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中國武術諺語解大全
徐紀注解?
轉(zhuǎn)自? 國術館??
「武人不文」,中國傳統(tǒng)武術自古缺乏紀事、論理、訓練法、實戰(zhàn)技之文字數(shù)據(jù)。
然而,千百年來,武術不但傳承不替,而且不斷地精研、提升... 其所依憑的,一直是口耳相傳,而不立文字的 ─ 武諺。?
因之,中國武林有相當豐富的諺語,指導著習武的基本態(tài)度,相關理論,技術要點,鍛煉密訣;乃至于實戰(zhàn)真相,以及武者修為等等... 不一而足。
這些諺語,不但流傳在武術界,有些,更散播在社會人生之中,熟悉、親切,已成武術文化中,相當值得重視的一個部份。
只是,這份文化遺產(chǎn)的存在狀況,有欠良好。有些,不免散佚、失傳。有些,多有誤讀錯用,解釋分歧。而也有一些,則是采自少數(shù)幾本武術著述中的章句,活潑運用,逐漸風行;化文字為口語,一變而為新武諺。充分說明了這種諺語文化的生命力,至今不衰。
此處,僅將個人熟悉的一小部份武諺,著錄下來,試釋意涵。不但掛一漏萬之譏,必不可免。而且,一己的私解,恐多不當。務必祈請道中高人,以及社會賢俊公開指謬。那就得益非淺,深銘五內(nèi)于無既矣!
基 因 庫
“手眼身腰步 精神氣力功”。
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鍛煉,有內(nèi)有外,而全面要求。 在外的,是“手眼身腰步”人體全部之正確活動。 在內(nèi)的,則是“精神氣力功”,深刻之精準要求。
“依法不依人”。
本是佛家用語,武家亦多引述,以匡不逮。 “法”是原理,“人”是師門。 指明“師者”,作用在“傳道、授業(yè)、解惑”。 失其功能,或是所述違里之時,不可盲目從“人”而失理“法”。 武道高深,傳承不免于誤差。 一如佛教,習者當知其取舍。
“肩為根,肘為枝,手為葉”。“頭為葉,身為枝,足為根”。
此二諺語,以樹喻人。生動地描繪了全身一體之關系。練武之時,一枝動,百枝搖。而不是局部的活動,肢解掉整體。
?
“求動中不動,在不動中動”。
中國傳統(tǒng)武術,講究動靜參合之修為。要“求”在“動”的時候,有“不動” ─ 靜 ─ 的成份。而在“不動” ─ 靜 ─ 的時候,含有“動”的契機?!皠印狈侨皠印?,靜勿全靜之境,是武術鍛練時,要求期及的原則。
?
“一橫一豎打天下”。
說明基本拳理的操作,在于水平,與垂直兩大方向而已矣。然而,必須明辨的是,“橫”易而“豎”難?!柏Q”才是主操,而“橫”為附從。萬不可以聽順吾人身體之愿望,弄成了“橫”“豎”倒置之關系,終致誤謬,而無所成就。
?
“天下武林是一家”。
強調(diào)凡是“武林”同道,均屬“一家”。要著重同為“武林”這一技術上之事實,而非強調(diào)門派/ 師承之差異。
“全身是(一)拳”。
說明打“拳”不是“拳”頭,手臂、肩背、腰胯、腿腳各局部操作而已。正確的打拳法必須要將這些部位貫串起來,使成一體來打,才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特色。
?
“動中有靜風吹柳,靜中寓動月照云”。
旨在說明“動中有靜”,“靜中寓動”,而動靜合一,不可或分之質(zhì)性。又用“風吹柳”,“月照云”之實物描繪,已狀出之。
“智動人靜”。
強調(diào)意念之活躍與必須。相形之下,似是“智動”,而“人”屬于“靜”。其實乃是點明先后,必然意念在前引導,而后“靜”態(tài)之肉身,依意而行。
“神動肉飛”。
述說意念在先啟始,而“肉”身隨之以大動。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特質(zhì)是形意合一,不可斯須離的。
入 門 法
“力由脊發(fā)”。
強調(diào)“脊”椎作用之重要性,及不是肩背 / 手臂發(fā)“力”之大原則。 然而,言甚究竟,則“力”必“由”下盤腿腳“發(fā)”始,再行上及“脊”椎,斯為得法也。
?
