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回顧】上?!八拇竺奔捌渌◤埞庞蓿?/h1>

提起“上海四大名旦”,首先要介紹一下當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行“名旦評選”的情況。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發(fā)起“名旦選舉”,由觀眾投票,當時并未指定名額,選票就刊登在報紙的一角,選舉人只要剪下選票,填上自己想選的旦角演員姓名就可以了。但選票上規(guī)定:被選的旦角演員,要以掛頭牌的,而且要有自己小本戲的演員為限,因此當時的著名演員小翠花、王幼卿等都沒有入選。選舉結(jié)果,前六名旦角分別是:梅蘭芳、尚小云、程硯秋、荀慧生、徐碧云、朱琴心。

徐碧云當時是因為《綠珠墜樓》一劇,紅極一時的,他還由此得聘梅蘭芳的妹妹為妻,因梅蘭芳琴師徐蘭沅是徐碧云的長兄,而徐蘭沅又是梅蘭芳的姨夫,后來徐碧云還代替梅蘭芳與蕭長華合作,在德商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蘇三起解》唱片,由梅蘭芳的整堂樂隊為他伴奏,這張《蘇三起解》唱片成為當時后輩學(xué)習(xí)梅派《蘇三起解》的模本之一,銷量很大。徐碧云的地位也從此鞏固。

六大名旦當中的朱琴心,原是票友出身,曾拜在“老夫子”陳德霖門下,又向田桂鳳學(xué)習(xí)花旦戲,下海后曾和丑角王長林、老生鮑吉祥一起傍著余叔巖到上海演出,他之所以當選,是得力于《陳圓圓》一劇,而且劇中吳三桂一角由楊小樓扮演。但不久朱因故綴演。

六位名旦只留下梅、程、荀、尚、徐五位。因此徐碧云曾以“五大名旦”為號召做商業(yè)演出。但也終因其他事故,不能立足北京,而遠走外省,從此一蹶不振,造成了后來梅、程、荀、尚各樹一幟的局面,也由此穩(wěn)定了“四大名旦”在京劇史上的領(lǐng)袖地位。
至于上海的京劇四大名旦,則只是少數(shù)報人指定的結(jié)果,并未得到觀眾的認可,因此也沒有產(chǎn)生什么大的影響。當時的結(jié)果是:趙君玉、劉筱衡、小楊月樓和黃玉麟(黃玉麟又名綠牡丹),這四人中除了小楊月樓曾在大舞臺挑班演出過,其他三人均沒有挑班的記錄。其實當時上海的舞臺上成名的旦角演員還是不少的,如馮子和、賈璧云、毛韻珂、芙蓉草、王蘭芳、王靈珠、歐陽予倩等,每一位都是對上海的京劇發(fā)展以至于整個京劇界作出貢獻的。我認為:要評選上海京劇的四大名旦,就必須評出對整個京劇界有著一定影響的旦角演員,很多人也認為只有馮子和、毛韻珂、歐陽予倩和小楊月樓具備這樣的條件,可以當選上海京劇四大名旦。下面我們就這四位,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馮子和,是花旦演員馮三喜的幼子。馮三喜是同治末年到上海搭班演戲的,從此也就落戶上海了。他有七個子女,四個兒子,三個女兒,次子馮二狗,丑角演員,人稱“第一怪”,學(xué)孫菊仙的唱腔,有幾分相似之處,有傳說,外商物克多唱片公司請孫菊仙灌唱片,未能如愿,就約馮二狗代錄,然后印上孫菊仙的名字發(fā)行,可見他的唱腔相似程度。
馮子和名旭,字旭初,拜夏月珊為師,因面目清秀,宜于學(xué)旦,取名“小子和”,跟隨夏月珊外出演出,回到上海后,又被文人名士柳亞子、韓楚傖等賞識,極力推揚,還給他出了《春航集》。馮子和娶四盞燈(周泳棠)的妹妹為妻,馮進丹桂第一臺演出,就是周泳棠的關(guān)系,因為當時周是后臺老板。
馮子和是一個思想先進,易接受新鮮事物,受新潮流影響的演員,在演出實踐中他力求改革,求變求新,是他改良了旦角的化妝技巧,采用日本水粉,畫眼圈,貼片子,后來梅蘭芳到上海演出,就第一個向馮學(xué)習(xí)了他的化妝技巧,由此才逐漸推廣,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旦角化妝形式。他還改良了京劇的服裝,以前北京演出《拾玉鐲》、《鐵弓緣》、《梅龍鎮(zhèn)》等花旦戲,是穿彩色緞繡花襖褲的,是不象一個貧家少女形象的,是馮子和首創(chuàng)了白竹布短衫褲,這身衣服穿在劇中人身上,即符合了人物身份又顯得特別俏麗。
馮子和戲路很寬,他所演出的傳統(tǒng)戲《花田錯》、《打櫻桃》、《胭脂虎》、《雙搖會》都很討巧。洋裝戲《新茶花》和近代題材戲《空門賢媳》、《荊花淚》等也都能帶動觀眾的感情。1915年——1916年,梅蘭芳創(chuàng)編時裝新戲《一縷麻》、《鄧霞姑》、《宦海潮》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馮的影響和啟發(fā)。
馮子和的念白是韻白、京白、蘇白三結(jié)合的,近乎口語,極具特色和親和力。他還經(jīng)常根據(jù)劇中人物的特點性格使用其他方言,他在《賣身投靠》一劇中飾演懷春少女倪阿鳳,出場的四句上海浦東話念白:“我叫倪阿鳳,阿媽來得兇。年紀十八歲,還沒家主公?!本桶讶宋锏男愿窕铎`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而且劇場效果極佳。
馮子和不僅是一個京劇的革新派,還是一位愛國藝人,他為反映當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現(xiàn)狀,曾編演了《哀鴻遍地》一劇?!拔逅摹边\動在北京爆發(fā)后,上海伶界以馮子和與潘月樵為首,在亦舞臺召開大會,通報北京情況,還當場組織了上海伶界救國十人團,上街傳播愛國思想。
不幸的是馮子和30多歲的時候嗓子就壞了,為了生機只好改行,在津浦鐵路局做了一名職員。晚年的馮子和曾經(jīng)在上??柕菓蛟貉莩?,可終因年老且長期脫離舞臺,而不能重現(xiàn)當年輝煌了。有一次他演出《打花鼓》,趙如泉、周信芳等力捧老友,還是不上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感。以前的戲曲舞臺就是這樣,不養(yǎng)老,不養(yǎng)小,演員的黃金時代是短暫的,馮子和在不到二十年的舞臺生涯中,為京劇作出如此貢獻,京劇史上,應(yīng)該為他寫上重重一筆的。馮有一子,是“通天教主”王瑤卿的弟子,著名劇作家陳墨香為他取名馮玉琤,長期在江蘇省京劇院創(chuàng)作研究室工作。1988年,還重新加工改編了馮子和的名劇《紅菱艷》,使其重現(xiàn)京劇舞臺。

