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三島:最后的辯論》評鑒


本篇內(nèi)容由觀看隨記簡單整理而來,并非三島由紀夫的文學愛好者,事實上對日本文學大多也不持積極態(tài)度,但對60年代以來至今的日本左翼運動略有了解,以非三島由紀夫一方的立場撰下本文,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



實際上本片對東大紛爭中“安田講堂攻防戰(zhàn)”一段的起因描述也有誤,由于麥克阿瑟的醫(yī)學制度改革引起醫(yī)學院學生的反抗,這一事件在此不多贅述,但在68年6月由醫(yī)學院學生占領安田講堂后時任東大校長大河內(nèi)引領機動隊進入學校鎮(zhèn)壓的事件遭到了學生的極大反彈,自此東大除法學院外的大多數(shù)派系都加入了對學校的封鎖(后來法學院也加進來了),此后元東大校長在內(nèi)的領導層集體辭職,由法學院教授加藤代理校長并同意警視廳進入學?!熬S持秩序”,但機動隊強行闖入學校拆除障礙的行為遭到了學生們的頑強反抗,由此也就發(fā)生了“安田講堂攻防戰(zhàn)”。






這兩句話是不能這么說的,從法律上來看自衛(wèi)隊不是軍隊而是政府公務員,作為非正常國家的日本在法理上就是不能出現(xiàn)自衛(wèi)隊向軍隊的轉變,那他依然把自衛(wèi)隊視作軍隊去搞那些cosplay踐行自己的武士道理念豈不就是很可笑,更何況安保斗爭中不乏有激進者是直接反對日本這一非正常國家的“國防”偽命題的;而學生打扮成工地出來的并非有意如此,安全帽的屬性是什么:一般人手邊最容易獲得的簡單有效防具,那你不能只允許機動隊有帶面具的頭盔、盾牌、高壓水槍、催淚彈和警棍,學生只能拿頭挨打吧?這豈不是金兵有狼牙棒宋人有天靈蓋?

看一位小丑:(此前三島試圖說服學生他的天皇理念)






實際上我也很想笑,尤其是這位“學者”對三島“人格魅力”快溢出屏幕的崇敬,對于學生而言,“天皇”是實在的應當被廢除的存在,這個時候三島再去和他們講賦予這個詞什么“日本文化特征的匯總”之類的意義并希望得到認可,這不就是很可笑的嗎,恐怕這才是當時的情況罷。




實際上他做不到這點,所以他才會希望抽象出一個學生同樣能接受的概念的“天皇”去建立一種共識,而無國際的新主義與傳統(tǒng)日本式的精神正是三島與芥正彥們的分歧所在,在這個最基本的前提下,再想通過概念的混淆泛化在雙方建立關于主義的共識怕也是不切實際的。

紀錄片插入的盾之會成員采訪內(nèi)容基本可以快進不看,實際上在我看來這些內(nèi)容完全沒有價值。

對于安保斗爭,相比我這個外人的轉述,前進社刊早有大量文章進行闡述,安保斗爭不是發(fā)展日本自身的防衛(wèi)力量,而是根據(jù)和平憲法對其“國防”的偽命題進行否定,日本左翼的反戰(zhàn)運動主張實際上是相當徹底的,感興趣可以自己詳細了解。








芥正彥的認識是十分明晰的,但對于要將這樣一個荒唐的怪物改造成什么,雙方的對立同樣是根本的、無法達成共識的。所謂“互相理解”并不代表要基于此達成任何妥協(xié)性的共識,這點是要被強調(diào)的。
片尾提到三島由紀夫的滑稽結局(這個評價是我加的)和淺間山莊事件,自此以后日本年青人逐漸拋棄了激進的革命斗爭,這個原因確實在時間上和淺間山莊事件有點聯(lián)系,1972年 大家都懂,沒必要點明了,這里應該有頭腦警察樂隊的一首歌,同樣是72年所做。
《言い訳なんか要らねえよ》:?https://y.music.163.com/m/song?id=22723097&userid=1783580683&dlt=0846?

對于影片內(nèi)容的評鑒也就到這里了,這個紀錄片對三島由紀夫的傾向還挺明顯,但如果預先帶入你自己的立場的話,實際上也不會有太多影響,如果還是擔心那就如我所言,將“學者”與盾之會成員之類崇敬者的訪談內(nèi)容全部快進,對另一主角芥正彥的訪談倒是值得一看,其余精力則關注69年的錄像本身。
當然,如果只是希望了解日本左翼運動史的話,這部影片不值得你花費時間。

寫在最后是對三島由紀夫本人的一些看法,芥正彥認為三島那場滑稽的死亡表演“死得好”,我十分同意。這不僅是由于他那套荒誕理論的破產(chǎn),同樣也有三島之死得起所愿的意味在。以一個主義上的對立者來看,三島毋庸置疑的是必須反對的敵人,不過以其個人氣度來看,我也樂于為他點一根煙,相比于無聊的主義上的辯論,或許相約去劍道館討教在私人層面更能讓雙方達成共識罷。從這個角度來看,三島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難以打倒的對手,我向往他充沛的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