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考「常識判斷-初中綜合」難題解析

全文字數(shù)|8.4千
閱讀時間|27分鐘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1.考查政治覺悟的送分題,不言自明
2.著名園林與古代文化
3.常識判斷中的「定義判斷」題
4.利用初中學過知識設(shè)計的陷阱
5.通過常識推理解天文學題目
6.「選非題」的核心是找出錯誤項
7.初中地理知識,還記得嗎?
8.初中化學基本考點
9.難度較高的綜合類地理題
「常識判斷」共分為「初中綜合」「法律金融」和「時政要聞」三部分,其中「初中綜合」的題目和初中課程及課外常識有關(guān),本文即為2017國考「常識判斷-初中綜合」正確率≤60%的難題解析。

一、考查政治覺悟的送分題,不言自明
【2017國考地市級卷第2題/省級卷第3題】關(guān)于中國外交,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小平提出「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zhàn)略
(B)「另起爐灶」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針
(C)周恩來和陳毅都曾擔任過外交部長
(D)委內(nèi)瑞拉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拉丁美洲國家

關(guān)于中國外交,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小平提出「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zhàn)略
(B)「另起爐灶」是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針
(C)周恩來和陳毅都曾擔任過外交部長
(D)委內(nèi)瑞拉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拉丁美洲國家
正確率33%,易錯項B

本題是中國現(xiàn)代歷史題,理論上比古代歷史知識更容易理解,但由于考察的點較為偏僻,使得其正確率僅有三分之一,但本題還暗中考察了考生對政治的敏感程度,實際上是一道送分題。
A「韜光養(yǎng)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戰(zhàn)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當代史最重要的考點之一,考生只要稍微關(guān)注一下政治新聞,就知道「韜光養(yǎng)晦」這個詞被媒體無數(shù)次提到(當然,近幾年往往會后接一句話「隨著實力的發(fā)展,這個政策應該與時俱進有所變化」)。當時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中國也發(fā)生了一些事件,所以該外交戰(zhàn)略就針對性提出了。
B「另起爐灶」是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的外交方針」選項是易錯項。
該選項可三個角度確認其描述正確:
(1)如果考生歷史課學得好,熟知當時建國前的外交政策,應該會知道「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我國實行的三大外交政策;
(2)如果考生了解當時的國際形勢,就會理解比喻為「另起爐灶」的不承認過去不平等條約是新中國必須采取的措施(公考不會生造一個沒有的政策,最多是把不同時代的政策混在一起考,但每個政策都會有特定對應的局勢);
(3)考生的政治覺悟,下文會詳細講述。
C的辨別有一定難度。基本上100%的考生都知道周總理是新中國第一任外交部長,但并不確定陳老總有沒有當過外交部長,但通過歷史、語文課和課外知識應該對其會有一些印象:
「十大元帥」之一;愛寫詩且寫的很好,《梅嶺三章》是代表作;人緣好,性格熱情,中共領(lǐng)導高層很多人和他是鐵哥們;喜愛下棋,象棋圍棋水平都不俗……也就是說,陳老總是一個非常適合干外交工作的人。該選項可以暫時放一下。
D「委內(nèi)瑞拉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拉丁美洲國家」讓很多考生一頭霧水,因為「委內(nèi)瑞拉」這個國家就非常冷門,除了前幾年剛?cè)ナ赖牟轫f斯之外,大多數(shù)考生對它完全沒有印象,自然也就不知道它是不是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
但是各位小伙伴可以站在國家層面想一想:假如中國和拉丁美洲所有國家都沒建立外交關(guān)系,現(xiàn)在要開展外交工作,第一個建交的國家應該選擇什么樣的?
——要么先和該區(qū)域最重要國家建交,如巴西、墨西哥(國土面積和影響力大);
——要么和走的比較近的國家先建交,如古巴(和中國一樣是社會主義國家)。
中國沒有任何理由和委內(nèi)瑞拉這樣一個國土面積不大、地位不重要、同時也和中國無傳統(tǒng)關(guān)系、無相同政治制度的國家首先建交,所以B選項很可能是錯誤的。
中國第一個建交的拉美國家是古巴,第一個建交的非洲國家是埃及,第一個和第二個建交的歐洲國家分別是瑞典(中立國,比較傾向社會主義)和英國,基本上都和上述因素有關(guān)。
雖然上面的解題思路是非常通用且有效的,但本題還有更簡單的思路,使得這道題成為一道送分題,那就是站在「公考對考生政治覺悟」的角度去思考:
A是總設(shè)計師、B是主席、C是總理和陳老總(十大元帥之一),只有D不涉及國家領(lǐng)導人,是關(guān)于拉丁美洲建交國家的一個普通敘述。
大家可以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國家公務(wù)員局的公考出題者,在出這種題目的時候,有沒有可能把A、B、C中的一項「設(shè)置成錯誤選項」呢?
各位小伙伴千萬不要覺得這個角度無所謂,因為公考每一道題都是出題者精心琢磨了很久的,在政治角度更是不可能產(chǎn)生任何一點負面信息。有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找找所有的國考、省考和事業(yè)編考試,有沒有題目會把帶有國家領(lǐng)導人的選項設(shè)置成錯誤選項?這就是政治的重要性。
公考的很多題目都和政治緊密結(jié)合,一定要注意。

