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茶茶】酷睿豈是池中物?INTEL 12代酷??破諔腥税?/h1>

2021-11-08 00:50 作者:茶茶12127  | 我要投稿

現(xiàn)在PC市場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反轉(zhuǎn),之前高歌猛進提升產(chǎn)品性能的顯卡,因為單位晶體管效率提升停滯和強身健體的影響,產(chǎn)品更新明顯趨緩,2019年發(fā)布的RTX 2060在明年還要翻新出新版。而CPU這邊競爭則趨于白熱化,產(chǎn)品更新周期也從過去一年半左右直接壓縮到了三個季度。這一次INTEL信心滿滿地推出了第12代酷睿CPU,相應的也放出了600系列主板。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Z690主板到底升級了那些東西。



Z690芯片組規(guī)格介紹:

如果以歷代INTEL主板芯片組的升級幅度來衡量,Z690應該是近10年來規(guī)格升級幅度最大的一次。比較值得注意的規(guī)格升級如下:

1、對應支持LGA 1700針腳的第12代酷睿CPU。

2、CPU散熱器扣具孔距改變,需搭配新版扣具。

3、內(nèi)存可支持DDR5-4800或DDR4-3200。

4、顯卡插槽支持PCI-E 5.0。

5、CPU與芯片組之間的總線設計為X8 DMI 4.0(相當于PCI-E 4.0 X8)

6、SATA接口數(shù)量可支持8個。

7、芯片組的PCI-E通道數(shù)達到28條。

8、芯片組的PCI-E通道中有12條可支持PCI-E 4.0,其他為PCI-E 3.0。

9、芯片組引出的PCI-E 插槽支持X4+X4模式以在一根插槽上支持2個M.2 SSD。


這次用來輔助講解的是ROG的 MAXIMUS Z690 HERO,這塊板子上基本可以看到Z690上所有的特性。


MAXIMUS Z690 HERO PCB焊的相當滿,可以講的內(nèi)容也不少。


主板的金屬裝甲主要覆蓋了CPU散熱、M.2 SSD、芯片組和音頻部分


先來看一眼這次的主角,INTEL Z690 芯片組。依然是INTEL一貫的風格芯片組做的較為低調(diào)。


相比于溫度高到需要被動散熱輔助的初代X570芯片組。Z690芯片組的發(fā)熱量明顯是比較低的,只需要一塊比較厚實的鋁制散熱片即可完成散熱。


同時,文中還會用到ROG STRIX Z690-A GAMING WIFI吹雪 D4作為補充。



CPU基本規(guī)格變化:

大家首先關注的肯定就是INTEL 第12代酷睿CPU的規(guī)格部分,INTEL官方PPT中提到了四點核心變化,翻譯過來如下:

1、采用INTEL 7芯片組制程(原10nm)。

2、首次引入大小核混合架構。

3、全新架構,單核性能提升19%。

4、新的內(nèi)部架構提升全核性能。


除了PPT中提到的內(nèi)容,從主板的角度來看最大的區(qū)別就是采用了LGA 1700 CPU底座。這是INTEL自2009年發(fā)布LGA 1156再次質(zhì)變更新CPU底座(LGA 1200實際變化很?。?,帶來了大量的規(guī)格變化。


LGA 1700的CPU底座大致架構還是沿用之前LGA 115X的安裝方式,不過從外形上就可以看到CPU從正方形變成了長方形。


主板與CPU的接觸方式不變,還是針腳在主板上,觸點在CPU上。這已經(jīng)是CPU的經(jīng)典設計,AMD在AM5上也會跟進。


這邊讓我們直接對比一下兩代CPU的整體外觀,可以看到CPU的寬度保持一致,但是長度增加。所以整體尺寸從37.5mm*37.5mm改變?yōu)?7.5mm*45mm。


從背面電容來看,第11代酷睿與第12代酷睿的核心大小也有明顯區(qū)別,第12代酷睿明顯CPU晶元尺寸更大。


我們放大之后看,可以看到第12代酷睿的觸點更為密集,PCB的布線看起來也更為復雜。


此圖中左邊為第12代酷睿,右邊為第11代酷睿,所以就有一個比較讓人費解的問題。第12代酷睿的PCB變得更薄了。這是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后面會進一步講解。


