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的藝術(shù)
孟子去齊,宿于晝。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yīng),隱幾而臥??筒粣傇唬骸暗茏育S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fù)敢見矣?!痹唬骸白N颐髡Z子。” 這里就開始講故事了,也等于是孟子的傳記。孟子離開齊國,到了晝這個地方。有一個熱心人想替齊王留住孟子,請他不要離開齊國。結(jié)果如何呢?“坐而言,不應(yīng),隱幾而臥。”這人見了孟子,坐下來想和他談?wù)?,孟子不搭腔,反而躺了下去,不理他。這人很不高興。當然不高興,別說是這個人,若換上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也會不高興的。但這個人還是執(zhí)弟子之禮,很謙虛地說:“弟子齋宿而后敢言,夫子臥而不聽,請勿復(fù)敢見矣。”我對老師非常誠懇,見面之前先沐浴、燒香,沒想到老師根本不理我,從此以后,我不敢再來求見了。言下之意,大有“你孟夫子又算老幾呀”的味道。 孟子聽了,對他說:來!你請坐,我和你講老實話。 “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cè),則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cè),則不能安其身?!? 孔子的孫子子思,是曾子的學生、孟子的老師,孔子死后,文化道統(tǒng)傳到子思了。魯國當時的國君繆公對子思非常尊重,他經(jīng)常派兩個最親信的干部在子思旁邊,以便隨時傳話。魯繆公為什么要這么做呢?他為什么不干脆把子思請到宮里來住,或者請他住到隔壁,不是更方便嗎?這就是年輕同學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了。你們自己將來從事外交,或從事工商業(yè),對于人事問題的處理要特別小心。人與人之間相處,尤其是高級干部之間,有些問題要研究、討論的時候,必須有個轉(zhuǎn)圜的余地,如果不是這樣,事情就容易搞砸。比如年輕人談戀愛,結(jié)婚以前都很好,但結(jié)了婚以后,太親近了反而鬧別扭。這時,就需要朋友出來說話了。 中國人講究倫理,也就是倫常。所謂倫常就是社會的次序,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藝術(shù)。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中,朋友列居其一。大家或許會覺得奇怪,好像朋友一倫不相干,而事實上朋友非常重要。任何一個人,許多心里的痛苦、心里的煩惱,上不可對父母言,下不好對兄弟、妻、子開口,對著好朋友東拉西扯,什么都可以向他發(fā)泄。就像中藥里的甘草,每一帖藥都用得著它,離不開它,因為它的性質(zhì)是中和的。人生不能沒有朋友,否則會很痛苦。 所以不要以為魯繆公的這種做法是手段,他確實是深懂人與人之間相處的藝術(shù)。做人實在難,往往不能走直路,如果堅持要走直路,一定會碰壁,稍微一轉(zhuǎn)彎,事情就好辦了?!睹献印愤@里的重點是告訴我們,魯繆公以至禮對待子思,但中間如果沒有人來緩和緩和,就無法安頓子思。這是事實,但這一則史實在一般歷史資料中沒有記載,讀了《孟子》才知道有這回事。 孟子提到泄柳、申詳這兩個人,他們都是魯國當時的賢人,也很了不起,尤其是申詳,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子張的兒子。雖然他們不如子思在魯繆公心目中的分量,但是魯繆公也很器重他們。當時他們兩人也都有繆公的人在身邊,替他們傳話轉(zhuǎn)圜。 孟子講這些話究竟什么意思呢?他是說,我與齊王之間的關(guān)系也同樣需要有人在中間做轉(zhuǎn)圜。 “子為長者慮,而不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孟子對這個客人說,你很恭敬我,待我以長者,希望改善我和齊王的關(guān)系。你有這個理想,但是你有這個本事嗎?為人處世的藝術(shù)是很不簡單的,你想撮合齊王和我的關(guān)系,那么你是不是能做得像魯繆公與子思之間那么的圓滿呢? 年輕的同學們想想看,孟子為什么這么講?道理在哪里?孟子這些話,等于是在罵他“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你自作主張,很熱心地跑來留我,如果我真答應(yīng)留下來了,難道你做得了主嗎?齊王并沒有托你呀!“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所以,你說我是不是不該理你?是你不了解我呢?還是我不了解你? 所以讀古書要用腦子去讀,用智慧去讀,否則字義雖看懂了,卻仍舊不知道講的是什么意思,讀不通。我們前面曾說過孟子這個亞圣的稱號,說過他之所以為亞、所以為圣的地方,現(xiàn)在看了這一段,簡直會認為他既不亞也不圣了。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脾氣那么大!話也不說一句,就跑去睡覺了。其實他是有道理的,這就要靠你自己去深入體會了。 這個人冒冒失失地,誰的命令也沒奉就熱心跑來,莫名其妙地參與其間。等于人家夫婦吵架,鄰居突然有個人莫名其妙地跑去勸架,本來只是小小地拌個嘴,被他這么一熱心調(diào)和,東說說、西說說,害得人家越吵越厲害,無法收場!這不是多事嗎?就是這個道理。 