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基因原理 - 冠羽種(Crest-Factor)

虎皮鸚鵡基因基礎(chǔ)原理合集將闡述完整的虎皮鸚鵡變異基因種類及示例。虎皮鸚鵡基因基礎(chǔ)原理將為虎皮鸚鵡變異基因的介紹做鋪墊,方便后文閱讀。本合集共整理了38種虎皮鸚鵡變異基因,文末將附上對專業(yè)詞匯的解釋。

本集將介紹冠羽種(Crest-Factor)虎皮鸚鵡,簡稱為CF基因,是目前唯一一種能夠引起虎皮鸚鵡毛型變化的基因,頭型變異基因共有三類,分別為:
圓冠羽(Circular Crested),也稱“全冠羽(Full Crested)”
半圓冠羽(Semicircular Crested or Half Crested)
簇狀冠羽(Tufted Crested)
冠羽種于20世紀(jì)20年代(1920s)在澳大利亞被首次發(fā)現(xiàn),但并未留下可以溯源的資料。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第一只有記錄的冠羽種虎皮鸚鵡在1936年11月21日的澳大利亞鳥展(Australian Bird Cages)上首次亮相。

第二次記錄為1938年12月的英國蘭開夏郡(Lancashire)的虎皮鸚鵡公告(Budgerigar Bulletin)上,由 Mrs. R Brown of Morecombe 提供。
第三次記錄發(fā)現(xiàn)于1948年的加拿大。
01 圓冠羽

圓冠羽虎皮鸚鵡是三種頭型突變的虎皮鸚鵡中市場需求量最大的一種。它們有著飽滿、扁平、圓形的頭冠,頭冠應(yīng)形狀蓬松,呈輻射型向四周鋪開,邊緣自然而然地與下方羽毛混合在一起,就好比剪了一個 “西瓜頭”。


部分圓冠羽虎皮鸚鵡會出現(xiàn)雙旋。

02 半圓冠羽


半圓冠羽虎皮鸚鵡頭頂?shù)陌l(fā)型是圓冠羽的一半,且必須是面向臉部的方向。


03 簇狀冠羽

簇狀冠羽是最為常見的冠羽種,頭頂靠鼻上部的羽毛像八哥一樣豎起。這一簇豎起的羽毛通常有8毫米高。但現(xiàn)實(shí)中這簇羽毛的高度會在1-8毫米之間徘徊。根據(jù)澳洲國家虎皮鸚鵡理事會(ANBC)的標(biāo)準(zhǔn),簇狀冠羽高度不得低于8毫米。


如果將兩種或以上基因混合,則能誕生疊加基因的冠羽種虎皮鸚鵡被稱為:
雙重冠羽種(Double Crested)
三重冠羽種(Triple Crested)
04 三重冠羽種
資料稱,在繁殖冠羽種的時候,盡量避免雙親同是冠羽種的虎皮鸚鵡交配,否則后代中會有1/4的比例死亡;而親鳥雙方為非冠羽和冠羽種則能誕生出一定比例的冠羽后代。有些繁育者為了穩(wěn)固冠羽基因,不惜以1/4 的雛鳥夭折率換來更為豐富多變的品種混合,如不太常見的三重冠羽種:

三重冠羽種頭頂有三種不同的冠羽標(biāo)志,通常為一個半旋加上兩個1/4旋。
05 冠羽消失的虎皮鸚鵡(Disappearing Crested Budgie)

部分出生的冠羽種虎皮鸚鵡冠羽特征不明顯,被稱為冠羽消失的虎皮鸚鵡,頭旋隱約可見,但范圍不大。
06 羽衣虎皮(Helicopter Budgies, Hagoromo Budgies)

羽衣虎皮于1960年在日本被首次繁育出來,也稱為”卷背”,指背部羽毛卷曲。羽衣虎皮是從冠羽種虎皮鸚鵡培育過來的,因此我們總可以看到頭部羽毛比較特別的羽衣虎皮鸚鵡。但是羽衣虎皮并沒有被列為冠羽種的一個分支。
雨衣虎皮的背部羽毛像芙蓉鴿一樣卷曲。

資料來源:?
Budgerigar colour genetics, wikipedia
Budgie-Info
Crested Budgies [Full & half circular, tufted, double & triple], PETi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