二、著名園林與古代文化
【2017國考地市級卷第9題/省級卷第5題】關(guān)于我國著名園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楓橋夜泊》涉及的城市是留園所在地
(B)十二生肖獸首曾是頤和園的鎮(zhèn)園之寶
(C)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
(D)蘇州拙政園整體呈現(xiàn)均衡對稱的格局

關(guān)于我國著名園林,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楓橋夜泊》涉及的城市是留園所在地
(B)十二生肖獸首曾是頤和園的鎮(zhèn)園之寶
(C)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
(D)蘇州拙政園整體呈現(xiàn)均衡對稱的格局
正確率25%,易錯項D

本題難度極高,它所考察的知識點眾所周知的,但4個選項都非常深入,沒有「XX園是否為中國四大名園之一」這種簡單的問法,體現(xiàn)了近年來國考「重推理、反套路」的出題思路。
有的考生喜歡死記硬背一些知識(例如「中國四大園林的名字」),卻沒有深入講解,導致能記住卻無法掌握這些考點,從而做不對此類題目。
A「《楓橋夜泊》涉及的城市是留園所在地」正確。其中《楓橋夜泊》在小學生時期就從語文課上學到過,全文大家都很熟悉: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本詩明確標出了寫詩地點:姑蘇城,寒山寺。
如果考生不來自江南地區(qū),可能不知道「姑蘇城」和「寒山寺」分別指代什么,但是中國帶「蘇」的城市只有「蘇州」,所以可以推理出這首詩的背景位于蘇州。
根據(jù)初中歷史教材可知,「蘇州留園,蘇州拙政園、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并稱中國四大名園。也就是說,「留園」和「寒山寺」都在蘇州,所以C選項是正確的。
B「十二生肖獸首曾是頤和園的鎮(zhèn)園之寶」中「十二獸首」中的兔首,在2009年被拍賣,一名中國商人使用「拍下但不給錢」的方式表示抗議,在當年引發(fā)極為巨大的爭議。如果對媒體稍微關(guān)注的話,便會知道它是圓明園的寶物。
本題的問題在于,2009年的時候很多考生可能還在上中學,對很久之前大新聞的記憶不一定很清晰,可能只記得是流落的國寶,但不確定到底是圓明園還是頤和園。所以說,本題一是考察考生小時候?qū)r事的關(guān)注程度和記憶力,二也是考察考生的推理能力。
談到圓明園和頤和園,大家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被英法聯(lián)軍大規(guī)模洗劫后焚燒。
頤和園:甲午戰(zhàn)爭的時候慈禧挪用北洋水師的銀子修頤和園。