毛韻珂,是張國泰門徒,藝名七盞燈,學(xué)的是梆子花旦,出道后周游各地,可說到一處紅一處。在上海京劇界中,毛韻珂可稱全才,老生戲,孫菊仙的《逍遙津》、譚鑫培的《空城計》,他可以作為自己的打炮戲。花臉戲?qū)W郎德山,《牧虎關(guān)》唱得特別討巧。小生學(xué)朱素云,《白門樓》、《轅門射戟》,南方第一份兒。老旦學(xué)汪桂芬,別有風(fēng)格。他在新舞臺演洋裝戲《拿破侖》與《伽陵夫人》,前為花旦,后為老旦,演出并不生硬,絕不是話劇加唱。同業(yè)中稱毛韻珂為首富,因毛一不好色,二不好賭,包銀收入又豐,上海京劇界坐自備汽車,住自置洋房,毛韻珂第一位。他還當過大舞臺老板。后因培養(yǎng)子女,中年輟演,不惜巨大代價請白玉昆與韓長寶,為他的兒子毛燕秋練功、教戲。燕秋學(xué)成后,他又化了三千多元錢為之制行頭和把子,第一個碼頭漢口,在漢口紅得發(fā)紫,誰知不到半年,就毀在女人和鴉片上。他的大女兒毛劍佩是王瑤卿弟子,因婚姻不自由自殺。晚年的毛韻珂把希望寄托在小女兒毛劍秋身上,由自己充小女兒傍角,于是老生、小生、丑角、彩旦、老旦都唱。1932年父女去漢口新市場大舞臺演出,那時梅蘭芳也在漢口法租界新記大舞臺登臺,毛韻珂為了女兒劍秋前途,就托著名劇評人張古愚說合求梅氏收他女兒為弟子。梅與毛當年在上海原為舊識,不過當時毛在上海很紅,如今毛晚景堪憐,梅氏出于同情心,當時就對張古愚說:“后天夜里《四郎探母》,讓劍秋演四夫人,你通知毛帶女兒同來吧!”結(jié)果劍秋演四夫人,梅氏在后臺看到,很滿意,終于收毛劍秋為弟子。至今北京護國寺梅蘭芳紀念館內(nèi)梅門弟子名單中,毛劍秋榜上有名,但毛劍秋并沒有真正學(xué)過梅派戲。后來毛劍秋與王椿柏結(jié)婚。毛韻珂不久郁郁而歿。

