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王一博編的數(shù)學教材打了一星??

最近吃瓜看了個樂子。
說是豆瓣上,某本數(shù)學教材被打了一星差評,理由里明晃晃地寫著:“太難聽了”。

要問數(shù)學教材能有多難聽?
那些飽受高數(shù)折磨的朋友最有發(fā)言權(quán)。
但細看這本受害書籍,分明只是一套小學測試卷啊!現(xiàn)在的小孩如此愛憎分明嗎?
問題出在教材編撰人身上,他叫王一博。
和那位流量明星同名。

聯(lián)系到前面評論里和另一位明星的比較,你會發(fā)現(xiàn)這又是一次粉絲大戰(zhàn)的產(chǎn)物。
娛樂圈,明星們什么要爭。
爭資源,爭番位,爭曝光...
相應的,粉絲什么都能吵。
吵咖位,吵待遇,吵業(yè)務能力...
現(xiàn)在粉絲吵架不光是嘴上說說,還有了行動力,給對方的作品打差評正是攻擊手段之一。

于是,王一博出演的電影被形容為依托答辯。
“有王某人的都是爛片”。

演唱的歌曲被銳評:難聽。

出演的電視劇更是被差評籠罩,說他演技太差,讓人失望,毀了一部片子。

只不過仔細一看,這差評走錯地方了吧。1999年上映的電影,2歲的王一博上哪出演?
莫非是準備建設(shè)隔壁電視劇《冰與火》的評論區(qū),卻不小心鬧了個烏龍?

王姓老師編的教材想必是被牽連的。
對方只顧著搜索王一博,沒想到此王非彼王。

不只是王一博,流量明星們多多少少都因為各式各樣的原因“被差評”過。
迪麗熱巴剛出道時演的《阿娜爾罕》曾經(jīng)評分高達8.1,如今降到了6.2。

五星和一星幾乎持平。

熱搜里,有人把這歸功于楊紫粉絲。

楊紫自己的《家有兒女》也沒有逃過。

誰也想不到,網(wǎng)友評價大嫂高葉的戛納造型不夠好,引發(fā)了趙麗穎和楊紫粉絲的爭吵。
粉絲們嚴陣以待,相互給對方代表作刷起一星。
《家有兒女》的評論區(qū)里,罵楊紫丑、作、演技差的比比皆是。


高分劇《戰(zhàn)長沙》也一樣。
粉絲直接被點名“要遭報應的”。

趙麗穎的《幸福到萬家》和《風吹半夏》同樣是重災區(qū),評論說她演技不行。
還吐槽粉絲不懂欣賞,只知道閉眼吹。

反正現(xiàn)在去豆瓣上搜這兩個人的作品,會發(fā)現(xiàn)最新的評論里很多這種些泄憤般的評價。
儼然把兩位演員描述成了作品的罪人——都是因為你,我才不得不打低分。
搞笑的是,抹掉具體的名字,你并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批評誰,因為話術(shù)都是通用的。


很顯然,這些人打差評不是真的覺得差,只是為了宣泄情緒。言下之意都是,我看不慣你,所以也不喜歡你演的東西,管它好不好。
很像那種巨嬰,恨不得讓全世界為自己的情緒買單,根本不在乎自己有沒有影響別人。
慘的還是普通觀眾慘啊。很難從評價中獲得有效訊息,只能被迫接收各種戾氣。

有時,僅僅出于對某個人,或某種立場的厭惡,也會催生出不講武德的惡意評價。
之前周杰倫要出新歌,還沒上線呢,豆瓣上的差評就出現(xiàn)了,可謂是穿越時空來恨你。

