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餛飩” -用心用情做服務,不懼風雨暖人心
9月15日上午,伴隨著臺風陰雨天,坊城街道社工站開展第二次“一碗餛飩”相約“益”起做公益活動。

社工有了第一次為服務對象上門送餛飩的經(jīng)驗,這一次項目社工們的送餐服務輕車熟路更加得心應手。

社工高站長提前電話告知服務對象送餐時間,并帶領社工準時到“相約”餛飩店內(nèi)取餛飩,再到將熱氣騰騰的餛飩?cè)缂s送到老人的飯桌...依舊是同樣的流程,但過程卻只花了15分鐘。“我們得保證讓每個老人吃上熱氣騰騰的飯”,社工站高站長說道。這次送餐效率比第一次提高許多,項目社工們之間配合默契,工作經(jīng)驗的及時總結(jié)以及工作內(nèi)容的合理規(guī)劃?!耙煌腽Q飩”項目使坊城街道社工站社工項目執(zhí)行能力有了較快的提升與成長。
看見服務對象的成長,并及時予以回應,是每位社工的必備技能。
社工們來到第一戶服務對象——劉大叔的家中,為其送上餛飩。期間,社工們詳細詢問了劉叔近期的身體狀況和生活情況,社工們發(fā)現(xiàn)劉叔這段時間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有了較大好轉(zhuǎn),語言溝通順暢,身體康復已經(jīng)可以自己下床走動,而且家庭衛(wèi)生狀況也有了改善。社工們及時對劉大叔的恢復狀態(tài)給予肯定和鼓勵,劉大叔也開心地與社工約定下次送餐再見面。

看見成長,即“看懂”、聽懂、讀懂項目社工和服務對象雙方的成長?!翱匆姟眰z字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很大的力量,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讓心靈亮起來。
社工們來到服務對象張大娘的家中為其送上餛飩。在陪伴張大娘吃飯的過程中,社工們耐心傾聽張大娘對自己近期的生活狀況的訴說,“前段時間我做飯時突然就暈倒了,腿就讓鍋給燙了,哎,這身體沒辦法...”

社工們及時查看了張大娘的燙傷和用藥情況后,對她進行情緒上的安慰和疏導,將張大娘目前的身體狀況補充到張大娘個人的服務資料中,以便后續(xù)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臨走前對其居住環(huán)境進行了安全檢查,并與其約定好下次前來探望的時間。

每次入戶前,社工們都會提前想明白要問的問題和需要或取得信息,隨著與服務對象接觸的次數(shù)增加,社工與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逐漸發(fā)生了微妙的改變,從之間的“你問我答”到“主動傾訴”。他們的彼此交談過程中貼近生活而又保持對服務對象的尊重,從入戶那一刻,社工們就開始留心觀察服務對象的生活狀況,如“碗中的剩菜”、“時不時揉膝蓋”或是“肩頸貼滿膏藥”等,針對這些細節(jié)需要社工們將其巧妙地轉(zhuǎn)化為與服務對象拉近距離的話題和提供服務的切入口。這也是“一碗餛飩”所承載的價值。
一碗餛飩,架起了社工和服務對象之間信任關系的橋梁。它既見證著社工與服務對象彼此間的成長,又推動社工細之又細地挖掘服務對象的需求,真正做到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米”。
來源:濰坊仁邦社會工作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