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代表作《理想國》,談到的正義,到底是什么
什么是正義?這是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很復雜的概念。
接下來我們會結合柏拉圖的代表作《理想國》來談談什么是正義。
這本書可能很多人都聽過,羅翔老師也經(jīng)常講到這本書。
這本書是西方哲學史上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甚至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今天我們所理解的哲學的范疇。
對今天西方的政治、倫理、美學、教育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本書的書名叫“理想國”,其實“理想國”這個名字是后人給的。
這本書原名是《國家篇》,柏拉圖的著作都分為不同的“篇”。
比如《申辯篇》《智者篇》《政治篇》《法律篇》《蒂邁歐篇》等等,這這一篇稱之為“國家篇”,主要討論的是理想的國家政體和社會制度。
那什么樣的社會制度是合理的?
答案是:正義。
2000多年后,西方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說:“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
所以,如何構建一個好的社會制度和政治體制,正義是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個好的國家政體,就應該是符合正義的政體,這個結論看起來簡單,但得出結果結論的過程并不簡單。
因為,正義到底是什么?
這是一個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非常復雜的問題。


在展開《理想國》的內(nèi)容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我國古代是如何討論正義的?
關于“正義”問題討論最多的可能是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
荀子說:“不學問,無正義,以富利為隆,是俗人者也?!?
一個不學不問,不講正義,以獲得財富私利為最高目的的人,這種人就是庸俗的人。
荀子說:“正利而為謂之事,正義而為謂之行。” 為了利益去做事稱之為事業(yè),為了正義去做事稱之為德行。
荀子還說:“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chǎn yú]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cī?]也;言己之光美,擬于舜、禹,參于天地,非夸誕也?!?/p>
荀子意思是說,君子尊崇別人的道德,弘揚他人的美德,這不是諂媚??镎x,勇于指出他人的過失,這不是毀謗。說起自己的道德高尚,能夠和舜、禹相相比,和天地相并列,這不是過分夸大。
在荀子這里,正義有三個內(nèi)涵。
首先,正義是一種君子人格,是否擁有正義,是區(qū)分俗人和君子的關鍵。
其次,正義和過失是相對的概念,正義代表著做正確的事。
最后,正義和正利是相對的概念,一個追求利益,一個追求德行。正利是合乎理性和利益的,而正義是合乎道德和德行的。
總之,在荀子看來,正義是一種高貴的人格品質(zhì),正義是一種實踐,正義也是一種德行。


荀子強調(diào)“正義”,其核心是“義”,在我國古代思想中“義”的內(nèi)涵是非常豐富的,“義”有道義、正義的意思,也有公平、公正、正確的意思,而且是在實踐中所展現(xiàn)出的一種德行。
孟子說:“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做正義的事就是我們應該走的正路。那“義”是從哪里來的呢?
在孟子看來“義”是源自于人天然的道德直覺,這就是孟子的“四端說”,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羞惡之心是“義”這種德行的發(fā)端,什么是羞惡之心?
就是我們做了不義的事情,做了錯事,我們會本能地感到羞愧。
你觀察小朋友就知道的了,當小朋友意識到自己犯錯了,他會表現(xiàn)出有點羞愧,這就是“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羞惡之心就是“義”這種道德品質(zhì)的來源。
孟子認為,它是一種天然的道德直覺,它和人有惻隱之心,同情心是一樣的,人都有羞惡之心,做了不仁不義的事情,都會本能地覺得羞愧。這是在儒家思想家孟子和荀子關于“正義”的討論。
總之,在儒家思想中,“正義”的核心是“義”,而“義”有豐富的內(nèi)涵,比如道義、公平、正義、公正、正確等內(nèi)涵。
而“義”是源自人的天然的道德直覺,但是在孟子和荀子的“正義觀”中,有一個基本的假設,那就是每個人都有善良和仁愛之情。
而西方哲學中,對于“正義”的討論,則去掉了這個假設。
典型的就是政治哲學家羅爾斯的“正義論”,羅爾斯的“正義觀”中,加入了“平等和自由”的內(nèi)涵,同時去掉人人都具有“仁愛和善良”的本能這個至關重要的前提。


