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史人物評鑒-哥舒翰

哥舒翰

哥舒翰(?-757年),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lǐng)哥舒部落人。祖父名叫哥舒沮,曾任左清道率,哥舒翰的父親名叫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縣)使。哥舒翰世居安西(今新疆庫車),他的母親尉遲氏是于闐王的公主,家境豪富,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哥舒翰文武雙全,仗義重諾,顯示了非同一般的資質(zhì),但由于他喜歡喝酒賭博,一直沒有什么大的出息。四十歲那年,哥舒翰的父親去世,他按照漢家禮節(jié),在長安客居三年,卻為長安尉所輕視。哥舒翰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擊,感慨之后發(fā)憤改變志向,到河西(今甘肅武威)節(jié)度使王倕帳下從軍。
天寶元年(742年),唐軍攻取了新城(今青海門源),王倕用的是哥舒翰的謀略,之后王倕把這里交給哥舒翰經(jīng)營,哥舒翰治軍有方,號令嚴明,三軍無不為之震懾。天寶五年(746年),王忠嗣兼任河西節(jié)度使,對哥舒翰十分欣賞,提升他為衙將。哥舒翰自幼就通讀《左氏春秋》、《漢書》,言行舉止,處處模仿古代的英雄人物,很對士兵們的胃口,他疏財重氣,很得士兵們的歡迎。
天寶六年(747年),王忠嗣提拔哥舒翰為大斗軍副使,遷左衛(wèi)郎將。天寶年間與吐蕃戰(zhàn)于苦拔海,屢破吐蕃,擢授右武衛(wèi)員外將軍。王忠嗣為宰相李林甫所忌,故誣陷王忠嗣“欲奉太子”,玄宗以哥舒翰取代王忠嗣。朝廷對忠嗣嚴加審訊,打算處以極刑。哥舒翰聞知后,極言王忠嗣無罪,請求用自己的官爵來贖王忠嗣的罪,玄宗不聽,走入內(nèi)宮,哥舒翰一路追隨,言詞慷慨,聲淚俱下,玄宗深受感動,遂貶忠嗣為漢陽(今湖北)太守。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哥舒翰統(tǒng)領(lǐng)隴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之兵,向石堡城發(fā)起進攻。吐蕃憑險據(jù)守,唐軍進攻多日,傷亡慘重。哥舒翰大怒,限三日內(nèi)破城,否則斬殺攻城先鋒官副將高秀巖、張守瑜。三日后,唐軍占領(lǐng)石堡城。功拜特進、鴻臚員外卿。
天寶十二年(753年)八月三十日,進封西平郡王。天寶十三年(754年),又拜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御史大夫。宰相楊國忠厭惡安祿山,知其必反,聯(lián)合哥舒翰牽制安祿山。天寶十四年(755年)哥舒翰因好酒色,患風疾,回到長安,病廢于家。
安史之亂時,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受誣被殺,唐玄宗命哥舒翰代替高仙芝守潼關(guān)。哥舒翰到了潼關(guān),風疾愈來愈嚴重,不復躬親,政事悉委行軍田丘良,陣中大將王思禮、李承光爭權(quán)。哥舒翰知道敵鋒正銳,應(yīng)避之以待援軍前來共御潼關(guān)。此一策略與封常清、高仙芝所部相同。經(jīng)研擬后,哥舒翰在潼關(guān)的二十萬大軍即堅守不出,惟受宰相楊國忠猜忌,
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哥舒翰被迫開關(guān)與崔乾佑一戰(zhàn)。出征前,哥舒翰知此行必敗,大哭。靈寶南面靠山,北臨黃河,中間為七十里長的狹窄山道,崔乾佑預先伏兵南面山上,先遣不滿四千羸弱散兵誘敵,或進或退。哥舒翰乘船在黃河上見崔乾佑兵少,命令大軍冒進,于是唐軍進入隘路。崔乾佑命人縱火焚燒的草車堵塞通道,唐軍被煙焰所嗆,一路大潰。靈寶一戰(zhàn),全軍覆沒,哥舒翰帶數(shù)百騎得以逃脫,至關(guān)西驛站,被屬下火拔歸仁等綁至洛邑。次日王思禮自潼關(guān)奔回,報明哥舒翰降賊,玄宗授思禮為隴右河西節(jié)度使。