“拳打千遍,身法自(必) 現(xiàn)”。
鼓勵多練。 “千遍”是大數(shù)字,“身法”可以因之而熟練,是必不可少之努力。 而正確之“身法”運作,仍欲明師指導,殊不可期其“自現(xiàn)”也。
“入了師傅門,處處要留神”。
是提醒學習者,勿以為入了“師傅門”就完全把自己交付給“師傅”,不再思想評估了?!傲羯瘛本褪且逍?,勿沉迷;凡事要作批判性地接受。
?
“拳拳到肉,步步生根”。
打“拳”必打到目標處,移“步”之所到處,必用沉勁;也就是落地“生根”的要求。
?
“五肢歸一”。
“五肢”者,兩條腿腳,加上兩支手臂之外,更必須加上身軀或說是體內(nèi)之脊椎,二加二加一,為“五肢”。而,“五肢”之運作,又必須“歸一”,不是散亂飛舞的妄作。
?
“打拳不溜腿,到老(終歸)冒失鬼”。
告誡“打拳”必先“溜腿”,也就是暖身拉筋,為訓練預做準備。倘非如此,則那怕練拳“到老”,也不過是事無先后,行無次第,“冒失”而不踏實之輩。武術,是不可能練得好的。
“玉樹掛錦衣”。
“玉樹”指人骨節(jié),“錦衣”說的是筋肉。此諺指出練武的基本操作之處,是骨不是肉。骨節(jié)動了,筋肉隨之。而、人的意念,要放在骨節(jié)上,不在筋肉。唯有這樣,才是正確的中國傳統(tǒng)武術鍛煉法門。
?
“骨擰筋轉(zhuǎn)”。
“骨”是“骨”節(jié),而“筋”指“筋”肉。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運練,“骨”節(jié)為主,而“筋”肉隨之。此句“骨擰”在前,“筋轉(zhuǎn)”在后,便不只是“骨”之與“筋”,俱要“擰”“轉(zhuǎn)”而已?!爸群螅瑒t近道矣”。
“胸開背合,背開胸合,襠開足合,足開襠合”。
說明“胸”、“背”、“襠”、“足”的“開”、“合”運作,是作擰轉(zhuǎn),作反向的。于焉以知周身纏絲之功勁,絕不可作一順邊式的舒發(fā),或是鎖閉,違反基本之拳理。
“意氣合一”。
淺言之,是說“意”念與呼吸之所謂“氣”,必須“合一”,不可散歧。質(zhì)言之,凡謂練“氣”,均先命“意”?!皻狻敝怀鋈敕胃?,“意”可游走周身。
套 路 藏
“螳螂一去不回家”。
指“螳螂”套路的傳統(tǒng)編練,有左端起式,來回練習,而右端收式的。 因與大多拳術套路,定點起式,必至同一定點收式之編排不同。 遂以“不回家”之語狀之。 然而“螳螂”之套路亦非全然如此,仍多同一定點作起式與收式的。
?
“八極招招不離胯”。
“八極”拳門用語,強調(diào)全身切入,用肩用“胯”的實戰(zhàn)之法。 而亦可以解釋之為:“招招”式式,非只手足,必以腰“胯”成其全功的意思。
“天下太極是一家”。
這是太極拳的近代言說,旨在求同存異。不論那一家的“太極”,其實都是“太極”?!笆且患摇比?,勿過分的強調(diào)差異。
?
“頭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楊柳,腳似醉漢”。
“頭如波浪”起伏回環(huán),是顏面眼光隨式引領之意。“手似流星”狀其出手之快速與難以預料之攻防。“身如楊柳”強調(diào)了最難練習的“身”法,柔順搖擺?!澳_似醉漢”不是酩酊碎亂,而是靈活難料,著現(xiàn)突變之功力。
?
“象形取義”。
人的強壯,不如野獸。練武之時,常以猛禽惡獸為喻,要求相符相應之操作。然而,必須知道“象形”之動作,不是扮演禽獸,而是“取”其“義”象,以為我用的作用。
?