這是普通考生最突出的關(guān)于兩個園林的印象。思考到這一點后就能推理出,被大規(guī)模洗劫的圓明園更可能出現(xiàn)國寶流失的情況。所以說,即使記不清具體的園林,也能推斷出A很可能是錯誤的。
謹記,公務(wù)員考試不可能考特別生僻的點,例如頤和園是否遭到過洗劫。
C「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可以排除的原因在于「崇禎」二字??忌赡懿⒉磺宄械卤苁钌角f的具體修建時間(康熙時期),但都知道崇禎是明朝亡國之君。
關(guān)于崇禎,大家最有印象的可能是袁崇煥之死,李自成張獻忠農(nóng)民起義,崇禎吊死在煤山,滿清入關(guān),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等著名歷史事件,而通過這些事件可以推理出,國家即將滅亡的時刻是不太可能在最前線(承德位于河北省,距離遼東很近)修建一個大型的用來休假避暑的園林的。
如果歷史上有類似的事,那么它將成為中國人人皆知的昏君典故,比如談隋煬帝與京杭大運河的: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既然崇禎在印象中完全沒有大興土木、勞民傷財?shù)膭幼?,那么該選項必然是錯誤的。
D「蘇州拙政園整體呈現(xiàn)均衡對稱的格局」中考察了「拙政園」的特點,考生可能不是很熟悉,畢竟這是公務(wù)員考試而不是《中國古代園林史》考試。不過,通過兩點可以推理出該選項是錯誤的:
一是園林的名字。中國社會最講究「名正言順」,越是重要的、有名的事物,越要起一個恰當?shù)拿帧?/strong>
「拙政」二字,拙有笨拙、不靈巧、不擅長的意思,也是中國人最常用的謙辭,如把自己的意見稱為「拙見」。
「拙政」有謙辭自己「不擅長政治事物」的意思?!妇鈱ΨQ」看上去就有方方正正,充滿規(guī)整感的意思,試想一下,給自己園林起名為「不擅長政治事物」的意思,那怎么可能是「均衡對稱」的風格呢?
二是蘇州所在地「江南水鄉(xiāng)」的特點。
眾所周知,江南水鄉(xiāng),以舟當車,自然水路不像人工河那樣橫平豎直,而帶有很多曲折的支流。園林依水而建,江南的園林一般來說不會建出「均衡對稱」的風格。
因此,即使不了解「拙政園」的特點,通過上述兩點推理也能夠排除D。
本題的出題水平非常高,解析過程需要很多推理技巧。可以看出「常識判斷」考察的角度非常廣泛,備考時不要一味死記硬背。

三、常識判斷中的「定義判斷」題
【2017國考地市級卷11題/省級卷第7題】柏拉圖認為處于變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這種理念的人會認為以下哪項最真實:
(A)一棵樹
(B)勾股定理
(C)人的照片
(D)關(guān)于馬的概念

柏拉圖認為處于變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持這種理念的人會認為以下哪項最真實:
(A)一棵樹
(B)勾股定理
(C)人的照片
(D)關(guān)于馬的概念
正確率51%,易錯項D

