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之鄉(xiāng):理想國
談到古希臘就不得不提到柏拉圖,而提到柏拉圖,就永遠繞不開他的著作《理想國》。 《理想國》是由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創(chuàng)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共分為十卷。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于國家的管理?!独硐雵肥前乩瓐D的代表作,涉及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有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如此一本在世界上享有盛譽的著作,足以勾起青年人一窺其廬山真面目的好奇心。 初讀《理想國》,我感覺晦澀難懂。不斷變換的視角,對話討論的形式,破碎的邏輯,難以理解的長短句,這些都阻礙著我對于這本書的認知和理解。柏拉圖在《理想國》的開篇就對于人們提出了一個炙烤靈魂的問題:何為正義?對于這個廣泛的議題,書中的眾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凱帕洛認為“正義是在于歸還債務”,波策瑪爾科信奉“正義是在于有利于朋友而有害于敵人”,特拉需瑪科主張“正義是強者的利益”,而柏拉圖借助主人公蘇格拉底之口,對以上關于正義的定義進行了相當精彩的駁斥,并提出了自己關于正義的見解——正義就是秩序。 巧妙的是,蘇格拉底在得出結論之后,圍觀的群眾并沒有放任他離去,而是就“如何實現(xiàn)正義”,求他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 于是《理想國》的第二個重點登上舞臺:我們到底如何才能實現(xiàn)正義?對此,柏拉圖用略顯冗長的描述來為我們從一片空白開始建立一個理想的城邦。這個城邦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這是一個單一的社會,每個公民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來進行工作,而那些天性最好的人,將擔任其護衛(wèi)者的職責,統(tǒng)治者也將從中誕生。 為了能夠向世人證明這個理性城邦存在的可能性,蘇格拉底及其信徒從細節(jié)開始,討論怎樣建立一個這樣的城邦。他們規(guī)劃了護衛(wèi)者這一特殊階層的教育,認定教育的效能與領導,談及睿智、勇敢、節(jié)制、正義的意義,議及學前教育和婦女教育,推舉哲人王的培養(yǎng)和以后實行的政體。可以說,柏拉圖為了宣揚其觀點和見解,不留余力地創(chuàng)造出一個他心目中的完美城邦。 不得不驚嘆,柏拉圖身為一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居然能擁有如此海量的淵博學識,如此震撼人心的觀點思辨。其中關于正義的見解,雖然我不敢茍同,但也自覺加深了我對于正義的理解,帶領我從以往從不曾踏入的全新視角去探索正義的本質。尤其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中的“洞穴比喻”可以說是全文的核心所在,全書的開頭和結尾都在回應著它的隱喻。此外柏拉圖還提出了“城邦的正義”的概念,分析個人正義和城邦正義之間的互通性,系統(tǒng)的闡述正義的概念。還有公民思想、理念論、靈魂論、回憶論等,這些都是柏拉圖留給后世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很喜歡《理想國》,也很佩服柏拉圖。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柏拉圖對于理想國的社會構想不可能實現(xiàn)。理想國雖然美好,卻并不符合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終究只能是空中樓閣,鏡花水月。 第一,社會結構過度單一。在理想國中,每個人只能按照天性去從事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樣的社會,人作為一個自由個體的正常需求被抑制到極致,人這一活動的概念被具象化為沒有生命的木偶,只需要作為社會的齒輪,完成秩序給他規(guī)定的任務便可。這樣木訥無情的社會,沒有所謂創(chuàng)造的活力,沒有階級流動的可能,沒有文藝精神的蓬勃發(fā)展??扇私K究是人,而一個正常的人,是受不了這種機械式的社會的。 第二,世界認知過度理想化。柏拉圖認為,理想的城邦應該任用哲人王。他罔顧了偉大的哲學家可能不是偉大的統(tǒng)治者這一事實,現(xiàn)實是偉大的統(tǒng)治者幾乎都不是偉大的哲學家。哲學家往往會將這個殘酷的世界理想化,但是理想不能解決饑餓、瘟疫、戰(zhàn)爭等等現(xiàn)實性的問題。除此之外,柏拉圖還將教育、文化、階級、人性進行了理性化。他沒有考慮教育失敗的可能,他沒有考慮文化相屬條件,他沒有考慮階級叛亂的麻煩以及人類自身的欲望對于理想城邦的侵蝕。 第三,秩序實行過度混亂?!独硐雵防?,對于城邦的構想是烏托邦式的。首先,完美城邦實行妻兒公有制,即妻子和兒女共同擁有,這勢必會引發(fā)諸多的騷亂。其次,柏拉圖鄙視勞動者階層,推崇護衛(wèi)著階層,卻不給予階層流動的通道,而人的劣根性又是亙古不變的,早晚會讓城邦之間發(fā)生內訌與分歧,進而演變成戰(zhàn)爭,而一旦演變到這種程度,柏拉圖所謂之理想城邦就變成了空談。還有,柏拉圖也未曾在書中表達對于奴隸的看法,沒有根據男女的性別差異而設置平等,對于藝術的發(fā)展過度干預等等。 因此,理想國終究只能是柏拉圖自我的一個幻想之鄉(xiāng)罷了。不過,這也并不妨礙我們欣賞《理想國》,品味它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