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隨記】中國的“甕城”
今天我們聊一聊中國歷史上的經(jīng)典防御建筑。

在中國古代,城墻是中國古代城市防御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火槍火炮還沒有廣泛裝備軍隊之前,這對于防守方來說是攻城戰(zhàn)中非常有用的部分。但到了20世紀(jì)以后,城墻的重要性逐漸下降,包括1900年的北京之戰(zhàn),雖然北京城的巨型城墻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阻擊攻擊和圍城的作用,讓攻方不太容易打進城內(nèi),可是這堵巨墻終究抵擋不住現(xiàn)代大炮的火力,擋不住現(xiàn)代軍隊的腳步。
另外,飛機發(fā)明之后,戰(zhàn)爭幾乎變了,并在幾十年后,火箭和導(dǎo)彈也發(fā)明了,炮火和炸彈可以從天上發(fā)射,戰(zhàn)場不再只是一個平面,而是一個三維空間。所以從這一刻起,大約在二戰(zhàn)時期,城墻就不再是實用的防御建筑了。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甕城,像甕一樣的城,是中國古代城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那么今天這個視頻,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古代這座古老的防御建筑。

像甕一樣圍起來的墻或像甕一樣的城,即甕城,也可稱為中國barbican。在中文中,甕是指一種罐子,城是城市的意思。這個名字里有個城,但不是真正的城。因為它更像是一座從城墻延伸出來的,圍著城門而建的建筑。這有點像著名動漫《進擊的巨人》中的希干希納區(qū)。但不同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居民并不住在甕城。而巧合的是,在歐洲,歐洲城堡的barbican也類似于中國的甕城。但相比之下,甕城可能比歐洲的barbican更大。


眾所周知,大門是城墻最薄弱的部分之一。所以或許是因為古人想要加強城門的防御力,才創(chuàng)造了甕城。人們在城門外圍筑起了一道外墻。所以在這之后,敵人必須摧毀兩座城門才能進入這座城。而當(dāng)他們突破了第一道大門,也就進入了甕城。在此之后這使攻擊方會處于較弱的位置。守軍可以在城墻的頂部射箭,由于有甕城的墻,敵人只能站在一個小范圍內(nèi)試圖攻破第二道城門,此時火力可能會更能集中在他們身上,這使得攻破第二道城門的任務(wù)更加困難。所以這就是為什么這種圍墻的防御建筑被稱為甕城。就像老鼠掉進甕里,罐子會限制老鼠的移動。這樣人們就可以更容易地抓住它。因此,這里被稱為甕城。但現(xiàn)在我們無從知曉第一個甕城建成的確切時間,但在歷史上,這種防御性建筑開始流行,并廣泛建造于公元10世紀(jì)。這接近黑火藥武器的早期部分的時間。

在中國歷史上,有時甕城的外墻不止一層。就像南京古城墻一樣。它的甕城有3層,所以敵人需要攻破4個城門,其中3個是甕城城門,1個是真正的外墻城門,只有這樣才可以攻入城內(nèi)。除了南京,北京的古城墻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根據(jù)100年前的老地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每一個城墻門都建有一個甕城。與南京的甕城相比,北京的這些甕城屬于是典型的那種,只有一層甕城城墻?,F(xiàn)在如果你到北京前門旅游,你會看到構(gòu)成前門的大門樓和箭樓,其二者構(gòu)成的前門甕城的輪廓。

另外,除了歐洲和中國,日本也有這種防御建筑,像這個,真田丸(さなだまるsanada maru),在古大阪城,但不幸的是,由于17世紀(jì)的戰(zhàn)爭,大阪城方面為了試圖與德川家康和談,并且在德川家康的壓力下,不得不拆除了真田丸,另外護城河也被填平。之后在真田丸原址上,人們建立了一座神社(jinjaじんじゃ),即三光神社(さんこうじんじ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