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唐·韓愈《韓昌黎文集》
馬說 雜說四 唐·韓愈《韓昌黎文集》 【原文】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今譯】 世間有了善于識別馬的伯樂,然后才會發(fā)現(xiàn)有千里馬。(伯樂:姓孫名陽,字伯樂,春秋秦穆公時人,以善長相馬著稱) 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而善于識別千里馬的伯樂卻并不經(jīng)常有。(不是天下無才,而是缺乏發(fā)現(xiàn)人才、了解人才的“伯樂”) 所以即使有了出色的好馬,也只是在粗魯?shù)挠贡傻母静蛔R馬的馬夫手底下受屈辱和糟蹋,和普通馬一塊兒默默無聞地在槽斗里死去,老死于馬棚一類的場所,不能憑著日行千里的才能聞名于世上,而不能以千里馬稱呼它(指馬的千里之才埋沒了,為有才之士抱屈)。 (千里馬不遇伯樂,也將被埋沒、糟蹋,說明伯樂的可貴) 馬,能夠日行千里的,一頓飯有時要吃下一擔(dān)糧食。 喂馬的人不曉得它日行千里的特點,而給予相當(dāng)?shù)奈桂B(yǎng)。 這千里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干,可是由于不能吃飽,力氣不充足,才能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出眾的本領(lǐng)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就是想要它跟平凡普通的馬相等同尚且辦不到,就連達到普通馬的水平都不可能,又怎么可以要求它能夠日行千里呢? (千里馬離開應(yīng)有的飼養(yǎng),得不到相應(yīng)的飼喂,就不能施展它的才能)(比喻人才應(yīng)得到應(yīng)有的待遇,以至于要求得到平常的待遇也不可得)(應(yīng)該為特殊的人才創(chuàng)造一些特殊的條件)。 駕馭它,卻不順著它的本性,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方法; 喂養(yǎng)它,卻不能足以充分滿足它施展自己才能的需要,不能讓它吃飽,使它日行千里的才能充分發(fā)揮出來,以竭盡它的才能; 吆喝它,聽它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懂得它的心意。 而手持馬鞭面對身邊的千里馬,嘆息道:“天下沒有好馬(千里馬)!” 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好馬(千里馬)嗎?實在是不識好馬??! (指出那種喊叫“天下無馬”的人,正是不識馬的庸人) (埋沒了名馬的掌權(quán)者,居然還斥責(zé)“天下無馬”用冷冷的反問句作結(jié),用疑問的口吻來表達肯定的意思,諷刺更辛辣,幽默感更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可以想象的空間)。 【賞析】 本文《馬說》,選自韓愈《昌黎先生集》里的《雜說》。 《雜說》共四篇,這是第四篇。 這是一篇寓言性的雜文,屬議論體,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說明不遇伯樂,千里馬會被埋沒,表達了有才之士懷才不遇,和對在位掌權(quán)者不識人才、埋沒人才,并摧殘人才的抨擊。 托物寓意,說明事理,含蓄深刻,意在言外,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文章論述的是杰出的人才不被當(dāng)權(quán)者所了解和任用,即識別人才的問題,卻通篇沒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 作者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千里馬比喻為杰出的人才,把伯樂喻為慧眼識英才的人,從而展開論述,寓深刻的哲理于具體的形象之中。 文子生動活潑,說理深入淺出,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篇幅雖短,卻寫得波瀾曲折,饒有意趣,是歷來傳誦的佳作。 全文圍繞著“識馬”,即人才固然重要,人才的識別和任用更為重要,這個中心,反復(fù)進行論述,有千里馬還是無千里馬,關(guān)鍵在于是否能夠識馬,突出識馬的重要性。 韓愈(768 ~824),字退之,唐朝河陽(現(xiàn)在河南省孟縣)人,著名文學(xué)家。 寫作年代不詳,有人認為作于唐德宗貞元十一年(795)。當(dāng)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度上書給宰相以求得提拔,均未得用,而被置之不理,作者仕途偃蹇,對才士的遭遇有切膚之痛,發(fā)而為文,委婉地表達了作者對自己不得志的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