安祿山與哥舒翰有舊怨,見俘虜哥舒翰后,得意洋洋,說道:“你過去一直看不起我,現(xiàn)在怎么樣?”哥舒翰居然跪在安祿山面前,伏地謝罪,“肉眼不識陛下,以至于此。陛下是撥亂之主,天命所歸,現(xiàn)在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我為陛下招降他們,可一舉平定這三方唐軍?!卑驳撋酱笙?,馬上將哥舒翰封為司空,又命人將火拔歸仁拖下去斬首示眾,以此向哥舒翰示好。哥舒翰昔日手下諸將接到書信后,都復書責罵他不為國家死節(jié),有失國家大臣的體面,安祿山大失所望,就把哥舒翰囚禁在禁苑之中。
至德二載,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九月二十八日,唐軍進攻長安,安慶緒屢敗,十月十六日(757年12月1日)安慶緒逃往鄴(今河南安陽),臨行前,殺哥舒翰等三十余名俘虜。唐代宗贈太尉,謚曰武愍。
統(tǒng)帥 B
(哥舒翰仗節(jié)邊陲,三軍無不震懾。從王忠嗣討吐蕃,無不摧靡,由是知名。八載,以朔方、河東群牧十萬眾委翰總統(tǒng)攻石堡城。翰使麾下將高秀巖、張守瑜進攻,不旬日而拔之。時西鄙有詩云:“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焙蟮撋絹y常,翰廢疾于家,起專兵柄,二十萬眾拒賊關(guān)門,軍中之務(wù)不親,委任又非其所。及遇羯賊,旋致敗亡。嗚呼,觀楊國忠之奏事,又掣肘于軍政者也,未可偏責三帥,不尤伊人。)
武力 A
(哥舒翰工于槍。初,吐蕃盜邊,與翰遇苦拔海。吐蕃枝其軍為三行,從山差池下,翰持半段槍迎擊,所向輒披靡,名蓋軍中。翰嘗逐虜,馬驚,陷于河,吐蕃三將欲刺翰,翰大呼,皆擁矛不敢動,救兵至,追殺之。翰有奴曰左車,年十六,以膂力聞。追及賊,擬槍于肩,叱之,賊反顧,翰刺其喉,剔而騰之,高五尺許,乃墮,左車即下馬斬其首,以為常。)
軍謀 B-
(哥舒翰善經(jīng)略。先是,吐蕃候積石軍麥熟,歲來取,莫能禁。翰乃使王難得、楊景暉設(shè)伏東南谷。吐蕃以五千騎至,翰于城中率驍勇馳擊,殺之略盡,馀或挺走,伏兵邀擊,匹馬不還。逾年,翰相其川原宜畜牧,謫罪人二千戍之,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后攻破吐蕃洪濟、大莫門等城,收黃河九曲,筑神策、宛秀二軍。十四載,祿山反,詔翰守潼關(guān)。翰素有風疾,至是頗甚,軍中之務(wù),不復躬親。故軍中教令不一,人無斗志。上命悉眾速討之,翰報曰:“祿山習用兵,今始為逆,不能無備,是陰計誘我。且賊兵遠來,利在速戰(zhàn)。今王師自戰(zhàn)其地,利在堅守,不利輕出;若輕出關(guān),是入其算。乞更觀事勢?!鄙喜宦牐故拐呷?zhàn)。翰窘不知所出,慟哭出關(guān)。崔乾佑以數(shù)千人據(jù)險要,翰謂乾佑兵少,輕之,遂促將士令進,爭路擁塞,無復隊伍。乾佑以草車數(shù)十乘縱火焚之,煙焰亙天。將士掩面,開目不得,自相排擠,墜于河。其后者見前軍陷敗,悉潰,填委于河,死者數(shù)萬人,號叫之聲振天地,縛器械,以槍為楫,投北岸,十不存一二。)
智略 C
(哥舒翰好讀《左氏春秋傳》及《漢書》,通大義。時王忠嗣被罪,帝召翰入朝,部將請赍金帛以救忠嗣,翰但赍樸裝,曰:“使吾計從,奚取于是?不行,用此足矣?!焙笾宜霉患罢D。翰好飲酒,頗恣聲色。因風痹,體不仁。及守潼關(guān),主天下兵權(quán),肆志報怨。又與楊國忠不協(xié),慮為所圖,斬杜乾運,并其軍。國忠恐其謀己,屢奏使出兵。帝為國忠?;螅惺瓜嗬^督責。翰不得已,引師出關(guān),大敗。)
內(nèi)政 D
(非其所長。)
魅力 B
(哥舒翰家富于財,倜儻任俠,好然諾,縱蒲酒。年四十,為長安尉不禮,慨然發(fā)憤,事節(jié)度使王倕,稍知名。又疏財,多施予,故士歸心。及王忠嗣被罪,翰極言忠嗣之枉,言詞慷慨,聲淚俱下。帝感而寬之,朝廷稱其義。然翰為人嚴,少恩。軍行未嘗恤士饑寒,有啖民椹者,痛笞辱之。會潼關(guān)之敗也,翰受署賊庭,茍延視息,天下皆讓翰不死節(jié)。后朝廷念其功,贈太尉,謚曰武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