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上》第四單元《孟子》翻譯合集
《寡人之于國也》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也算)是盡心啦!黃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遷移到黃河以東,把黃河以東的糧食運到黃河以北;黃河以東遭遇荒年也是這樣。察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用心的。但鄰國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為什么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比喻。咚咚地擊鼓進軍,兵器刀鋒已經(jīng)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為)怎么樣呢?”
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p>
“不違背農(nóng)時,糧食就吃不完。密網(wǎng)不進池塘捕魚,魚鱉就不會吃完。按照季節(jié)砍伐樹木,那木材便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沒有什么不滿。百姓對供養(yǎng)活人埋葬死者都沒有不滿,這就是王道的開端了。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時候就可以憑此穿上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豬、狗等家禽、家畜,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畝的耕地,不要耽誤它的生產(chǎn)季節(jié),數(shù)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有挨餓的情況了。
認認真真地興辦學(xué)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復(fù)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背著或者頂著東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歲的時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的,是不曾有過的事。
“豬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貴族們)卻不加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官府)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救災(zāi)民,老百姓死了,就說:“‘這不是我的罪過,是年成不好造成的?!@種說法和拿著刀子刺人把人殺死后,卻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區(qū)別?
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前來歸順了?!?/p>
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
齊宣王問(孟子)說:“齊桓公、晉文公(稱霸)的事,(我)可以聽聽嗎?”
孟子回答說:“孔子的弟子之中沒有講述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傳了。我沒有聽說過這事。(如果)不能不說,那么還是說說行王道的事吧!”
(齊宣王)說:“要有什么樣的德行,才可以稱王于天下呢?”
(孟子)說:“使人民安定才能稱王,沒有人可以抵御他?!?/p>
(齊宣王)說:“像我這樣的人,能夠安撫百姓嗎?”
(孟子)說:“可以?!?/p>
(齊宣王)說:“從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說:“我聽胡龁說(我從胡龁那聽說):‘您坐在大殿上,有個人牽牛從殿下走過。您看見這個人,問道:“牛(牽)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說:“準備用它來祭鐘?!蹦f:“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沒有罪過卻走向死地?!保侨藛枺┑溃骸凹热贿@樣那么,廢棄祭鐘的儀式嗎?”你說:“怎么可以廢除呢?用羊來換它吧?!薄恢烙袥]有這件事?”
(齊宣王)說:“有這事?!?/p>
(孟子)說:“這樣的心就足以稱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認為大王吝嗇。我誠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p>
(齊宣王)說:“是的。的確有這樣(對我誤解)的百姓。齊國雖然土地狹小,我怎么至于吝嗇一頭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懼戰(zhàn)栗的樣子,這樣無罪卻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換它?!?/p>
(孟子)說:“您不要對百姓認為您是吝嗇的感到奇怪。以小換大,他們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無罪卻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齊宣王笑著說:“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想法呢?(我也說不清楚),我(的確)不是吝嗇錢財而以羊換掉牛的,(這么看來)老百姓說我吝嗇是理所應(yīng)當?shù)牧恕!?/p>
(孟子)說:“沒有關(guān)系,這是體現(xiàn)了仁愛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沒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對于飛禽走獸:看見它活著,便不忍心看它死;聽到它(哀鳴)的聲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廚房。”
齊宣王高興了,說:“《詩經(jīng)》說:‘別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測到?!ぉふf的就是先生您這樣的人啊。我這樣做了,回頭再去想它,卻想不出是為什么。先生您說的這些,對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觸動??!這種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說:“(假如)有人報告大王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卻不能夠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新生細毛的末梢,卻看不到整車的柴草?!敲?,大王您相信嗎?”
(齊宣王)說:“不相信?!?/p>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獸,而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功德,卻是為什么呢?這樣看來,舉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氣的緣故;看不見整車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緣故;老百姓沒有受到保護,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緣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p>
(齊宣王)說:“不肯干與不能干在表現(xiàn)上怎樣區(qū)別?”