CPU的放在主板上的照片如下,可以看到防呆口從原來的2個變成4個。



CPU散熱器變化:

CPU散熱器扣具也有了巨大的變化,CPU安裝孔距從75mm*75mm變更為79mm*79mm。華碩為了避免大家在使用原有CPU扣具出現(xiàn)不能安裝的尷尬,所以在主板上同時提供了新版LGA 1700的安裝孔位和舊版LGA 115X的安裝孔位。


INTEL之所以修改散熱器孔距倒并非單純是科技以換殼為本,目前了解到的原因如下:

1、CPU安裝高度降低,從7.312-8.249mm,降低到6.529-7.532毫米。

2、CPU底座的安裝方式從三顆螺絲固定改為四顆螺絲固定,背面的背板也做了重新設計。

3、LGA 1700 CPU的整體長度變長,PCB變薄。所以散熱器廠商的壓力克數(shù)安規(guī)從75~80g降低為50g。


圖中是使用舊版115X背板安裝的示意圖,可以看到會利用主板靠內(nèi)的4個螺絲孔。


2張對比圖中還是可以感覺的到CPU整體高度是降低的。


由于華碩主板提供了更廣泛的散熱器扣具支持,這邊就找了8個相對比較典型的散熱器背板來對比一下新舊版本扣具使用在LGA 1700主板上會遇到哪些情況。由于散熱器扣具基本都是代工產(chǎn)品,所以找出這些背板已經(jīng)具有很大的覆蓋面,可以基本掃描一下現(xiàn)在市面上散熱器的支持情況。圖中第一排左起分別是喬思伯水冷1700新版背板、ROG RYUJIN II 360舊版背板、ROG RYUJIN II 360新版背板、公版方案1700新版背板。圖中第二排左起分別是澤洛P4舊版背板(常見方案)、貓頭鷹LGA 115X背板、喬思伯風冷舊版背板、公版方案舊版背板。


舊版扣具與主板接觸位置的特寫。


新版扣具與主板接觸位置的特寫。


先用貓頭鷹這家大廠的扣具產(chǎn)品來測試看看。我這里也找了一片LGA 115X主板來做測試,可以看到舊版背板安裝在115X主板上,背板的開孔剛好對應115X主板螺絲突出的部分。


從側(cè)面看過去也能看到背板與主板的貼合相當好。


將貓頭鷹的舊版背板放在Z690主板上,就可以看到背板開口與主板的背板就不能對應了。


從側(cè)面可以看到這次LGA 1700 CPU底座的螺絲在背面突出的很少,但是背板相對較厚。所以背板與PCB就不能完全貼合了。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其他背板的使用情況,首先是喬思伯的新版水冷背板。這塊背板是比較嚴格按照LGA1700的規(guī)來開的,貼合度也是最好的。


ROG RYUJIN II 360舊版背板,這是水冷中比較常見的一種背板,由于中間留出的開孔特別大,可以直接兼容使用。


ROG RYUJIN II 360新版背板,從背后看上去是擋到螺絲的。


但是從側(cè)面就可以看到,這種背板架高了很多,所以不會出現(xiàn)不良影響。


喬思伯風冷的舊版背板,也是會卡到,不能完全貼合。但這種結構一般會有一個很長的螺絲,類似貓頭鷹的背板,總體影響很小。


公版的舊版背板,可以看到中心部分架高比較多,所以貼合上也沒問題。


這個背板還有一個針對LGA 1700的新版本,我也買了一套。


新舊版本的主要區(qū)別是母頭的部分加長。這主要是因為Z690主板基本都是6層 PCB起步,8層板都非常普遍。適當加長可以保證母頭可以完全穿過PCB板。


最后是澤洛P4上的舊版背板。這個也是見過好多次的方案。由于這個方案他是按照115X主板CPU底座的背板開的挖槽,放在LGA 1700上就很不好用了。


從正面可以看到螺絲的母頭已經(jīng)夠不到主板PCB。


當我們用舊版的散熱器扣具(貓頭鷹)壓板去適配LGA 1700孔距的背板(喬思伯)時,可以看到不帶腰圓孔的壓板是無法正產(chǎn)安裝上去的,


所以結論也就有了,如果想要用舊版扣具來支持LGA 1700主板只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即可。