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孟子很不得已地離開齊國,因為齊王不采納他的意見,等于現(xiàn)在特地跑一趟美國,希望對美國政府有所貢獻,但是人家根本不理睬,所以只好買張機票又回來了。 為了這件事,背后就有一個齊國人叫尹士的,批評孟子說“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我們這位了不起的孟夫子,如此跑了一趟齊國,結(jié)果毫無所成地回來了!如果說是他事先不知道齊王不像湯武那般英明,是無法扶助的,卻熱心地跑去找他,“則是不明也”,可見是他孟夫子自己的頭腦不清,看不準。“識其不可,然且至”,如果說孟子明知齊王不行、不能扶助,只因人家是當權(quán)的,就非去看人家不可,“則是干澤也”,無非是想要得到一點好處罷了,那就更不值錢了?!案伞笔恰案傻摗钡囊馑迹赶G蠖?,“澤”可引申為利益好處。 “千里而見王”,千里迢迢地跑來見齊王,“不遇故去”,“不遇”,不是指碰不到,而是際遇不佳的意思。孟子和齊王父子——齊宣王與齊湣王都很好,只是和他們的政治意見不同,“故去”,因此他離開了。 “三宿而后出晝”,孟子想要離開齊國,走就走吧,買張飛機票不就馬上可以離開了嗎?但是,他卻在那邊徘徊了三天,還故意留住,大有回首依依之感?!笆呛五病?,他這樣拖拖拉拉的是干什么?他是希望齊王留住他嗎?“士則茲不悅”,他的這種行為很叫我看不慣。這個人說:老實講,我因此很看不起他,大丈夫和人主搞不好,說走便走,他卻光是嘴上叫,而又留戀著不肯走。既說走,又希望人主能回心轉(zhuǎn)意留住他。好比兩個人吵架鬧翻了,挾著一個皮包要走,走到門口,又回過頭來問說:“你看怎么樣?”那不是太沒骨氣了嗎? 且看孟子對尹士怎樣反應(yīng)的。 高子以告。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于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歸志。予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于其君而不受,則怒,悻悻然見于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后宿哉?”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高子是齊人,是孟子的弟子,他把尹士的這些話報告了孟子。孟子講:“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崩蠈嵳f,尹士怎么能夠了解我的苦衷?我千里迢迢地跑去找齊王,是希望幫忙他、輔助他。當今社會一兩百年的戰(zhàn)亂,民生如此痛苦,而齊國是當今第三個霸主,我當然希望能輔助他安定民生,使天下太平?!安挥龉嗜?,豈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苯Y(jié)果我與齊王意見不同,政治觀點不同,我不得不走,這難道是我所希望的嗎?我是不得已的。 我要離開齊國時,在“晝”這個地方一連住了三晚,我為什么說去,偏偏又留戀著,不忍心離開呢?老實說,我現(xiàn)在雖然離開齊國了,“于予心猶以為速”,內(nèi)心還正后悔走得太快呢!“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如果齊王改變態(tài)度,就一定會追我回去。 孟子繼續(xù)說:但是直到我抵達齊國的邊境“晝”這個地方,回頭一看,齊王并沒有派人來追我回去,我才死了這條心,等于佛家講的毅然決然地把心放下了?!坝桦m然,豈舍王哉!”我雖然死了這條心,不過話說回來,悲天憫人的心理還是沒有放下,我并沒有完全放棄齊王呀!難道除了齊國外,我不愛去別的國家嗎?只是當時的情勢“王由足用為善”,只有齊國才可能輔助天子實行王道呀!假如齊王肯實行我的計劃和理想,則不只是富強了齊國,從此天下人也都得以太平了。所以我心里還是希望能改變他的觀念,希望他能回心轉(zhuǎn)意,我天天都還在盼望著。 “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齊王不了解我,別人又如此地批評我,難道我是氣量如此狹窄的小人嗎?如果君王不接受自己的意見,我就發(fā)脾氣,悻悻然滿肚子不高興,并且一怒絕裾而去,這算是大丈夫應(yīng)有的氣度嗎? 高子把孟子的這些話回頭轉(zhuǎn)告尹士。尹士聽了說:“士誠小人也?!卑パ剑∶侠蠋熣f得對,我錯了,我完全把觀念搞錯了,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們看這一段故事,如果只照字面解釋,孟夫子可真是亞也不亞、圣也不圣,連冷豬頭也不讓他吃了,牌位也不替他立了。其實孟子完全是悲天憫人的胸懷,絕不是為自己的功名、富貴著想;他要救社會、救國家,只有靠權(quán)勢才有辦法。那時候的第一強國是秦,第二強國是南方的楚。秦國是絕不可能行王道的,而楚國又是個新興的國家,思想、文化各方面不同,也不可能。于是只有靠第三位的齊國了。當時齊國的經(jīng)濟力量絕對可以和秦、楚相抗衡,所以孟子想使這個國家富強起來,天下就可以太平了。他的用心在此,而并不是貪圖高位。以前許多高位給他他都不要,寧可帶便當吃冷飯。所以不要隨便冤枉古人,不要錯怪了他。 五四運動時要打倒孔家店,孔家店的大老板是孔子,二老板是孟子。孟子的這些地方,都是他們所要打倒的罪狀。所以我們讀書要像廟里塑的菩薩一樣,頂門上必須另具一只眼睛,好好地思考,把道理點出來。這只眼睛就代表慧眼,并不是頂門上真的又長出一只眼睛來了,那樣就不是智慧,而是妖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