(孟子)說:“(用胳膊)挾著泰山去跳過渤海,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確實是做不到。為長輩彎腰作揖,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統(tǒng)一天下,不屬于(用胳膊)挾泰山去跳過渤海這一類的事;大王不能統(tǒng)一天下,屬于對長輩彎腰作揖一類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進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進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統(tǒng)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轉(zhuǎn)動?xùn)|西那么容易了。《詩經(jīng)》說:‘(做國君的)給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ぉふf的就是把這樣的心推廣到他人身上罷了。所以,推廣恩德足以安撫四海百姓,不推廣恩德連妻子兒女都安撫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過別人的原因,沒別的,善于推廣他們的好行為罷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廣到禽獸身上,老百姓卻得不到您的好處,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長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這樣。大王,您請思量一下吧!
“還是您發(fā)動戰(zhàn)爭,使將士冒生命的危險,與各諸侯國結(jié)怨,這樣心里才痛快么?”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么會這樣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這辦法求得我最想要的東西罷了。”
(孟子)說:“您最想要的東西是什么,(我)可以聽聽嗎?”
齊宣王只是笑卻不說話。
(孟子)說:“是因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夠吃呢?又輕又暖的衣服不夠穿呢?還是因為各種色彩不夠看呢?美妙的音樂不夠聽呢?左右受寵愛的人不夠用呢?(這些)您的大臣們都能充分地供給,難道大王真是為了這些嗎?”
(齊宣王)說:“不是,我不是為了這些?!?/p>
(孟子)說:“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東西便可知道了:是想開拓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見,統(tǒng)治整個中原地區(qū),安撫四方的少數(shù)民族。(但是)以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就像爬到樹上去抓魚一樣?!?/p>
齊宣王說:“像(你說的)這么嚴重嗎?”
(孟子)說:“恐怕比這還嚴重。爬到樹上去抓魚,雖然抓不到魚,卻沒有什么后禍;假使用這樣的做法,去謀求這樣的理想,又盡心盡力地去干,結(jié)果必然有災(zāi)禍?!?/p>
(齊宣王)說:“(這是什么道理)可以讓我聽聽嗎?”
(孟子)說:“(如果)鄒國和楚國打仗,那您認為誰勝呢?”
(齊宣王)說:“楚國會勝?!?/p>
(孟子)說:“那么,小國本來不可以與大國為敵,人少的國家本來不可以與人多的國家為敵,弱國本來不可以與強國為敵。天下的土地,縱橫各一千多里的(國家)有九個,齊國的土地總算起來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這與鄒國和楚國打仗有什么不同呢?還是回到根本上來吧。(如果)您現(xiàn)在發(fā)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當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來做官,種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來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貨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國那些憎恨他們君主的人都想跑來向您申訴。如果像這樣,誰還能抵擋您呢?”
齊宣王說:“我糊涂,不能懂得這個道理。希望先生您幫助我(實現(xiàn))我的愿望。明確的指教我,我雖然不聰慧,請(讓我)試一試?!?/p>
(孟子)說:“沒有長久可以維持生活的產(chǎn)業(yè)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因而就沒有長久不變的心。如果沒有長久不變的善心,(就會)不服從約束、犯上作亂,沒有不做的了。等到(他們)犯了罪,隨后用刑法去處罰他們,這樣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愛的君主掌權(quán),卻可以做這種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guī)定老百姓的產(chǎn)業(yè),一定使他們上能贍養(yǎng)父母,下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年成好時能豐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餓死。這樣之后督促他們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隨國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規(guī)定人民的產(chǎn)業(yè),上不能贍養(yǎng)父母,下不能養(yǎng)活妻子兒女,好年景也總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壞年景免不了要餓死。這樣,只把自己從死亡中救出來,恐怕還不夠,哪里還顧得上講求禮義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給每家)五畝地的住宅,種上桑樹,(那么)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織的衣服了;雞、小豬、狗、大豬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養(yǎng)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因勞役)耽誤了農(nóng)時,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餓了;重視學(xué)校的教育,反復(fù)地用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叮嚀他們,頭發(fā)斑白的老人便不會再背著、頂著東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絲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那是沒有的(事情)?!?/p>
文王之囿
翻譯
翻譯:
齊宣王問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獵場,方圓有七十里,有這回事嗎?”孟子回答說:“在史籍上有這樣的記載。”宣王又問:“象這樣狩獵場大嗎?”孟子說:“老百姓還認為小呢?!毙跽f:“我的狩獵場,方圓只有四十里,老百姓還認為大了,這是為什么呢?”孟子說:“文王的狩獵場方圓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獵取野雞和兔子的人去那里,與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認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嗎?我剛到齊國邊界的時候,打聽了齊國的重大禁令,這樣以后才敢進入。我聽說齊國國都郊外,有一方圓四十里的狩獵場,殺了那里的麋鹿就象犯了殺人罪一樣,那么這方圓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國內(nèi)設(shè)置了一個陷阱。老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應(yīng)該嗎?”
