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燒退了,卻一直咳嗽,該怎么辦?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3~7歲的小
孩子燒退了,卻一直咳嗽,該怎么辦?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3~7歲的小兒,高熱不咳或僅有輕咳,經(jīng)治療后,發(fā)熱退至正常,但咳嗽加劇,甚至1~2周不愈。其原因何在?試分析之。 有的患兒感冒之前即有咳嗽征象,雖不重,但因其素有氣管炎病史,故咳嗽呈逐漸加重的趨勢。 雖經(jīng)治療,發(fā)熱已退,但咳嗽加重,氣粗喘喝,中醫(yī)證屬痰熱郁肺,當治以清熱化痰。 有的患兒發(fā)熱,咽紅赤,乳蛾腫大或伴見膿栓,或伴見咽喉癢,其咳時多有“喀喀”之聲。熱退后咳嗽頻頻,乳蛾不消。 咽喉為氣之門戶,乳蛾腫大,氣行不暢,肺氣不利故咳嗽不止。治以清熱利咽消腫為主,其乳蛾消,咽喉暢利,咳嗽自止。 患兒初感風寒,發(fā)熱而咳,為風寒之邪既束于表,又云約束其肺,肺與皮毛相合。依中醫(yī)機理宜疏表宣肺,表解里自和,肺氣得宣則熱退咳止。 其仍咳者,當考慮肺氣仍不宣達,此為余邪未盡,或寒邪入里化熱之故,即束肺之邪郁而化熱,并伴有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等肺熱之證。 治宜清潤瀉肺,如瀉白散加沙參、黃芩、桑葉、牛蒡子等藥。如患兒初感風寒外束,未能給予辛溫解表之品,而反用寒涼清熱之藥,遏郁其邪,使風寒之邪不得外達,郁于里而約其肺,肺氣不宣。 肺為嬌臟,喜溫惡冷,雖經(jīng)疏表,藥力不能鼓邪外出,致令氣逆作咳,其癥多熱退時無汗,或四末發(fā)涼,或便溏尿清,舌淡潤。 治宜微辛宣通肺氣,不可再用寒涼一誤再誤,如已化熱,仍可用辛涼清宣止咳。 若患兒平素胃有蘊熱,復感外邪,經(jīng)治表邪已解,而胃熱加重。其胃熱上熏蒸于肺,肺氣失于宣降,仍然咳嗽。 此即所謂素有氣管炎病史,經(jīng)常咳嗽痰喘反復不愈,其舌多紅,苔黃厚或白厚略滑膩,大便干,小便黃。 治宜清肺瀉胃,或釜底抽薪,肺胃兩清,其咳而止,如用麻杏石甘湯加三子養(yǎng)親湯。 若小兒感受風熱之邪,其衛(wèi)表郁熱,肺亦受風熱所襲。治療后,其表雖解,肺熱未除,熱退而咳嗽增劇,其舌質(zhì)由尖、邊紅漸致全舌紅,或有黃白苔,口渴,尿黃。 當進一步清肺中蘊熱,治宜辛涼宣肺,如桑菊飲加瀉白散。 如邪熱久留,咳而頭汗,口干唇燥,此為熱從燥化,有傷肺津之憂,當于清熱藥加入甘寒滋潤之品,如桑杏湯之類。 如見午后低熱、干咳舌紅少苔是肺陰不足,當滋陰甘潤,可用沙參麥門冬湯。以上種種,或燒時咳輕,或熱退咳劇,均與肺熱有關(guān)??人圆∥辉诜巍⑵?、腎三臟,其中尤以肺臟最為重要,故治咳清肺熱是為正法,不可因發(fā)熱退而減輕清熱之品。 臨證還應(yīng)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