在《正義論》這本書中,羅爾斯采用了著名的“無知之幕”的思想實驗,論證了他所提出的“正義”的兩條原則。
羅爾斯認為,“無知之幕+相互冷淡”的假設要勝過“仁愛+知識”的假設。
正如孟子認為,人都有善良仁愛的本性,所以能發(fā)端出“仁義禮智”的四種道德品質(zhì)。
但是羅爾斯去掉了這個假設,他認為“無知之幕”的假設更加簡潔合理,因為無知之幕是一種弱條件的假設,而仁愛和善良本身其實就已經(jīng)假設了道德是存在的。
同時這樣的假設條件和要求也太高了,所以羅爾斯用“無知之幕”的思想實驗去掉或者弱化了這種強假設。
這其實也是東西方倫理道德觀念的典型區(qū)別。
西方比較強調(diào)理性的道德觀,而我們更強調(diào)基于本能的道德觀。
在羅爾斯的《正義論》中,羅爾斯提出了關于正義的兩個關鍵原則。
第一條是平等的自由原則,即每個人應該在社會中享有平等的自由權利。
第二條原則包括差別原則與機會平等原則。
差別原則要求在進行分配的時候,如果不得不產(chǎn)生某種不平等的話,這種不平等應該有利于境遇最差的人們的最大利益。
就是說,利益分配應該像處于不利地位的人們傾斜。
機會平等原則要求將機會平等的原則應用于社會經(jīng)濟的不平等,使具有同等能力、技術與動機的人們享有平等的獲得職位的機會。
羅爾斯50多萬字的《正義論》主要圍繞這兩條原則展開,可見“正義”并不是一個容易認識的概念。
“正義”是很多哲學家都關注的哲學話題,在西方哲學中,正義在不同哲學家那里常常有截然不同內(nèi)涵。
黑格爾認為:理性即正義。
現(xiàn)實的正義不過是理性的正義的自我實現(xiàn),正義的現(xiàn)實性存在于正義的必然性中。
而康德在“正義”中加入了理性和自由的內(nèi)涵,康德認為,正義不同于一般的道德原則。
因為一般的道德原則僅僅決定個人的意志的內(nèi)在根據(jù),而正義的原則應該調(diào)節(jié)或者規(guī)范不同人們根據(jù)他們的自由意志的選擇之間的關系。


康德認為,正義的原則是:根據(jù)一條普遍的法則,你們應該以這種方式外在地行為,即你的意志的、自由的行動應該能夠與其他人的正義自由相并存。
在康德看來,正義不同于一般的個人道德,而是一種社會倫理,正義的原則在于調(diào)節(jié)和規(guī)范不同的人外在的自由的關系,并且讓他們的自由行為能夠與他人相并存,或者說相一致。
如果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從心所欲不逾矩”,在不妨礙他人自由的前提下,同時做出正確的事。
和黑格爾和康德不同,還有很多哲學家賦予了“正義”以更豐富的內(nèi)涵,比如權力、利益、幸福等等內(nèi)涵。
哲學家帕斯卡說,沒有權力的正義是無力的,沒有正義的權力就是暴政。
沒有權力的正義會遭到否定,冒犯者會層出不窮,沒有正義的權力是邪惡的。
所以,我們必須聯(lián)合正義與權力,使權力變得正義,或者讓正義擁有權力。
“正義”的概念也是尼采哲學的核心,尼采認為,正義的首先并不是強權,而是權力與權力之間的匹配程度。
正義就是以幾乎相同的權力狀況為前提的補償與交換。
尼采還區(qū)分了不同的正義,動物的正義,人的正義和超人的正義。
尼采認為,人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不正義的,人能夠?qū)崿F(xiàn)的最高正義是“讓相同者相同,讓不相同者不相同”。
只有超越人,克服人的個體性、自私性和有限性,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正義。
總之,正義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正義看起來很簡單,就是做正確的事情,但正義一點都不簡單,因為關于“正確”有非常多的向度和視角,正確的標準是什么,正確就等于好嗎,是一個人的好,還是所有人的好,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所以,正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并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