所謂故國者
翻譯
孟子見到齊宣王說:“之所以叫‘故國’,不是有樹木就是,而是指有世臣,大王沒有可以信任的大臣。過去使用提拔的人,如今已被罷免而不知逃跑到哪里去了?!?/p>
齊宣王說:根據(jù)什么識別他無用而舍棄他呢?
孟子說:“國君選拔賢臣,如果是迫不得已(而選用新臣),將會使地位低的人超過地位高的人,使疏遠者超過親近者,怎能夠不慎重對待呢?(如果)左右親信的人都說(某人)賢能,還不成;大夫們也都說賢能,還不成;全國的人都說賢能,然后去考察他,證實他的確賢能,然后再任用他。(如果)左右親信的人都說(某人)不行,不必聽信;大夫們也都說不行,也不必聽信;全國的人都說他不行,然后去考察他,證實他的確不行,然后才罷免他。(如果)左右親信的人都說(某人)該殺,不必理睬;大夫們都說該殺,也不必理睬;全國的人都說該殺,然后去考察他,證明他的確該殺,然后才處死他。所以說,這是全國人判他死刑?!龅竭@些,才稱得起是百姓的父母?!?/p>
夫子當路于齊
翻譯
公孫丑問道:“先生如果在齊國當權(quán),管仲、晏子的功業(yè)可以再度興起來嗎?”
孟子說:“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只知道管仲、晏子。曾經(jīng)有人問曾西:‘您和子路相比,哪個更有才能?”曾西不安地說:‘子路可是我祖父所敬畏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相比呢?,那人又問: ‘那么您和管仲相比,哪個更有才能呢?’曾西馬上不高興起來,說: ‘你怎么竟拿管仲來和我相比呢?管仲受到齊桓公那樣信任不疑, 行使國家政權(quán)那樣長久,而功績卻是那樣少,你怎么竟拿他來和我相比呢?’”孟子接著說:“曾西都不愿做管仲那樣的人,你以為我愿意做那樣的人嗎?”
公孫丑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天下,晏子輔佐景公名揚諸侯。 難道管仲、晏子還不值得相比嗎?”
孟子說:“以齊國的實力用王道來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p>
公孫丑說:“您這樣一說,弟子我就更加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仁德,活了將近一百歲才死,還沒有能夠統(tǒng)一天下。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他的事業(yè),然后才統(tǒng)一天下。現(xiàn)在您說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易如反掌,那么,連周文王都不值得學(xué)習(xí)了嗎?”
