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萬華鏡 #22|謠言何時了:謠言為何反復出現(xiàn)?

自2018年年底開始,美國爆發(fā)了一輪麻疹疫情,評論普遍認為此次疫情與受到反疫苗運動影響而不給孩子打疫苗的父母有直接關系,這些父母或?qū)σ呙缧Ч袘岩?,或?qū)σ呙绨踩袘岩?。類似的擔憂也出現(xiàn)在中國國內(nèi),尤其在近年爆發(fā)了有關疫苗安全的新聞之后,間接促成了一大批關于狂犬疫苗、HPV疫苗等疫苗的謠言廣泛傳播。這些謠言有些將學界未成定論的判斷當作事實,有些夸大其詞,有些根本是子虛烏有,卻實實在在地反映和造成公眾對疫苗的疑慮。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這類拒斥疫苗接種的現(xiàn)象統(tǒng)稱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并在2019年將它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疫苗猶豫是超出謠言范疇的社會現(xiàn)象,它不僅僅是謠言,但總是伴隨著謠言。這類社會現(xiàn)象一旦興起,相關謠言就會遍地開花,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事實上,疫苗猶豫的歷史幾乎同疫苗的歷史一樣長久,而與想象不同的是,疫苗猶豫并非單純出于愚昧或者“反智”。早在1873年,斯德哥爾摩就曾因普遍的疫苗猶豫造成天花疫情的爆發(fā)。疫苗猶豫的理由在當時就呈現(xiàn)出了多樣性:有人因為懷疑疫苗的效果而排斥疫苗;有人出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原因而排斥疫苗,認為瘟疫是上帝還有人從個人權利和自由的角度反對疫苗的強制接種。僅從這些主題就能看出,“硬核”的疫苗猶疑將關注點主要放在價值領域,有著較高的討論層次,與我們平常熟悉的傳謠和辟謠間就單一事態(tài)真實與否的來回扯皮有著顯著區(qū)別。
在比喻的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關于疫苗的種種謠言是寄生的大眾文化表征,它一方面寄生于社會熱點新聞以及公眾隨之而來的對疫苗的疑慮,另一方面寄生于關于疫苗的高層次討論之中。當公眾的關注點沒有放在疫苗上的時候,這些謠言就在已經(jīng)出版的報刊雜志、網(wǎng)絡新聞和線上發(fā)言中潛伏下來,伺機而動。一旦疫苗再度成為新聞熱點,人們就會從圖書館、數(shù)據(jù)庫和廢紙堆里把這些謠言重新挖掘出來,把它寫在新的報刊雜志、網(wǎng)絡新聞和線上發(fā)言中,讓它們再次傳播。由于這兩百多年來疫苗在公共衛(wèi)生領域無可替代的作用,無論是關于疫苗的社會熱點新聞還是關于疫苗的高層次討論都不會斷絕,于是新聞和討論的反復出現(xiàn)就成了疫苗謠言傳播的土壤,使得謠言也總是反復出現(xiàn)、不會斷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