本題考察的是「哲學」,其特點就是彎彎繞,尤其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黑格爾等大哲學家的思想更容易把考生繞暈。對此,大家要要化繁為簡,直擊要害,不過多糾纏細節(jié)。
從這道題的問法來看,這實際上是一道「定義判斷」題。
首先明確定義。柏拉圖認為「處于變化之中的事物不是真正的存在」,也就是說「真正的存在(真實)」等同于「不會變化的事物」。
A「一棵樹」在不斷的生長,而且隨著風吹和季節(jié)更替還會出現(xiàn)落葉等變化,直接排除。
B「勾股定理」是初中數(shù)學基本知識,可以簡化為「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它的概念不隨著古今、中外或者科學的發(fā)展有任何變動。無論是公元前的古希臘還是當代中國,任何直角三角形都符合勾股定理,正確。
C「人的照片」明顯錯誤,都知道照片哪怕鑲在相框里,過幾十年還是會老化(泛黃、模糊等),也就在不斷變化,排除。
D「關(guān)于馬的概念」會隨著不同的時間和地點會有所變化。例如,現(xiàn)代生物學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分類概念,甚至可以從基因上精確定位某生物的種型,而古代沒有這么發(fā)達的生物學概念,所以古代人對馬的定義和現(xiàn)代人也完全不同,馬的概念也隨之不同。
D選項還可以從其他角度排除。例如關(guān)于混淆是非有個著名成語「指鹿為馬」,在這個成語的語境中,趙高和附和趙高的人認為「馬」的概念就是鹿,和正常人的認知不同。
從這個成語可看出,「馬」的概念隨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變化,就像不同地區(qū)的人心目中「正宗豆腐腦」的甜咸味道不同一樣。因此,大家在做題時不需要去糾結(jié)柏拉圖的思想內(nèi)涵,單純根據(jù)題干定義去做即可。
本題的解題關(guān)鍵,就在于認識到該題實質(zhì)上是「定義判斷」題。

四、利用初中學過知識設(shè)計的陷阱
【2017國考地市級卷12題/省級卷第10題】與_____共同構(gòu)成中國詩歌傳統(tǒng)源頭的《楚辭》,主要作者是因讒去國、被流放到蠻荒之地的屈原,他用「________________」這一著名詩句,表現(xiàn)了歲月蹉跎、時不我待的恐懼。
文中畫橫線部分應依次填入:
(A)《莊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B)《莊子》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C)《詩經(jīng)》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D)《詩經(jīng)》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文中畫橫線部分應依次填入:
(A)《莊子》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B)《莊子》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C)《詩經(jīng)》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D)《詩經(jīng)》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正確率60%,易錯項D

本題難度并不高,但粉筆公考統(tǒng)計正確率僅有60%,說明很多考生跌入了出題者精心設(shè)置的陷阱。
說道屈原的《離騷》,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另一個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恰好,這兩句話分別在本題AD中出現(xiàn),還都不是正確答案。
文中首空毫無疑問應該填寫《詩經(jīng)》?!对娊?jīng)》與《楚辭》共同構(gòu)成中國詩歌傳統(tǒng)源頭,這既是初中語文、也是初中歷史的最基本考點,因此本題解題關(guān)鍵是第二空。
A的第一空是《莊子》,較易排除,但很多考生沒有察覺到D的錯誤點,這正是出題者利用考生對《離騷》最熟悉的詩句所出的陷阱。
本題4句詩都是《楚辭》中的,其中A「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文如其意,表達了掩面流涕嘆息民生艱苦的含義。B中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的「不淹」和「代序」有點難理解,但可以從「日月忽」中發(fā)現(xiàn)這句詩有「時光很快過去」的含義,也就是說B的第二空也是符合題意的。
C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是作者看到草和樹木凋零發(fā)出感嘆。如果不是在《離騷》特定環(huán)境下,這種感嘆可能指代多方面,如世態(tài)炎涼、自然無情等,但結(jié)合后半句「恐美人之遲暮」,可以理解出這句話表達的是「看到了草木凋零,感嘆的美女(文中指代屈原自己)也會變老吧」。因此,該句詩表達了對時光流逝,虛度光陰的感慨,正確。
D「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可簡單理解為「前方的道路很遠很長,我(仍然)會走下去,去追求、探索」。該句表達了堅持不懈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積極心態(tài),非常受當代科研工作者喜愛,但「探索」所花的漫長時間沒有「時不我待、歲月蹉跎」的感覺,而是「寧肯花費一生時間也要追求真理」的豪言壯志,和原文含義顯然不同,排除。
本題需要注意干擾項的設(shè)置,通過這道題可以看出,公考題取材可能是「名人名言」,但正確選項也可能是名人「中小學教材中沒有學到」的名言。
拓展知識儲備,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非常重要。