孟子說:“我們怎么可以比得上周文王呢?由商湯到武丁,賢明的君主有六七個,天下人歸服殷朝已經(jīng)很久了,久就難以變動, 武丁使諸侯們來朝,統(tǒng)治天下就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運轉(zhuǎn)一樣容易。紂王離武丁并不久遠,武丁的勛臣世家、良好習(xí)俗、傳統(tǒng)風尚、慈善政治都還有遺存,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等一批賢臣共同輔佐,所以能統(tǒng)治很久以后才失去政權(quán)。當時沒有一尺土地不屬于紂王所有,沒有一個百姓不屬于紂王統(tǒng)治,在那種情況下,文王還只能從方圓百里的小地方興起,所以是非常困難的。齊國人有句話說:‘雖然有智慧,不如趁形勢;雖然有鋤頭,不如等農(nóng)時。’現(xiàn)在的時勢就很利于用王道統(tǒng)一天下:夏、商、 周三代興盛的時候,沒有哪一國的國土有超過方圓千里的,而現(xiàn)在的齊國卻超過了;雞鳴狗叫的聲音處處都聽得見,一直到四方邊境,這說明齊國人口眾多。國土不需要新開辟,老百姓不需要新團聚,如果施行仁政來統(tǒng)一天下,沒有誰能夠阻擋。何況,統(tǒng)一天下的賢君沒有出現(xiàn),從來沒有隔過這么久的;老百姓受暴政的壓榨,從來沒有這么厲害過的。饑餓的人不擇食物,口渴的人不擇飲料??鬃诱f:‘道德的流行,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迅速?!F(xiàn)在這個時候,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施行仁政,老百姓的高興,就像被吊著的人得到解救一樣。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就可以成就古人雙倍的功績。只有這個時候才做得到吧?!?/p>
許行
譯文
有個研究神農(nóng)學(xué)說的人許行,從楚國來到滕國,走到門前稟告滕文公說:“遠方的人,聽說您實行仁政,愿意接受一處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給了他住所。他的門徒幾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編鞋織席為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的弟弟陳辛,背了農(nóng)具耒和耜從宋國來到滕國,對膝文公說:“聽說您實行圣人的政治主張,這也算是圣人了,我們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陳相見到許行后非常高興,完全放棄了他原來所學(xué)的東西而向許行學(xué)習(xí)。陳相來見孟子,轉(zhuǎn)述許行的話說道:“滕國的國君,的確是賢德的君主;雖然這樣,還沒聽到治國的真道理。賢君應(yīng)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飯,一面治理天下?,F(xiàn)在,滕國有的是糧倉和收藏財物布帛的倉庫,那么這就是使百姓困苦來養(yǎng)肥自己,哪里算得上賢呢!”
孟子問道:“許子一定要自己種莊稼然后才吃飯嗎?”陳相說:“對?!泵献诱f:“許子一定要自己織布然后才穿衣服嗎?”陳相說:“不,許子穿未經(jīng)紡織的粗麻布衣?!泵献诱f:“許子戴帽子嗎?”陳相說:“戴帽子?!泵献诱f:“戴什么帽子?”陳相說:“戴生絹做的帽子?!泵献诱f:“自己織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泵献诱f:“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織呢?”陳相說:“對耕種有妨礙。”孟子說:“許子用鐵鍋瓦甑做飯、用鐵制農(nóng)具耕種嗎?”陳相說:“對?!泵献诱f:“是自己制造的嗎?”陳相說:“不,用糧食換的?!?/p>
孟子說:“用糧食換農(nóng)具炊具不算損害了陶匠鐵匠;陶匠鐵匠也是用他們的農(nóng)具炊具換糧食,難道能算是損害了農(nóng)夫嗎?再說許子為什么不自己燒陶煉鐵,使得一切東西都是從自己家里拿來用呢?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種工匠進行交換呢?為什么許子這樣地不怕麻煩呢?”
陳相說:“各種工匠的活兒本來就不可能又種地又兼著干?!泵献诱f;“這樣說來,那末治理天下難道就可以又種地又兼著干嗎?有做官的人干的事,有當百姓的人干的事。況且一個人的生活,各種工匠制造的東西都要具備,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這是帶著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寧。所以說: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tǒng)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tǒng)治;被人統(tǒng)治的人供養(yǎng)別人,統(tǒng)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yǎng),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當唐堯的時候,天下還沒有平定。大水亂流,到處泛濫。草木生長茂盛,禽獸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獸威脅人們。鳥獸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帶。唐堯暗自為此擔憂,選撥舜來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燒山野沼澤地帶的草木,野獸就逃避躲藏起來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導(dǎo)濟水、漯水,讓它們流入海中;掘通妝水、漢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讓它們流入長江。這樣一來,中原地帶才能夠耕種并收獲糧食。當這個時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經(jīng)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即使想要耕種,行嗎?”
“后稷教導(dǎo)百姓耕種收割,種植莊稼,莊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關(guān)于做人的道理,單是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逸卻沒有教化,便和禽獸近似了。唐堯又為此擔憂,派契做司徒,把人與人之間應(yīng)有的關(guān)系的道理教給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婦之間有內(nèi)外之別,長幼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唐堯說:‘使百姓勤勞,使他們歸附,使他們正直,幫助他們,使他們得到向善之心,又隨著救濟他們,對他們施加恩惠?!茍驗榘傩者@樣擔憂,還有空閑去耕種嗎?”