《流浪地球》上映時,有人吐槽這是太空版戰(zhàn)狼,聲稱看到吳京就可以直接放棄。

導演支持屈楚蕭,《棋魂》被打一星。

有人會說,打一星就一定是惡意嗎?就不能是真的不喜歡、不買單嗎?
當然可能。給差評是每個人的權(quán)利,大家按照切實的感受來給結(jié)論,一點問題都沒有。
畢竟影視作品又不是人民幣,就算是那些優(yōu)質(zhì)好片也很難徹底避免差評,討每個人喜歡。
這世界上,有人喜歡榴蓮,有人喜歡蜜瓜,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但有些人明明連片子都沒看過,聽到一些風言風語就沖過來打一星,這難道還不惡意嗎?
評價至少要建立在看過/聽過的前提上吧。

其實我的想法很簡單。
評價一部作品,就應該單純地從這部劇本身出發(fā),談劇情、談人物塑造、談妝造、談演技,而不是談那些場外因素、談演員的人品、粉絲的行為、資本的左右。
更何況一部作品并不能被單獨的人代表。
無論是一首歌、一部電影,還是一部電視劇,它們能制作完成并上線,都有無數(shù)人在背后努力。
絕不僅僅是臺前這些明星的功勞。
就拿電視劇來說,劇本需要編劇,拍攝需要導演、攝影、妝化、服裝設(shè)計、造型設(shè)計,制作過程還要剪輯、后期、特效,宣傳時還有媒體、渠道等等,背后涉及更多職業(yè)工種難以全部羅列。
當粉絲因為作品外的爭議打出惡意差評時,難道不也抹除了背后更多人的付出嗎?

話說回來,打差評之所以能成為攻擊手段,意味著粉絲乃至明星,對作品分數(shù)都是在意的。
明星發(fā)通稿,會把豆瓣評分大大咧咧展示出來,以顯示自己有實績、有實力。
項目招商,也會用評分當做背書,畢竟好口碑在某些時候可以延續(xù)。
如此一來,低分差評更成為粉絲的眼中釘。為了消除其帶來的影響,粉絲的對策是:舉報。

粉絲熟練掌握了各大平臺的規(guī)則,知道平臺在面臨大規(guī)模舉報時往往會本著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做出妥協(xié),刪除或屏蔽掉相關(guān)屏蔽。
所以只要舉報人數(shù)夠多,往往能沖掉。
只是很遺憾,粉絲有時難以分辨真實差評和惡意差評的區(qū)別,會籠統(tǒng)地把所有說不好的人都描述為黑粉和對家,希望所有差評都不存在。
這進一步瓦解了評分的效力。
當評分變成攻擊的武器、可操作性的數(shù)字,它們與作品本身的關(guān)聯(lián)只會越來越弱,喪失了作為標準的意義和價值,不再是衡量的天平。
結(jié)果是,沒有道理、都是情緒。

你根本無從分辨其背后到底是觀眾的看法,還是對手的攻擊,或是水軍的復制粘貼。
來自大眾的真實看法被消解了。
但這些反而是創(chuàng)作者所需要的。好評鼓勵人繼續(xù)進步,差評幫助人看到不足。
它們各有各的價值。
如果一味被關(guān)在信息繭房里,只看到那些被包裝好的夸贊,創(chuàng)作者只會故步自封。
觀眾們自然會和好的作品越走越遠。
歸根結(jié)底,漂亮的評分不是金字招牌。
所謂高分,可能是一時的榮耀,反之也可能因為過于離譜成為永久的笑料。
只有觀眾有資格評價什么是好、什么是壞。
他們不會迷信那些評分,好就是好,喜歡就是喜歡,和評分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難道你喜歡的電影,看到它評分太低,你就不喜歡了嗎?也沒有這樣的道理吧。
如若真的如此,那可能喜歡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借高分電影自我滿足的虛榮心。
更何況,好片不一定能收獲高票房,所謂“爛片”在某些時候卻能大力出奇跡。
市場規(guī)律沒有那么好拿捏。想要通過口碑和評分左右觀眾,最后往往會被真實的聲音反噬。
因為黑的變不成白的,好壞會有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