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名牌大學禁止留學生說中文!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啊!
昨天早上,一則杜克大學涉嫌對中國學生種族歧視的新聞,引起了不少留學圈小伙伴的關注。
杜克大學相信已經(jīng)不用介紹太多,他們在最新的US NEWS美國大學排名榜上位列第八,與賓夕法尼亞、斯坦福這樣的高等學府齊名。

而就在最近,杜克大學的很多中國同學,都收到了研究生項目負責人Megan Neely的一封郵件。

圖:Megan Neely在杜克大學上的頁面
郵件中說,不少教職工都注意到,很多國際學生尤其是來自中國的同學,在課間喜歡用自己的母語說話。
對此她認為:
They were disappointed that these students were not taking the opportunity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and were being so impolite as to have a conversation that not everyone on the floor could understand.
(老師們)很失望,因為這些學生沒有抓住機會練習英語。而且,他們用這層樓里別人聽不懂的語言大聲交流,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然后威脅:
Bottom line: Continuing this practice may make it harder for you and futu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get research opportunities while in the program.
底線:(你們繼續(xù)講母語的話),你們和未來的國際學生取得參加學術研究的機會將會越來越難。
PLEASE PLEASE PLEASE keep this unintended consequence in mind when you choose to speak Chinese in the Building
PLEASE PLEASE PLEASE,當你們決定在學校里說中文的時候,想清楚這些行為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

除此以外,Neely還說到課間學生說話聲音太響的問題。不過這個問題是全校學生的問題,并不是中國學生特有的。
郵件被中國同學在twitter上曝光后,引起一片嘩然。

大多數(shù)網(wǎng)友都認為Neely的行為涉嫌種族歧視。

老一套的:這些人用我聽不懂的語言說我壞話,我要瘋了,所以我要把他們批判一番。種族主義者的瘋言瘋語。

讀完那封郵件之后我更加憤怒了。她用的語言充滿了威脅:只因為在課間說中文就會產(chǎn)生“非刻意的后果”。針對國際生的排擠和奚落真是沒完沒了。
其實仔細想來,這種國外學校針對中國學生的“歧視”新聞,可以說是經(jīng)久不衰。
杜克的同學就在朋友圈爆料:相似的行為學校已經(jīng)做過很多次了。

每次都是要求中國學生不要說中文,美其名曰是要他們多練習英語。
而大多數(shù)中國學生也因為初來乍到,對美國的社會風氣和維權手段認識不足,往往都選擇忍氣吞聲。

杜克大學郵件門事件在知乎上火了之后,很多在外留學過的同學,也都分享了自己因為語言受到歧視的經(jīng)歷。

比如知乎上的@趙思家同學提到,自己在英國上學的時候,有一門課大約1/3的同學是中國人。
教授第一天來上課,舉著一張A4紙站在講臺上,寫著中文“請不要再課堂上講話”幾個字。
還問中國人“你們看清楚這張紙上寫的字了嗎?”

而事實上,根據(jù)報姐讀書的經(jīng)歷,在一堂正常的大學課堂上中國人并不比別的族裔的人更愛說話。
可能只是因為說的是中文,是異族的語言,會讓聽不懂的人感覺不爽吧。

而就在上個月,還發(fā)生了另一件讓中國留學生憤怒的事情。
在利物浦大學發(fā)給所有人的關于考試條例的郵件中,特意把英語Cheating的中文寫了出來:舞弊。

校方的解釋,是很多中國學生都不知道Cheating的含義,所以刻意加上了中文注釋。
但對于所有收到郵件的人,這就好像學校在說:中國人比別的民族更會作弊。所以生而為中國人,你就比別人更有嫌疑。

在杜克郵件門事件爆出后,有一部分人站在校方的角度,給他們的行為作出解釋。
比如很多人就覺得,既然去了國外,就應該努力融入當?shù)丨h(huán)境。多和當?shù)厝苏f當?shù)卣Z言,而不應該待在留學的小圈子里。

Neely在郵件中也指出,不說英語會給教授留下不好好學習、不努力提高自己的印象。
多練習英語本身當然是好的,鼓勵華人融入當?shù)厣鐣彩呛玫摹?/p>
但是如果校方選擇單一針對中國學生,采用強迫、威脅的方法禁止學生說母語…這種行為就是徹徹底底的種族歧視了。

就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在歐美的大學中,最常見的第二語言是西班牙語。使用人群主要是來自拉丁美洲的學生。
他們在學校里隨意地說自己的語言,大學會任何意見嗎?根本不會,而且反而是說西班牙語的人越多越好,因為這樣學校就會顯得更加多元化。

據(jù)報姐在美國上學的同事說,美國大學里印度人、韓國人也都是聚在一起,說自己的別人聽不懂的語言。

圖:美國大學的印度學生會
和同胞說母語,真的是人之常情。所有人都這么做,沒什么好丟人的。
怎么只有中國人說中文,成為了校方嘴里“不努力學習”、“不尊重他人”的證據(jù)呢?
還不是因為你是中國人。

美國平等雇傭機會委員會EEOC對歧視是這樣定義的:
種族歧視是由于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的民族或口音,或者因為具有某種種族背景而產(chǎn)生的歧視。
而在杜克的郵件門中,發(fā)信人顯而易見地因為語言這一有區(qū)域特點的因素,對學生們進行了歧視。
真的沒得洗。

關于語言問題,學校底線應該是:當一個中國學生來到國外后,不論是繼續(xù)在中國人圈子里說中文,還是選擇去融入新的環(huán)境,都只是個人的選擇,并沒有高下之分。
學校可以鼓勵國際學生說英語,但不能強迫。
讓人慶幸的是,隨著事件的不斷發(fā)酵,以及中國同學的不斷發(fā)聲,事情已經(jīng)得到了杜克大學的關注。
最新的結果是,這位寫郵件的研究生項目負責人Neely已經(jīng)被停職。學校也開始對這件事情調查。

算是一個尚令人滿意的結果。
在這起事件中,我們看到了杜克大學的留學生們一改以往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勇敢發(fā)聲,用輿論維護自己被侵犯的利益。要他們給一個大大的贊。
美國社會的風氣,向來是誰掌握了話語權,誰能把事情鬧大,誰就能更好地爭取自己的利益。
而且越斗爭,就越會獲得別人的尊重。今天美國黑人和拉丁裔能有一個較好的種族環(huán)境,就是他們先輩爭取來的。

而中國學生此前因為人數(shù)較少,而且有一種埋頭苦干,不管閑事的傳統(tǒng),就成為了被別人歧視的對象。
在外留學的同學,以后要是遇到類似的事件,應該勇敢地向學校上層,比如Dean、或與種族問題有關的部門反應。
不用猶豫、不用自我懷疑,要學會運用這些機制來保護自己。
一味忍讓只能感動自己。
爭取自己的權益,就是在爭取所有華人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