五、通過常識推理解天文學題目
【2017國考市級卷第14題/省級卷第11題】掩星是一種天文現(xiàn)象,指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chǎn)生的遮蔽現(xiàn)象??茖W家經(jīng)常借助觀察這一現(xiàn)象來判斷星體是否有大氣層。當行星掩過遙遠恒星,如果恒星變得模糊之后才消失,那么可以認為:
(A)該行星有稠密的大氣層
(B)該恒星有稠密的大氣層
(C)該行星無大氣層或大氣層稀薄
(D)該恒星無大氣層或大氣層稀薄

掩星是一種天文現(xiàn)象,指一個天體在另一個天體與觀測者之間通過而產(chǎn)生的遮蔽現(xiàn)象??茖W家經(jīng)常借助觀察這一現(xiàn)象來判斷星體是否有大氣層。當行星掩過遙遠恒星,如果恒星變得模糊之后才消失,那么可以認為:
(A)該行星有稠密的大氣層
(B)該恒星有稠密的大氣層
(C)該行星無大氣層或大氣層稀薄
(D)該恒星無大氣層或大氣層稀薄
正確率55%,易錯項B

本題考查的是「掩星」這個天文知識。如果考生不熟悉此類知識的話,可以站在常識的角度推理。
首先該題強調(diào)的是「恒星在掩星過程中先變模糊再消失」,也就是說恒星經(jīng)歷了正?!:齻€階段。而「模糊」是因為光經(jīng)過了行星大氣層而發(fā)生了折射、反射、散射等而變得模糊,因此A正確。
根據(jù)常識可知,恒星大部分都和太陽類似(除了演化末期的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行星則多種多樣,因為恒星本身就是極強的光源,因此它無論有沒有大氣層(實際都有)在人們眼里都不會變得模糊。
還有一個解題點,就是「掩星」最直觀的例子——日食,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見過講日食的紀錄片,以及《十萬個為什么》講述的關(guān)于日食的照片吧?
可以回想一下,太陽在日食過程中有沒有「變得模糊后再消失」的過程呢?并沒有,日食的邊緣很清晰,原因就是月球上沒有大氣層。所以可以推論出掩星變得模糊是因為行星有大氣層。
本題沒有單一完美的解題方法,專門去看天文學的書也不太現(xiàn)實,重要的是平時的積累,以及在考試中快速回想起記憶中的常識來靈活推理。
本題正確率較低,反映了部分考生的天文常識基礎(chǔ)較差。

六、「選非題」的核心是找出錯誤項
【2018國考地市級卷15題/省級卷第14題】下列礦物與其用途對應錯誤的是:
(A)燧石——取火
(B)石灰?guī)r——生產(chǎn)水泥
(C)石棉——促進燃燒
(D)石英——制作半導體

下列礦物與其用途對應錯誤的是:
(A)燧石——取火
(B)石灰?guī)r——生產(chǎn)水泥
(C)石棉——促進燃燒
(D)石英——制作半導體
正確率58%,易錯項B

本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選「錯誤項」的題目,不要糾結(jié)哪些選項是否正誤,而是要直接尋找必定錯誤的選項。
A對應的是「鉆燧(木)取火」的典故,燧石又俗稱「火石」,所以該選項是正確的。
B中的「石灰?guī)r」大家都很熟悉,主要成分是碳酸鈣等碳酸鹽。那么,它是不是制作水泥的原料呢?一般的考生并不清楚(這不是初中化學的考點),但是石灰?guī)r既非常堅硬,又能溶于酸,可能和水泥有關(guān),可以暫時放一放。
D選項的石英大家都很熟悉,幾乎人人都戴過石英表,而且大家都知道石英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它能不能做半導體呢?一般的考生還是不太了解,也可以暫時放一下。
事實上BD的表述都是正確的。
C選項的石棉促進燃燒是明顯的錯誤項。在小學的消防知識和初中化學中,都學過「石棉是阻燃物」這一常識,因此本題應選C。
本題的BD選項難度較高,一般考生是難以快速確定是否正確。但本題要求「找出錯誤選項」,所以無需考慮其他選項是否正確,只要找出肯定錯誤的選項C即可。
做「常識判斷」的「選非題」時,一定要將重點放在「找錯誤」上。