“百練(以)走為先”。
可能是健身功法的強調(diào),也可能是八卦掌的提撕?!熬殹薄白摺碑斎恢匾瑸榘素匀腴T之所必修,在武術的筑基之外,也是強身的重要法門。
??
“長拳短拳,能打人的是好拳”。
意謂武術是實用之技,乃以“能打人”與否,定其人其技之上下。而、不在門派之差異。
“百練不如一走”。
說明“走”步一事的健身功效,亦有以為是專指八卦掌“走”圈練習法之內(nèi)功績效者?!鞍倬殹狈褐父鞣N功法,而均似“不如一走”者,當然是夸張強調(diào)的用語。
“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當年打死人”。
應非“形意”本門之言語,而是不懂武術之輩的錯誤認知。
?
“圓走柔,方打剛。圓化勁,方發(fā)人”。
陳式太極拳忽雷架的指引說明。練功,要有“圓”有“方”,“剛”與“柔”濟,指的是意念與“勁”路。而在應敵之時,則以“圓”“柔”引“化”為“勁”,以接敵招。而以“方”“剛”之力,“發(fā)”“打”其“人”。
實 戰(zhàn) 訣
“拳到腳不到,自去尋苦惱。拳到腳也到,金剛(好漢)都打倒”。
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實戰(zhàn),一招之出,三盤俱到,不是打“拳”踢腿而已的。 此處先說“拳到”,再說“腳也到”,指上下兩盤。 而,手“腳”俱到,人必移位,中盤軀干必到,勝人必矣。
?
“三年拳不如當年跤”。
是說習“拳”三年,尚在基本動作,招式套路之磨練中,未習實戰(zhàn)。 不如學習摔“跤”,立即進行實摔,接敵求勝,追求實效。
“太極十年不出門,形意當年打死人”。
頗為流行,而含意偏頗的拳諺。意謂“太極”拳之成功,緩慢;而“形意”拳則見功快速。皮相之論,不足為據(jù)。
?
“拳怕少壯,棍怕老狼”。
“拳”指徒手相搏,年長的武家,難抵“少壯”的武師?!肮鳌薄⒎褐副?。指出兵器相搏,雖在“少壯”,也要懼“怕老”經(jīng)驗,而又出手兇狠的師傅?!袄恰笔呛莸囊馑肌D先缁浾Z:“打得好狼”。北如京戲:“你好狼毒也”!也有以為“老狼”是有獵殺經(jīng)驗的年“老”之“狼”。
?
“拳打不知”。
此諺并非鼓勵偷襲。而是指出搏擊之時的變化,或是在人察“知”之前,漏擊空隙。或是手臂互搭之際,誤導對方“知”覺之黏擊。
?
“不招不架,就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是十下”。
如能使人“不”及“招”“架”,則即此“一下”,已可制勝。而如果是有攻有防,你來我往,就需要凡若干“下”,或可勝敵?!笆辈皇侵钙浯螖?shù)為“十”,乃是多的意思。
“寧可一思近,莫在一思?!?。
實戰(zhàn)之時的心理狀態(tài)。只顧前“進”,與不間斷。切勿后卻,或稍“停”頓。
?
“拳不如掌,掌不如指”。
面積越大,力點越分,而不集中。“拳”之面積大于“掌”,“掌”之面積大于“指”。在力量之投遞傳送上,有此合乎物理力學之科學武諺。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傅”。
中國武術的不良傳統(tǒng),守秘不傳。對于“步”法的運用,極少傳授。此諺指出,只“教拳”腳攻防,“不教步”法秘技,是唯恐“教步”法后,徒弟日益強健,“師傅”逐漸衰老,一定“打”不過徒弟了。
“千招會,不如一招熟”。
“千”是極大的數(shù)字,而“一”為極小之基數(shù)。如此比喻,“招”數(shù)“會”得雖多無用,不如“一招熟”練,動而愈出更能制勝也。
兵 器 架
“年拳月棍,日日(一輩子) 槍”。
是在強調(diào)“槍”法之難,必須“日日”操練,而花上“一輩子”的長遠功夫。 以視“拳”腳,論年見效。 而“棍”之所以只論“月”數(shù),是因為古人習用農(nóng)具,持“棍”自衛(wèi),手非陌生之故。 然而,以言高明之“棍”法,亦非容易,絕非論“月”可以計功的。
?