1、當主板不支持舊版扣具時,如果背板的安裝孔位可以在LGA 115X和LGA 20XX之間移動,則可以選擇卡在中間實現(xiàn)背板的支持。

2、當主板不支持舊版扣具時,散熱器本體的壓板則需要有腰圓孔才可以支持。(例如圖中鎳黑色部分)

3、當主板支持舊版扣具時,一般都可以使用。但是當背板上有螺絲母頭且不能正常穿板時可能會刮擦主板PCB造成一定風險。

4、由于壓力克數(shù)不同,LGA 115X有較大概率獲得更好的散熱性能。

5、最后還是要強調(diào),由于第12代酷睿CPU扣具安規(guī)上要求較低的壓力克數(shù),使用舊版扣具損壞CPU的概率會增加。



主板供電部分介紹:

接下來看一下第12代酷睿的供電部分變化。根據(jù)INTEL的資料,這一次第12代酷睿CPU的PL2為241W。而且從PPT上的表述來看,CPU會根據(jù)電腦配置在125W至241W之間選擇合適的全核功率。所以我們以I9 11900K non-AVX功耗160W~180W來衡量,I9 12900K的極限功耗打了60W~80W。且INTEL等于將CPU性能的決定權交給主板,這就迫使主板廠商必須堆足夠高的供電才能讓Z690可以正常跑滿I9 12900K的性能。所以我們目前看到Z690普遍將主板供電的起始線放在14~16相,并以16相為主流規(guī)格。


我們還是以MAXIMUS Z690 HERO為例,主板的CPU供電為20+1+2相。為了讓供電散熱更加通暢,電感之間保持較大的間距,使得CPU供電鋪滿了常規(guī)CPU供電的位置。而CPU VCCSA的2相只能踢到M.2 SSD插槽的位置。


CPU供電的PWM控制芯片來自瑞薩Renesas,型號是RAA229131。這顆芯片似乎是整個行業(yè)的通用方案,只要是用到19或20相供電的Z690基本都是用這顆芯片。應該是之前的主板都沒有這么高的供電需求,所以是為第12代酷睿專門設計的一款PWM控制芯片。


CPU供電的輸入電容為富士通FP10K固態(tài)電容(270微法 16V);供電MOS為每相1顆DrMOS,型號為ISL99390,額定電流90A;供電電感為每相1顆貼片式封閉式電感(R23);輸出電容為富士通FP10K固態(tài)電容(560微法 6.3V)。


CPU的VCC供電部分為2相,通過一顆M2940A芯片控制。輸入電容為鉭聚合物電容(56微法 16V);供電MOS為每相1顆DrMOS,型號為MP86992,額定電流70A;供電電感為每相1顆貼片式封閉式電感(R33);輸出電容為富士通FP10K固態(tài)電容(560微法 6.3V)。


雖然現(xiàn)在CPU供電的規(guī)格已經(jīng)盡可能堆高,但是發(fā)熱量依舊十分感人。所以對主板散熱的依賴也是與日俱增,可以看到MAXIMUS Z690 HERO使用了大型的熱管散熱片,并對主板供電MOS和電感都搭配了導熱墊。


從CPU供電的拆解來看,MAXIMUS Z690 HERO的CPU供電設計是力度相當大的。過去不怎么受重視的VCC供電都直接上70A的MOS。也可見目前主板行業(yè)內(nèi)卷嚴重,每家都會盡可能把供電部分做好做足,自然也就很難拉開差異。



DDR5內(nèi)存介紹:

DDR5內(nèi)存是在INTEL 第12代酷睿中首次引入到桌面級平臺。我們又再一次迎來了內(nèi)存的更新?lián)Q代。DDR5目前看到主要的新特性如下:

1、默認頻率從DDR4時代的2133~3200MHZ提升到DDR5 4800。

2、內(nèi)存的電壓控制放在內(nèi)存條的PMIC芯片上,主板只提供固定的供電電壓。

3、引入了XMP 3.0,豐富了XMP超頻的相關功能。

4、DDR4 4800的產(chǎn)品預設延遲可以達到CL19,DDR5 4800默認則為CL40。同頻下DDR4內(nèi)存性能會高于DDR5。

5、DDR4內(nèi)存依然可以通過使用Gear 1模式獲取更好的內(nèi)存性能,第12代酷睿官方標準的切換點是DDR4-3200,高于這個頻率就會自動切Gear 2。


Z690主板上依然提供的是雙通道內(nèi)存,所以內(nèi)存插槽一般為2個或者4個。


通過對比可以看到DDR5和DDR4在外形上很明顯的區(qū)別就是內(nèi)存防呆口的位置不同。


另外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內(nèi)存供電方式的大改,現(xiàn)在內(nèi)存是直接從主板獲取5V的供電,由內(nèi)存上的PMIC模塊來實現(xiàn)變壓。所以主板上的內(nèi)存供電部分也就退化為為內(nèi)存提供穩(wěn)定干凈的電流即可。MAXIMUS Z690 HERO的內(nèi)存供電設計就變?yōu)橄喈敽唵?,輸入電容為富士通FP10K固態(tài)電容(560微法 6.3V);供電MOS為每相2顆一上一下MOS,型號為安森美4C10C;供電電感為每相1顆貼片式封閉式電感;輸出電容為富士通FP10K固態(tài)電容(560微法 6.3V)。


DDR5內(nèi)存的真身就是這個樣子,可以看到內(nèi)存中間多出了一個變壓模塊。這個PMIC模塊就負責將主板的5V供電變成適合DDR5內(nèi)存使用的電壓。默認為1.1V,一般XMP下會在1.2V~1.35V之間。


從目前看到的資料來看,DDR5內(nèi)存要實現(xiàn)高頻運行限制條件相當多。不給CPU內(nèi)部的VCCSA加壓是有困難的,這點與ZEN1時代有些類似。另外如果是插滿4根內(nèi)存尤其是4根雙面內(nèi)存的時候,DDR5在此時基礎的安規(guī)標準是運行DDR5-3600。4根DDR5內(nèi)存要超頻會非常困難,只能認為DDR5內(nèi)存尚未完全成熟。


從目前看到的行業(yè)趨勢來看,在整個2020年,DDR5內(nèi)存的出貨量也不會超過30%。而且由于目前芯片行業(yè)生產(chǎn)能力緊縮,這個數(shù)字很可能更低。所以DDR5正式普及的元年大概率還是會在2023年。供貨緊張自然就導致價格高企,所以價格昂貴,性能表現(xiàn)并沒有優(yōu)勢的情況下,第12代酷睿使用DDR4其實并沒有明顯缺點。



PCI-E和M.2規(guī)格介紹:

接下來就到了主板的PCI-E和M.2插槽。由于在Z690主板上,CPU支持PCI-E 5.0,芯片組支持PCI-E 4.0和PCI-E 3.0。所以這是首次會在一張主板上出現(xiàn)三種PCI-E規(guī)格共存共用。從性能上來看,PCI-E這些年基本以沒帶性能翻一倍的節(jié)奏進行升級。所以PCI-E 5.0的帶寬為PCI-E 4.0的2倍,一條X16全速的顯卡插槽帶寬達到了128GBS,也就是一秒可以寫完一個128G SSD。

不過Z690在這一代將過去PCI-E X16拆分方式減為只能做8+8,而不能做8+4+4,限制相對更多了一些。


MAXIMUS Z690 HERO大致可以代表高端Z690普遍的規(guī)格選擇,主板上提供三條PCI-E,分別為PCI-E 5.0 X16、PCI-E 5.0 X8、PCI-E 4.0 X4+X4。