歐陽予倩,是日本留學(xué)生,在日本就愛好唱京劇青衣戲,他的青衣戲曾與吳我尊一同研究,1909年與吳我尊在日本合演過《桑園會》。1907年在東京參加春柳社演話劇?;貒笥?915年正式在上海春柳劇場(原名謀得利)登臺,當年冬春柳劇場退租,臨別那一場戲上添出了歐陽予倩與陳翔云的古裝京戲《黛玉葬花》(梅蘭芳是1916年1月才在北京首演他的第一個“紅樓”戲——《黛玉葬花》的,晚于歐陽予倩一年。)1916年春,歐陽予倩就正式演京劇了,可是他成名卻在漢口大智門(英租界)大舞臺,紅極一時,演了好多出“紅樓”戲,如《寶蟾送酒》、《饅頭庵》、《鴛鴦劍》、《晴雯補裘》、《摔玉請罪》、《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鴛鴦剪發(fā)》、《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等。此外還有《晚霞》、《青梅》、《韓寶英》等等,全是歐陽予倩自編、自導(dǎo)、自演的古裝京戲。據(jù)張古愚老先生回憶,他1919年到漢口,聽到武漢人還在盛贊歐陽予倩舞臺藝術(shù),特別是婦女,對他的“紅樓”戲念念不忘。1919年歐陽予倩受南通張嗇庵先生之聘,赴南通創(chuàng)辦更俗劇場,附設(shè)伶工學(xué)校,春柳舊友吳我尊亦應(yīng)邀參加,擔(dān)任教務(wù)主任。1921年,歐陽予倩辭去了更俗劇場的職務(wù),又開始演戲了。歐陽予倩青衣戲?qū)W于林紹琴,林是福建人,在北京與余紫云交好,曾與余紫云研究字音和唱腔,晚年來上海落戶。經(jīng)林植齋介紹,歐陽予倩求教于林七爺(紹琴行七),學(xué)得余紫云那一派的《落花園》、《機房訓(xùn)》、《彩樓配》、《祭長江》等十幾出戲。歐陽予倩的旦角戲,絕不以色媚俗,就是有余紫云派青衣戲的基礎(chǔ)。歐陽予倩拙于演小家碧玉戲,長于演時代女性,如《神圣之愛》、《赤子之心》、《潑婦》都非常出色。先后隸亦舞臺、天蟾舞臺、新舞臺、大舞臺。曾在大舞臺排《觀音得道》,赤腳登臺,還曾參加演連臺本戲《貍貓換太子》。不久,去南京落戶。1937年冬天,歐陽予倩化了很大氣力,排了一出京劇《桃花扇》,曾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演,金素琴主演,葛次江、劉斌昆等助演,采用分幕制,借重立體布景和燈光道具。在一般京劇觀眾習(xí)慣上,是演員陣容第一,而《桃花扇》是著重于劇本思想內(nèi)容,故此上座不理想??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歐陽予倩組織中華京劇團,排過《梁紅玉》、《漁夫恨》、《桃花扇》。1939年,這三個戲曾在桂林演出。雖然歐陽予倩在自傳中,訴說他有一個時候,“藝術(shù)思想極為混亂,一方面要求進步,喊著藝術(shù)是武器,另一方面藝術(shù)至上思想還糾纏不清”。不過從京劇角度來衡量,歐陽予倩最大的成就,是首創(chuàng)古裝及“紅樓”戲,荀慧生曾經(jīng)說過,他的古裝戲是跟進的,開路的是歐陽予倩!不過荀慧生的古裝戲,在歐陽予倩的基礎(chǔ)上,又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