“槍桿就是護身符”。
強調(diào)“槍”頭的利刃攻殺敵人,而“槍桿”用以防衛(wèi),賴之有如“護身符”。 此諺無誤,而尚未指出“槍桿”更具攻敵開門之作用。 攻之與防,均唯“槍桿”是賴也。
槍扎一點,棍打一片”。
“槍”尖“扎”人,是為“一點”。“棍”以桿“打”,便是“一片”。此諺粗疎,不可盡據(jù)。“槍”能“扎”人“一點”之前,必先破人門戶,繞圈劃弧,非“一點”矣。而“棍”之“打”人,亦有“扎”法,中人亦是“一點”也。
?
“打人千下,不如一扎”。
槍棍交鋒之時,劈“打”之功,不如“扎”刺?!扒隆笨淦浯罅?,“一扎”又刻意以小量對比。著意強調(diào)的是:“打”不如“扎”。
?
“槍是百兵之王”。
“槍”之形制最簡單,就是一根光桿而已。金屬“槍”頭,以事殺傷。而此“槍”上的“槍”法,動而愈出,豐富無窮?!鞍俦敝兄钿J厲者,莫過于“槍”,為吾中華之所獨有。東西洋各國之武術,莫不有“槍”,而徒具“槍”形而已。唯有中國傳統(tǒng)武術,獨有“槍”法。。
?
“千金難買一聲響”。
兵器搏擊,累數(shù)千年之進步,到了明朝,已漸成熟。知道相互踫打敲擊之拙稚,而技高者繞圈畫弧,以制敵械。以故,方我攻敵之時,敵以磕打防御我械,發(fā)出踫撞之“一聲響”!我立即知其技術低下,勝之必矣,真乃是“千金”難買之喜訊。
“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頂手”。
“看手”是不握刀的空手,能否隨式運使?!翱醋摺笔悄_步的進退回轉(zhuǎn),使“雙刀”得勢以應敵?!绊斒帧笔怯谩按蟮丁睍r的前手,要靠近刀盤,使劈殺得力的意思。
“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巧”。
兵器當然以“長”勝“短”,那怕只長“一寸”,亦占優(yōu)勢。然而,“短”兵以“巧”取,技法在人,亦非只憑兵器定高下也。
“楊家槍、趙家棍,關公大刀不用問”。
民俗流傳的說法,并無史實確實根據(jù);以資談助而已。
“寧練刀劍,不練鉤鞭”。
四大主兵不過是“刀劍”槍棍,其它一概是雜兵?;蛴幸磺?,而效用非宏。此諺戒人務實,不可因為小說戲曲之中,偏離歷史之不實夸飾,浪費心力于凡非主兵之外的兵器。
內(nèi) 外 功
“理法、功法、技法”。
辨明次序,習武必先明白“理法”,進行“功法”之訓練,使人具備了練武的條件之后,斯習“技法”之攻防。
?
“內(nèi)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練”法,是“內(nèi)”運而“外”動,不可偏廢的。 “內(nèi)”則練“氣”,而“外”非舞動于外的身手,乃是指構(gòu)成身手的“筋、骨、皮”。
“有拳無功,江湖走不通。有功無拳,江湖走十年”。
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訓練,打“拳”必須要練“功”。相輔相成,不可斯須離。此諺所謂“江湖走不通”,“江湖走十年”者,都在描繪無能力行“走”江湖“,練“十年”也出不了門的情狀。
?
“拳后滿身汗,避風如避箭”。
練武除了努力用功之外,也要注意衛(wèi)生,維護健康。打“拳后”渾“身”是“汗”,毛細孔張開之時,容易感受“風”寒。是故,必須“避風”有如“避箭”一般。
?
“一天不練”就回了,兩天不練就生了,三天不練就沒(完)了。
強調(diào)功夫不可間斷,用“一天”、“兩天”、“三天”甚短的耽擱,夸大地描繪其不良之后果。
?