“唐堯把得不到舜作為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為自己的憂慮。把地種不好作為自己憂慮的人,是農(nóng)民。把財物分給別人叫做惠,教導(dǎo)別人向善叫做忠,為天下找到賢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找到賢人卻很難。孔子說:‘堯作為君主,真?zhèn)ゴ蟀。≈挥刑熳顐ゴ螅挥袌蚰苄Хㄌ?。廣大遼闊啊,百姓不能用語言來形容!舜真是個得君主之道的人??!崇高啊,有天下卻不事事過問!’堯舜治理下,難道不要費心思嗎?只不過不用在耕種上罷了!”
陳相說:“如果順從許子的學(xué)說,市價就不會不同,國都里就沒有欺詐行為。即使讓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沒有人欺騙他。布匹和絲織品,長短相同價錢就相同;麻線和絲絮,輕重相同價錢就相同;五谷糧食,數(shù)量相同價錢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價錢就相同。”
孟子說:“物品的價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決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您讓它們平列等同起來,這是使天下混亂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細的鞋子賣同樣的價錢,人們難道會去做精細的鞋子嗎?按照許子的辦法去做,便是彼此帶領(lǐng)著去干弄虛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國家!”
攘雞
宋國大夫戴盈之說:“稅率十分抽一,免除關(guān)卡和市場的賦稅,今年還辦不到,先減輕一些,等到下年然后實行,怎么樣?”孟子說:“現(xiàn)在有個每天偷鄰居一只雞的人,有人告訴他說:‘這不是君子的行為?!阏f:‘預(yù)備減少一些,先每個月偷一只,等到下年就完全不偷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正當,便應(yīng)趕快停止下來,為什么要等到下年呢?”
陳仲子
【譯文】
匡章說:“陳仲子難道不是一個真正廉潔的人嗎?住在於陵這 個地方,三天沒有吃東西,耳朵沒有了聽覺,眼睛沒有了視覺。井 上有個李子,金龜子的幼蟲已經(jīng)吃掉了一大半,他爬過去,拿過 來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復(fù)了聽覺,眼睛才恢復(fù)了視覺?!?/p>
孟子說:“在齊國人中間,我一定把仲子看成大拇指。但是, 他么能叫做廉潔?要推廣仲子的操守,那只有把人變成蚯蚓之 后能辦到。蚯蚓,在地面上吃干土,在地面下喝泉水。可仲子 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樣廉潔的人所建筑的呢?還是像盜跖那 樣的強盜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糧食,是像伯夷那樣廉潔的人所 種植的呢?還是像盜路那樣的強盜所種植的呢?這個還是不知道 的。”
匡章說:“那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親自編草鞋,他妻子績麻練麻, 用這些去交換其它生活用品?!?/p>
孟子說:“仲子是齊國的宗族世家,他的哥哥陳戴在蓋邑的俸 祿便有幾萬石之多??伤麉s認為他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財而不去 吃,認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義之產(chǎn)而不去住,避開哥哥,離開母 親,住在於陵這個地方。有一天他回家里去,正好看到有人送給 他哥哥一只鵝,他皺著眉頭說:‘要這種呃呃叫的東西做什么呢?’ 過了幾天,他母親把那只鵝殺了給他吃,他的`哥哥恰好從外面回 來,看見后便說:‘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東西的肉??!’他連忙 跑出門去,‘哇’地一聲便嘔吐了出來。母親的食物不吃,卻吃妻? 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卻住在於陵,這能夠算是推廣他的廉潔? 的操守嗎?像他那樣做,只有把人變成蚯蚓之后才能夠辦到?!?/p>
弈秋
譯文:
弈秋是全國的下棋圣手,假使讓他教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專心專意,只聽奕秋的話。另一個呢,雖然聽著,但心里卻想著有只天鵝快要飛來,要拿起弓箭去射它。這樣,即使跟人家一道學(xué)習(xí),他的成績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為他的聰明不如人家嗎?自然不是這樣的。?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里救出來并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饑挨餓,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發(fā)生錯誤,這樣以后才能改正,在內(nèi)心里困惑,思慮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xiàn)在臉色上,怨恨吐發(fā)在言語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曉。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nèi)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后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fā)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