四人中年齡最小的小楊月樓,即楊慧儂,他的敢于革新的精神,是超過以上三人的。雖然小楊月樓會戲比不上毛韻珂多,但他能文能武,在臺上誰都不讓的狠勁,連劉漢臣、周信芳這兩位著名狠將,也怕他三分,那又不是其他名旦所能做得到的了。他原來學(xué)楊月樓(楊小樓的父親),所以有小楊月樓的藝名。當年楊月樓在上海就是老生為本兼演武生,有時也反串花旦。小楊月樓青年時,曾在百代唱片公司錄過老生戲《文昭關(guān)》、《李陵碑》、《取成都》唱片,改唱旦角雖是由于嗓音的變化,也是因為當時上海能動武戲的旦角缺乏,而老生與武生過剩。他改旦之后,兼唱小生,嗓子好,唱宗朱素云,在杜月笙浦東杜家祠堂落成時,有三天大堂會,北京著名角兒集體南下參加,在這一名角如云的大堂會上,小楊月樓還唱了一出《岳家莊》。他在老“天蟾”搭長班,白天戲還常唱《白門樓》,可見他的小生戲有相當基礎(chǔ)。他的戲路廣闊,悲劇、喜劇、武打劇、舞蹈和旗裝戲,都有獨到之處。不但上海有他的觀眾基礎(chǔ),他去日本,也曾受到日本觀眾喜愛和歡迎。小楊月樓個人小本戲,有《雙陽公主》、《八寶公主》、《荒江女俠》、《石頭人招親》、《天河配》、《麻瘋女》、《刁劉氏》、《對金瓶》、《蕓娘》、《忠烈鴛鴦》、《秦香蓮》、《花木蘭》、《趙五娘》、《十三妹》(穿旗裝)等個個都好,其中《忠烈鴛鴦》中,還用大刀開打,極其激烈。在連臺本戲《封神榜》中演過妲己、鄧玉蟬、龍吉公主都博得觀眾好評。老“天蟾”拆屋,小楊月樓進大舞臺挑大梁,演《連環(huán)計》,首創(chuàng)前貂蟬后呂布,有一次前《霸王別姬》他飾虞姬、后《未央宮》飾韓信,因卸去虞姬化裝改扮韓信須要時間,中間墊一出陳筱穆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故事是顛倒了,那時老觀眾因為要看小楊月樓也就不在乎這些了。那天小楊月樓確實很賣力氣,前面虞姬與楊瑞亭合作,楊的項羽也極好,旗鼓相當,可稱是上海第一份兒《霸王別姬》。后面斬韓信,末了打油臉,耍甩發(fā),連唱帶做,非常吃力,自刎后還走了一個硬僵尸。唱旦能走硬僵尸,僅見于小楊月樓。總的來說,小楊月樓絕不考究含蓄,只求觀眾看得滿足,他不惜累死在臺上,這就是他的舞臺作風(fēng),也是他能博得很多觀眾歡迎和愛護的主要原因。大舞臺合同期滿,他在上海一時找不到地盤,曾帶了女兒楊菊蘋跑碼頭。在太平洋戰(zhàn)爭前夕,小楊月樓與楊菊蘋父女倆曾到青島等地演出。后來楊菊蘋與青年武生郭玉昆結(jié)婚。現(xiàn)在,楊菊蘋、郭玉昆都是武漢市京劇團主要演員。小楊月樓是1947年就去世的,年紀不到五十歲??墒侵钡浇裉?,上海一些老觀眾對小楊月樓的良好印象,迄未消失。記得當年還曾經(jīng)有人稱尚小云為北方小楊月樓,因為尚小云的《摩登伽女》、《秦良玉》、《青城十九俠》的作風(fēng),與上海小楊月樓接近。
小楊月樓死后,上海京劇舞臺上,就沒有再出過有南派特點的旦角人才。“南派”老生當時還有周信芳、林樹森、趙如泉、陳鶴峰、高百歲、趙松樵、楊寶童、王椿柏、李如春、陳筱穆等等,而“南派”旦角,一位沒有。這種情況和北京恰恰相反,北京是老生難產(chǎn),旦角倒不乏后繼人才。四大名旦之后,又選出四小名旦。偌大的上海,小楊月樓一死,連王蘭芳那樣的旦角都不出。直到現(xiàn)在,梅、程、荀尚四大流派根深葉茂,而南方諸大名旦,無論劇目或表演風(fēng)格,卻幾乎全部絕技于舞臺,這究竟是什么原因,我認為倒是一個頗值得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