MAXIMUS Z690 HERO是支持顯卡插槽的X16通道拆分為X8+X8,所以在PCI-E 5.0 X16插槽兩邊可以看到4顆PCI-E信號拆分芯片和2顆PCI-E信號中繼芯片。說明PCI-E 5.0原生的信號只夠走到PCI-E 5.0 X16插槽的位置,再遠就要有中繼強化信號。


PCI-E信號拆分芯片型號為TI的DS160PR410,PCI-E信號中繼芯片DS160PR412。從芯片DATASHEET中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這兩顆芯片的規(guī)格書都是寫針對PCI-E 4.0使用,但華碩可以直接用在5.0上。所以似乎這次PCI-E 5.0與前代PCI-E 4.0的區(qū)別并不算很大?


另一個旁證是主板最后一條PCI-E 4.0 X4+X4插槽的信號中繼芯片也是DS160PR412,看來是完全通用的。


那么之前開篇就提到Z690芯片組支持將PCI-E插槽拆分為X4+X4來使用,這就需要搭配MAXIMUS Z690 HERO附贈的ROG Hyper M.2擴展卡來實現(xiàn)。


打開ROG Hyper M.2擴展卡就可以看到上面有2個M.2 SSD的插槽,所以在使用最后1根PCI-E插槽時就可以同時使用2個PCI-E 4.0 M.2 SSD。同時當他插在PCI-E 5.0 X8插槽時又可以實現(xiàn)支持1個PCI-E 5.0 M.2 SSD的功能。一張卡可以實現(xiàn)2種用途。從圖中可以看到擴展上的M.2 SSD可以通過正面的散熱片和背面的PCB實現(xiàn)散熱。


對于功耗日漸膨脹的M.2 SSD,華碩在ROG Hyper M.2擴展卡上也做了相對細致的供電方案,把PCI-E 供電的12V變壓為3.3V。供電控制芯片為ICS L0452BIL。


供電部分為1相,供電MOS為2上2下的安森美4C06B,電感為一顆貼片電感,輸入輸出電容均為聚合物電容。


而Z690 吹雪則有明顯的區(qū)別,PCI-E插槽分別為PCI-E 5.0 X16、PCI-E 3.0 X1、PCI-E 3.0 X4+X4??梢钥吹讲⒉恢С諴CI-E 5.0顯卡插槽通道拆分,同時芯片組比較有限的12條PCI-E 4.0也做了重新的規(guī)劃,這是目前中端Z690比較常用的配置方法。不過ROG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最后一條PCI-E雖然是3.0但也做了X4+X4的規(guī)格,這樣整個主板可以直接安裝的M.2 SSD數(shù)量會達到6個。


接下來看一下主板上的M.2 SSD是如何配置的,規(guī)格上合計是1*PCI-E 4.0(CPU)+3*PCI-E 4.0(PCH)+1*PCI-E 3.0(PCH)。如前文的介紹,MAXIMUS Z690 HERO主板上帶的M.2 SSD插槽相對數(shù)量較少,為3條,配合ROG Hyper M.2擴展卡來湊滿5個插槽。主板上的插槽上面靠近CPU的位置為CPU直聯(lián)通道的PCI-E 4.0 M.2插槽。圖中靠下的2條,帶背面散熱是PCI-E 4.0,不帶的是PCI-E 3.0。


Z690 吹雪上整體上是1*PCI-E 4.0(CPU)+3*PCI-E 4.0(PCH)。吹雪的思路更普遍一些,即將主板上把所有的PCI-E 4.0轉(zhuǎn)化為4個M.2 SSD插槽。


華碩在MAXIMUS Z690 HERO上為每一個PCI-E 4.0 M.2插槽都配備了雙面的散熱片,盡可能保證散熱效果。


主板上的M.2 SSD插槽一般會看到2個比較有意思的特別設計。第一是在M.2 SSD背面增加一塊散熱片和導熱墊來強化散熱,這個前幾代也有看到。第二是支持新版的免工具安裝M.2 SSD,只需要旋轉(zhuǎn)卡扣即可實現(xiàn)安裝。


