者對土地的一片赤誠之愛。在個體生命的短暫、渺小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作者為了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像成“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全詩表現(xiàn)出一種“憂郁”的感情特色,這種“憂郁”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自民族的苦難,因而格外動人。這里有深刻的憂患意識,有博大的歷史襟懷,有濃烈的愛國真情。這種憂郁表現(xiàn)在兩點:其一,強烈的抒情色彩。這首詩可以說是作者的自白。作者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詞”一樣嚴肅,又像“血”一樣莊嚴,十分強烈,震撼人心。詩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詩句,來概括“我”的使命。這四句詩并沒有具體所指,但它們以更形象、更廣泛的泛指性,擴大加深了這使命的內涵。作者所深深愛著的這土地,正在經歷著一場歷史的大搏斗,大變革。人民在奮起,民族在覺醒,“無比溫柔的黎明”已經可望了……作者作為一只鳥,就要為這一偉大的時代歌唱。其二,寫實和象征交織。作者用寫實和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大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但作者對祖國的“黎明”也抱有樂觀的信念,作了美妙的抒寫。
這首詩在抒情上不斷地強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撥動心弦。此詩偏以“假如”開頭,這是第一層強化。誰不知道鳥聲優(yōu)美清脆,此詩偏以“嘶啞”相形容,這是第二層強化。光有這兩層強化還不夠,于是詩中接連出現(xiàn)了所歌唱的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寫這些對象時達到了窮形盡相、淋漓酣暢的地步,充分體現(xiàn)了這位自由體詩人的藝術特色。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因為“的”字一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作者艾青則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fā)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xiàn)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是作者艾青的自由詩創(chuàng)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詩作者(如田間)的一個重要特色。《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也不例外,且看詩人在“土地”“河流”“風”“黎明”這樣的中心詞語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憤的”“激烈的”“溫柔的”等許多修飾語,就科窺見其中的奧秘了。以上所說的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可說是第三層強化。正當為作者不斷的歌唱——頑強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時,詩篇卻陡然來了一個大的轉折,一個破折號之后突出“我死了”,讓身軀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的執(zhí)著的愛,這便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念茲在茲,至死不渝
作者簡介
艾青(1910年~1996年)現(xiàn)代詩人。本名蔣海澄,字養(yǎng)源,筆名莪伽、

克阿、林壁等。浙江金華人。新中國成立后,曾擔任《人民文學》副主編、全國文聯(lián)委員等職,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最高勛章。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湛江,夾竹桃》等詩集。
山坡羊·潼關懷古對照翻譯: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奔集起來,黃河的波濤洶涌澎湃好像在發(fā)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
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我遙望古都長安一帶,內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遺址,看到了無數(shù)間的宮殿都變成了泥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