七、初中地理知識,還記得嗎?
【2017國考地市級卷16題/省級卷12題】關(guān)于圖中所標示的海峽,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石油運輸航道
(B)②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
(C)③的海峽中心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一部分
(D)④的附近地區(qū)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①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石油運輸航道
(B)②是世界上最寬的海峽
(C)③的海峽中心線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一部分
(D)④的附近地區(qū)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正確率38%,易錯項D

本題不到4成的正確率顯示了大多數(shù)考生對世界地圖缺乏基本的認識。對于此類題,如果不能一眼確定出正確答案,就要穩(wěn)住心態(tài),通過題目給的信息和自己掌握的知識逐步進行推理。
A「莫桑比克海峽」的右邊是「馬達加斯加」島,根據(jù)這一個信息就能得出結(jié)論:這個海峽在非洲南部大陸和馬達加斯加島之間。
根據(jù)常理可知,重要的石油運輸航道要么是從石油主要產(chǎn)地波斯灣運出來的必經(jīng)之路「霍爾木茲海峽」,要么是被稱為「海上生命線」的「馬六甲海峽」(即東南亞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所在的地方),這兩個地方都距離非洲南部很遠,所以即使不了解該海峽的特點,也可從所在位置推斷出該A的描述錯誤。
B「德雷克海峽」上下分別為「南美洲」的最南端和「南極洲」靠近南美大陸的最北端。那么,它是不是最寬的海峽呢?
如果考生沒有這個知識儲備,可以想一想自己經(jīng)常見到的世界地圖: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有一個很大的缺口,缺口非常寬,比大家平時熟知的海峽(如渤海海峽、馬六甲海峽、臺灣海峽)都要寬很多,因此B的描述很可能是正確的。
C「白令海峽」是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一部分,這是初中地理的一個基本考點:「國際日期變更線位于太平洋中的180°經(jīng)線上,但實際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折線。」
本選項就考察了這個重點知識,在白令海峽改為折線的原因是避免俄羅斯同一地區(qū)的人生活在兩天。從圖片中也可以看出,該海峽位于俄羅斯和美國之間,接近東西半球分界線。
D「直布羅陀」海峽位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圖中已標出),屬于「地中海氣候」的范疇,然而本題考查的不是海峽,而是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該選項是本題的易錯選項,原因是中國沒有地中海氣候,很多考生對D的描述比較陌生。
本題為4個選項都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對應描述,只要熟悉相關(guān)內(nèi)容,這道題是難度并不高。如果這是一道地理中考題,那么它的正確率可能就是83%而不是38%了,
各位小伙伴如果有時間的話,請務(wù)必好好回顧下初中所學的知識。

八、初中化學基本考點
【2017國考地市級卷18題/省級卷18題】氫氣是重要的工業(yè)燃料,下列關(guān)于氫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紅色火焰
(B)電解水生成氫氣的過程是一個吸熱過程
(C)人工降雨過程中通常使用氫氣做催化劑
(D)氫氣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故為稀有氣體

氫氣是重要的工業(yè)燃料,下列關(guān)于氫氣的說法正確的是:
(A)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發(fā)出明亮的紅色火焰
(B)電解水生成氫氣的過程是一個吸熱過程
(C)人工降雨過程中通常使用氫氣做催化劑
(D)氫氣在自然界中含量很少,故為稀有氣體
正確率52%,易錯項C