“學拳容易練拳難”。
“學拳”是“學”之于師,比較“容易”。“練拳”是自己修習,就比較“難”堅持,“難”自省,“難”進步,“難”有成也。
“老從腿上起”。
一般人的“衰”老,先“從腿上”見其態(tài)。而、練武之人,下盤更是極關重要。因退化而失能之情狀,首先就“從腿上”覘見。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
說明了無論寒暑,必須常年用功。又有作進一步之說明謂:“三伏”天熱,容易長功力,是好事。而“三九”寒冬,筋肉抽縮,如不加強練習,則“夏”天的收獲,極可能在“冬”天丟失矣。
“欲得驚人藝,需下死功夫。
說明功在人練,事在人為。必“下死功夫”,斯可以成“驚人藝”。而、絕非一得傳承,偶獲密笈,就立刻身懷絕“藝”,“功夫”過人的。
?
“一層功夫一層架,一層拳架一層功”。
本是陳式太極拳忽雷架語,“功夫一層”層地提升,打“拳”練“功”的法式,也因此而有不同。此語實可印證于任何門派 / 套路,引人上進。遵循科學階梯式之學習法,而不迷信。
修 行 路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是叮嚀人要經(jīng)常不斷地作鍛煉之諺,并且舉出歌要常唱為左證。
?
“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十日不練,行家知道。百日不練,人人知道”。
強調(diào)“一日不練”雖不為人知,“十日不練”,就瞞不過“行家”之法眼。 而倘若“百日不練”那就瞞不過任何人了。
“內(nèi)實精神,外示安逸”。
中國傳統(tǒng)武術由訓練而修養(yǎng)之高目標,絕非嗔目惡顏地示人以厲。反而是“內(nèi)”在,則“實”其精神;而“外”在“示人”的,是一片“安逸”的姿顏。
?
“學道者如牛毛,得(成)道者如麟角”。
道家語也。而用于武術,也完全切合。
?
“拳品如人品”。
李存義語,極具普遍之意義。習“拳”不只是鍛練功法,更在于教育吾“人”之“品”格。
?
“學藝一時,化藝一世”。
“學”是追求,“學”之于師。既“學”之后,必常練習,努力消“化”始克有得。此諺描繪“學藝”是“一時”之事,而“化藝”則是“一世”人終身從事之工作。
“拜師撥眼”。
人不“拜師”,不能覘見“官室之美,百官之富”。比喻“拜師”有如“撥”開“眼”睛。從而得見大道真理。
?
“師爺拜徒孫,有道便為尊”。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不變真理。即使是“徒孫”“有道”,雖在“師爺”,也當“拜”求。而、不是以班輩先后訂“尊”卑的。
?
“學藝既要尋門而入,又要破門而出”。
任何技巧藝術的必然次序與追求。先是“尋門”得技,進“入”城內(nèi)。然后,必需習練有成,樹立自我。不受限囿于其中,“破門而出”,成就一己之特色。中國傳統(tǒng)武術之所以門派如林,一門之中多分支流的原因,在此。
“行止坐臥,不離這個”。
原是宗教用語,而武家亦多引述。“行止坐臥”是生活,也就是叫人時時刻刻... 做什么呢?“不離”打拳練功的“這個”題目。
地 雷 區(qū)
“百日功夫一日丟”。
強調(diào)“百日功夫”之所得,倘若“一日”不練,就將喪失。
?
“江湖一點訣,說破不值錢”。
不只是武術,亦是各種“江湖”技藝之共同俗諺。 所說乃是保密不傳的不良傳統(tǒng),唯恐一“說破”了,就不能藉以牟“錢”財了。
“他騙你,你騙他”。
今日青年罕能練武,而學武的興趣驅(qū)使之來投師入門。而后只玩套路,不練功夫。自欺欺人,不勘成就。教武的師傅為了招生,為了收入,明知謬誤而不能糾正。也就教教套路,互作敷衍。似乎真有門生弟子,成班成校。而實質(zhì)上互相欺瞞,各取所需。
?
“傳功不傳訣”。
“傳功”是外貌,程序、套路,盡管“傳”授無妨。而守密“不傳”的,是如何使此技此法得以進步成功的密“訣”。
?