上圖中可以看到只要通過調(diào)整塑料卡扣的位置即可實現(xiàn)支持不同長度的M.2 SSD。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下面旋轉(zhuǎn)的塑料柱不是圓形的,我們需要讓頂部的直線凹槽與M.2 SSD插槽平行才能取出卡扣。


安裝后大致是這個樣子。


由于M.2 SSD根據(jù)PCB背面是否存在料件,有單面與雙面兩種規(guī)格。華碩的背面散熱器主要是為雙面SSD提供散熱,單面SSD與導熱墊不會直接接觸。不過單面M.2 SSD也只有正面有發(fā)熱元件,所以對兼容性有所取舍也算是合理。


對于背面沒有散熱片的插槽,主板廠商一般會提供一個橡膠墊,他的主要作用主要是避免PCB較軟的M.2 SSD被正面的散熱片過度擠壓導致PCB壓彎變形。這里主板一般都是默認安裝適合雙面M.2 SSD使用的橡膠墊,如果使用單面M.2 SSD可將附件中墊高用的橡膠墊貼上,保證固定效果。


在裝機后的電腦中要拆卸顯卡,最大的麻煩就是顯卡插槽的卡扣很難按到。所以華碩從前幾代就開始提供一個小附件。他平時可以作為顯卡支撐架,在需要拆卸顯卡時也可以用來幫助按到顯卡插槽的卡扣。


現(xiàn)在顯卡背板幾乎成為中高端標配,當顯卡背面做的越夸張越復雜,顯卡對顯卡插槽卡扣的遮擋就約嚴實。所以華碩又推出了ROG 顯卡易拆鍵(Q-Release)。拆解后可以看到這個結構就是用一根鋼絲繩連接到顯卡插槽卡扣,按下按鍵就可以帶動卡扣被解除。



Z690后窗IO介紹:

接下來來看一下主板后窗的IO接口規(guī)格又有何變化。從圖中左起分別為清理BIOS+BIOS FlashBack按鈕、HDMI 2.0、USB 2.0+雷電4、2.5G網(wǎng)線+USB 2.0+雷電4、USB 3.2 Gen2(10G)*2+USB 3.2 Gen2 TYPE-C(10G)、USB 3.2 Gen2(10G)*4、WIFI6E天線、3.5音頻*5+音頻光纖。比較特別的是提供了2個雷電4接口。


主板對應的芯片也是用一樣的順序來介紹,首先看到的就是BIOS FlashBack相關的料件。上方有BIOS字樣的芯片就是用于實現(xiàn)BIOS FlashBack功能的控制芯片,型號為AI1315-A1。


HDMI通過PS8209A芯片來控制,從而可以運行在HDMI 2.0下。


MAXIMUS Z690 HERO主板還支持雷電4接口,對應的芯片就是圖中的X120H529。


同時為了實現(xiàn)PD供電功能,還用到了一顆CYPD6227-9芯片。


雷電4上面的2個USB 2.0接口是通過AU6260這顆芯片橋接出來的。


主板第三個USB TYPE-C則是通過ASM1543來控制,提供USB 3.1(10Gbps)速度。


INTEL在Z690上把有線網(wǎng)卡的建議規(guī)范提升到2.5G,對應華碩MAXIMUS Z690 HERO主板上的型號為S1183L29。


無線網(wǎng)卡則使用了可以支持WIFI 6E的INTEL AX210NGW,算是目前旗艦的配置。


簡單看一下主板的音頻部分,可以看到華碩采用的是目前高端主板常見的配置方式,音頻系統(tǒng)的主芯片是ALC4082,是目前螃蟹聲卡中最好的方案。


音頻的解碼部分也是由ESS的9018芯片來獨立完成。


主板背面可以看到一顆OPA2836用來保證耳機的推力。



板載插座介紹:

最后來看一下Z690會出現(xiàn)哪些板載的插座。CPU的外接供電為2*8PIN,由于第12代酷睿的功耗依然很高,所以供電需求很大。


在靠內(nèi)存插槽的位置則有1*CPU FAN插座+3*CHA FAN插座和主板DEBUG 80燈。


華碩主板上配有ASUS HYDRANODE芯片,可以使風扇插座在一拖三時還可以獨立控制各個風扇,等于讓主板可控制的風扇數(shù)量直接多1~2倍。


在內(nèi)存插槽這一側(cè),圖中左起為前置USB TYPE-C Gen 2X2、外接PCI-E 6PIN、主板24PIN、主板重啟按鍵(FLEX Key,可在BIOS中調(diào)整功能)、電源開關、RETRY BUTTON(主板完全斷電)、RGB 5V插座。


GL9905芯片用于實現(xiàn)主板前置接口可以支持USB TYPE-C Gen 2X2,是目前USB規(guī)格的天花板。


靠芯片組的位置則有臥式前置USB 3.0*2和SATA 3.0*6。這個區(qū)域的接口對速度要求相對較低,所以華碩就盡可能在這里節(jié)約PCI-E通道的消耗。


為了節(jié)省主板通道只需要一個PCI-E通道就可以轉(zhuǎn)接4個USB 3.0接口。


ASM1061芯片則用于實現(xiàn)一拖二轉(zhuǎn)接SATA 3.0。


來到與PCI-E插槽平行的一邊,靠芯片組這一側(cè)圖中左起為前置USB 2.0*2、CHA FAN*1、水冷控制區(qū)、機箱前置面板插座。


靠近音頻模塊一側(cè),圖中左起為前置音頻、12V RGB*1、5V RGB*2、CHA FAN*3。


MAXIMUS Z690 HERO同樣支持神光同步,通過一顆AURA芯片控制。


主板的監(jiān)控I/O芯片為NCT6798D是華碩的常駐料件。


MAXIMUS Z690 HERO也支持TPU芯片,來實現(xiàn)更多的超頻功能。



簡單總結:

總體來說INTEL在第12代酷睿平臺上下了大量的功夫,甚至給人一種畢其功于一役的感覺。從CPU、PCI-E、M.2、甚至是網(wǎng)卡都做了新的規(guī)范來提升整體規(guī)格??梢哉f為了做到一擊必殺AMD的X570芯片組也是煞費苦心。不過主板平臺的內(nèi)卷也是愈演愈烈,這在主板CPU供電上就顯得十分明顯,CPU高達240W的功耗需求使得瑞薩的供電方案幾乎一統(tǒng)各個品牌的主板。

而從主板的角度去看,MAXIMUS Z690 HERO和ROG STRIX Z690-A GAMING WIFI吹雪 D4都做了很多打磨。不僅將INTEL規(guī)范中提供的可挖掘部分盡可能體現(xiàn)在主板上。還增加了諸如ROG 顯卡易拆鍵(Q-Release)之類的板載功能和重新打磨設計的ROG Hyper M.2擴展卡,在這個已經(jīng)相當內(nèi)卷主板市場中需求突圍,找到一定的差異化。雖然現(xiàn)在仍然會自己動手裝機體驗其中樂趣的人已經(jīng)越來越少,但是像華碩這樣的廠商依然在做出諸多改進依然值得肯定。

感謝閱讀

【茶茶】酷睿豈是池中物?INTEL 12代酷睿科普懶人包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曲水县| 汶上县| 同德县| 上蔡县| 唐山市| 虎林市| 宜宾市| 翁牛特旗| 江都市| 读书| 红原县| 刚察县| 吉木萨尔县| 波密县| 新泰市| 乐清市| 武安市| 都安| 马公市| 望都县| 磐安县| 宜都市| 灵寿县| 贵州省| 珠海市| 西盟| 金山区| 收藏| 娄底市| 内江市| 赤水市| 上虞市| 金堂县| 无锡市| 穆棱市| 永康市| 阜康市| 乳山市| 奇台县| 寻甸| 吉木萨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