本題考點的為初中化學基礎(chǔ)知識,由于屬于「選是」題,所以對考生要求比「選非」題高一些,約一半的正確率說明一半考生對初中化學基礎(chǔ)掌握的并不好。
A「氫氣在氧氣中燃燒」會發(fā)出「淡藍色火焰」而不是「黃色火焰」,這是初中化學的基本考點,排除。
B「電解水」并未在初中化學教材中詳細講述,但「氫氣熱值很高,燃燒時放出大量熱量」是初中化學的基礎(chǔ)知識,由于「電解水生成氫氣(+氧氣)」是「氫氣燃燒生成水」的逆反應,也就是會「吸收大量熱量」,正確。
C中「人工降雨」一般使用「碘化銀」等物質(zhì)作為催化劑,也是初中基本考點。另外,即使考生忘記了具體物質(zhì),也可以通過「人工降雨的原理是促進云中水滴凝結(jié)」這個知識點,結(jié)合「氫氣除了很輕之外以及能和氧氣燃燒之外,沒聽說過有促凝結(jié)的作用」這個印象,因此排除。
D中「稀有氣體」和含量無關(guān),它就是指氦氖氬氪氙氡,同樣是是初中化學的基本的考點,排除。
本題的正確選項隱藏的較深,需要考生結(jié)合已有知識進行反向推論,但干擾項都是初中化學的基本考點,實際難度并不高。
這道題的考查點很基礎(chǔ),做錯的考生需要回顧一下初中化學基礎(chǔ)知識。

九、難度較高的綜合類地理題
【2017年國考省級卷19題】小王冬季從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乘坐航班去某個機場,到達后發(fā)現(xiàn)手表顯示的時間為18點30分,而機場所在地時間為22點30分。小王去的可能是以下哪個城市?
(A)華盛頓
(B)馬尼拉
(C)曼徹斯特
(D)惠靈頓

小王去的可能是以下哪個城市?
(A)華盛頓
(B)馬尼拉
(C)曼徹斯特
(D)惠靈頓
正確率30%,易錯項A

本題正確率極低,而且本題很可能是考生在「常識判斷」部分耗時最多的題。花費大量時間沒有做對題目,是不是很沮喪呢?正因為有了這個失落的過程,才要更加努力,不是嗎?
——做對這個題目,就能擊敗七成的考生了。
像這類涉及時區(qū)的題目,大家一定要記住一點:簡化,盡可能的簡化,這樣才不會把自己繞暈了。而最簡單的簡化方式,就是把格林尼治時間設(shè)為0點0分,那么東八區(qū)北京的時間即為8點0分,東X區(qū)的時間為X時,西X區(qū)的時間為(24-X)時,此時:
手表指示時間為18:30,實際時間為22:30→等同為手表指示時間為8時,實際時間為12時,此地位于東12區(qū),即此地應該在北京東邊4個時區(qū)的地方
根據(jù)常識可知,美國和中國在北半球相對,所以美國城市大約和中國差12個時區(qū);新疆和北京實際差大約3-4個小時,北京和首爾大約差1個時區(qū)。
所以,此地大約是北京向東移動一個北京到烏魯木齊的距離,或者4個北京到首爾的距離,或者三分之一個到美國的距離。
4個選項中,A華盛頓是美國首都,顯然不對。B馬尼拉是菲律賓首都,而通過對中國地圖的印象可知,菲律賓大約在臺灣地區(qū)正南方,和北京時區(qū)相差不大,所以B也不對。
C的曼徹斯特有兩個很著名的球隊——曼聯(lián)和曼城,也就是說這是英國的城市,和格林尼治一個時區(qū),所以也是錯的。
而惠靈頓是新西蘭的首都,在澳大利亞東邊,正好在北京東面不遠不近的距離,所以即使不知道具體位置,也可以確定本題只能選D。
世界地圖從小到大看了那么多次,但有沒有真正記住上面最重要的事物呢?本題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本題看似簡單,但對考生的記憶能力和推理能力要求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