“鐵嘴武士”。
練武無成,沒有真實功夫之輩,往往說“嘴”吹噓。期以口頭的說講,誤導學生與社會,使人以為他有真功夫。能言善道,面不改色之輩,非真“武士”,乃真“鐵嘴”。
?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習“文”之士有品格,知謙退,不敢自居為“第一”。練“武”之人教育差,文化低。尤其是練而無成,沒真本事之輩,開口盡是自我夸飾,人人天下無敵,是故,“無”人 “第二”矣。
“學三年,丟三天”。
用“三年”的長時期,比較“三天”的短日子,從而說明得藝非易,必須經(jīng)常練習。若否,則只需極短的時日,便拋棄了辛苦之所得。
?
“只有更好的武者,沒有更好的門派”。
“There is no better style, but better practitioner.” 美國武林的明確知見。指出“門派”不能成就“武者”,乃是“武者”成就“門派”。
?
“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王禪老祖之語。巧合今日武術沒落的無奈,與不可能勉強著力之情狀?!皝碚摺睆膶W,無可挑揀。半途“去者”,無法挽回。
?
“和尚不作怪,菩薩沒人拜”。
世俗實情,如此如斯。本譏宗教,而今亦呈現(xiàn)在武林之中。教武之人,如不說謊吹噓,夸耀門派、宗師、密訣,與速成又不費力之神效,必無從學之弟子。
現(xiàn) 代 化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
提出傳承“古”法,要“不乖”違“時代”。 而,在追求符合當“今”世代之時,更要注意“不”可與有些投機叫賣的偽武術“同”其“弊”害。
?
“處處在法中,時時法無礙”。
是說“處處”均“在法中”,不可輕離。 而,修行之道,“時時”追求進步,又不可以死板拘守。 “法”固應守,而個人之實效可珍,又須“無礙”一己之進境也。
危 亡 訊
“家有抓把糧,不吃這一行”。
所謂“家”中如“有抓”得起“一把”的些許“糧”食,也“不”肯去“吃”教武為生的“這一行”。 說明了近百年來,以教武為職業(yè)的困難。 也反映了武術尚未融入時代,成為一個專門職業(yè)的實況。
?
“(十個) 好師父(九個) 沒尾溜”。
臺灣南派武林之諺語。 是說“師傅”雖好,傳人難覓。 子孫不孝,徒兒不肖;有名無實,技藝失傳,比喻之為“沒”有了“尾”巴。
“只要教,不要改”。
武術風氣低落,招收學生不易。學生不能真練,最怕師傅糾正。倘如再三要求,則必避走而不練矣。以故,今日授武,“只要教”,就行了,別管他練得好不好。而如作修“改”,學生就不見了。
?
“嘴把式”。
“把式”是北地方言,指從事某種技藝的人員。驅(qū)車的,叫車“把式”,溜狗的,叫狗“把式”。而練習武術的這門技術,就叫“練把式”、學“把式”。習而有成之人,也叫“把式”匠,大“把式”。至于“嘴把式”,則是貶詞。譏人沒有真“把式”,只知說動“嘴”皮子,胡吹八謗沒出息。
?
“白天不怕人(你)來看,夜里不怕人(你)來偷”。
是說武林保密之手法,不是不教,不傳,而是保留訣要,不使人知。外人以及學生,如果不得要領,無論“白天”/“夜里”,再怎么明“看”/暗“偷”,也休想得其真訣。此風滋長,而武術亡矣。
?
“拋卻黃金,隨群撮土”。
武林之不良頹風,不知追求真功真訣─“黃金”,只顧“隨”順“群”眾之一般風氣來習練,迨如“撮”取沙“土”,永不能得真功夫,而武術之消亡,計日可待。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生怕“徒弟”搶了“師傅”的飯碗。本是江湖賣藝的陋習,亦非得已。唯武術中之不良傳統(tǒng)亦若是。因致,因保密而失傳,武術瀕亡。無論“師傅”、“徒弟”,同歸于盡...。
?
“吃了祖宗飯,斷了兒(子)孫路”。
江湖賣藝者流,不傳真本事的情狀。唯我武術,亦復如斯。最終,必致于“祖宗”之傳授斬絕,再無傳承之“兒孫”矣。
“說得一口好拳”。
嘲諷有些武術家,沒有真功夫,只會說嘴吹噓。
“武無第二”。
一解是武人的嘴上爭雄,不肯退居“第二”,自己必是無敵之陋習。而、亦可以另行解釋為:習“武”之人,必爭“第一”,決不自居“第二”的積極上進之基本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