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的基石
????愛是什么呢?我認為愛既然是一種人人向往的感情,那么她一定是積極地,沒有人喜歡一種消極的感情。所以,愛不應該是痛苦的,被愛的人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和相愛的人在一起是一種安全感、舒適感、平靜的、開懷的、被包容的,可以和相愛的人做彼此喜歡的事情,或者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毫無壓力的。
????愛是接納,無論你的性格好與壞,行為錯與對,都無條件接納的,好與壞不應該是愛考量的標準。
????如果一個人是我所說的那種愛,應該是對你包容的,你可以完全解釋得通自己的所作所為,他也可以理解你的所作所為,舒適、對生活有希望且充滿干勁的是這種愛的表現(xiàn)。
????大學時我碰到了許多不理解的人,他們的性格或多或少有些怪異,因為像我一樣,所以我敏銳地察覺到了和我相似的人,他們都有自己的沉悶,故意表現(xiàn)出來合群的模樣,一起笑著,但他們的心始終是孤獨的,他們渴望著某種感情,卻遲遲得不到,所以畏手畏腳,渴望著又害怕著,這種矛盾的心理讓他們在開心的時候被蒙上了一層塵埃,笑的是肉體,渴望且孤獨的是靈魂。他們?nèi)谌爰w就是困難的,好似他人在集體中,又好像哪里也沒有融入進去,他身體有一層屏障,隱隱發(fā)著光告訴著人們,我仍然是自己一個人。
????我在思考著他們?nèi)谌爰w為何如此困難,而結(jié)果總是指向了原生家庭,家庭教育的失職。因為從小的感情他沒有一種被認可感,所以在哪里都無所謂認可,所以也無所謂融入不融入,感覺自己在哪里都不被認可,在集體里的工作也沒有積極性。
????如果他從小開始總是被鼓勵,被夸獎,那么他做事情一定會有一種成就感,因為做了對的事情就會得到家庭的認可,他自然而然會滋生出一種榮譽感,也會對夸獎他的父母或者老師感到親近,親情就這樣有了牢固的根基。
????反而那些總是被挫折教育的人,無論做的是否對是否錯,家長總是會說:“你可已做到更好!”從來沒有夸獎和認同,這樣的言語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一種挫敗感,認為做了什么也不會得到夸獎和認可,所以積極性從小就被抹殺,更可惜的是會讓孩子遠離父母,因為做什么都不會得到心理的安慰,你越靠近這樣的父母只會讓自己越來越難受,撒嬌的語氣漸漸硬化,最后變成了一個默默承受的人。
????這樣的父母反而認為挫折教育是對的,孩子懼怕和遠離自己是好的,這是自己教育的成功。這種可笑的思想就是中國幾千年儒家的奴役思想,告訴家長,你的孩子應該怕你,應該敬畏你,不應該去親近你,這樣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所以在傳統(tǒng)的中國式教育中,你只能看到相敬如賓的父子,遇到了任何事情都不和父母講,認為不應該和父母講。
????但是真正的親人不是這樣的,大家分享著彼此的喜悅,為什么喜悅不能被分享?家庭里不需要喜悅的情緒嗎?難道是大家坐在沙發(fā)上一起看了三個小時一語不發(fā)的電視嗎?你開心的情緒會感染著整個家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開心的,就像我們自己一樣喜歡和樂觀開朗的人一起玩,因為和他在一起你會感到開心快樂,這也是家需要的情感。
????煩惱,大家一起處理著煩惱,這種大家一起解決問題的行為會讓這個家庭更加團結(jié)。為什么會有人認為自己不給家庭增加煩惱就是正確的事情?家就是港灣,就是解決問題、溫暖人心的地方,這里有你愛的人,有比你閱歷更加多的親人,他們是值得信任的,所以暢所欲言吧,愛你的人會包容你,會給你愛的反饋,彌補你而創(chuàng)傷,這就是家人。不要讓人和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到最后誰也不認識誰,疏遠了感情,疏遠了親情。
????有被愛的感覺真的很好,打開自己的心扉,讓大家進入你的心里,包圍著你,讓你不再感到孤單一人,不要覺得總是自己在面對整個世界,沒有一個人獨自面對世界的時候是從容不迫的,人們需要被關(guān)注,被呵護、被愛著,這就是人性,不要總是逆水行舟,那樣的困難會擊敗一個完全的人,無論是誰。從根源上解決那種無法融入集體的挫敗感,讓別人認可你,鼓勵你,只有感情得到了穩(wěn)定,融入集體的時候才會不那么孤獨,穩(wěn)定的情感是人生開端的基石,它的重要性不亞于食物對你的作用。
????有些人是幸運的,他出生就擁有了一個穩(wěn)定的家庭,擁有了穩(wěn)定的情感,所以他的基石會比別人更強大,但我們也能從后天的努力,敞開心,尋找自己穩(wěn)定的基石,開始新的生活,讓自己生活的更加開懷。尋找自己的幸福本就是生活的一種努力,是一個方向,是讓人向往的,也是人生意義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愿你找到那個包容你、愛你、溫暖你、呵護你、鼓勵你、互相努力的人,讓著世界上的愛灑在你的身上,重新找到希望,努力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