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復返于道的理想和實踐
作者 酉山讀易者

一、畜牧業(yè)是秦國的家族產業(yè)
說到商鞅變法,為了熟悉它的背景,我們免不了先來了解一下秦國的歷史。秦國的祖先是創(chuàng)造法律的圣人皋陶(yáo),皋陶的兒子伯益擔任虞官,這個官職的職責是管理山林沼澤,訓練鳥獸的,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伯益被帝舜賜姓為嬴,這便是秦國嬴姓的來源。
伯益的后人造父善于駕駛馬車,在周穆王時期,徐偃王作亂,造父為周穆王駕馬車一日千里,立下大功,被周穆王封在趙城,這便是后面趙國趙氏的來源。不過秦國不是造父的后人,而是伯益的另一個后人非子的后代,非子善于養(yǎng)馬,在周孝王時期立了功,周孝王把秦地作為封邑賜給非子,這便是秦國的起點。
我們根據(jù)上面的介紹這里再強調一下知識點,秦國和趙國貴族是同一個祖先,也就是皋陶,他們的嬴姓來自皋陶的兒子伯益。伯益善于訓練鳥獸,他的后人造父善于駕馬車,非子善于養(yǎng)馬,由此可見,嬴姓這個家族在畜牧業(yè)方面是有很深的淵源的,就像家族企業(yè)一樣有著深遠的傳統(tǒng)。而畜牧業(yè)在古代,對農業(yè)和軍工業(yè)都至關重要。
周孝王封非子于秦地,這是一個邊遠的地區(qū),遠離中原華夏文化圈,和西部的戎狄部落相鄰。戎狄這些不開化的外族是游牧民族,主要以放牧為生,我們前面也說過,秦國善于畜牧業(yè),那么他們和戎狄部落在生產、生活方式上是比較相近的。在一開始,秦國祖先和戎狄部落相處得還算和諧,戎狄也對秦國表示順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秦國人甚至還沾染上了某些戎狄民族的習俗。也因為這個原因,中原文化圈覺得秦國人看起來和戎狄差不多了,很是看不起他們。
民族沖突在歷史上是很頻繁的,也是免不了的,戎狄是外族,他們勢必要和華夏人爭奪生存資源,爆發(fā)戰(zhàn)爭。而秦國人就夾在戎狄和中原華夏文化圈之間,首當其沖。在周厲王時期,戎狄部落叛亂,進攻華夏人,戎狄竟然把秦國人生活在犬丘的一個支系——大駱之族滅了族。更慘的還在后面,周宣王繼位后,封秦國國君秦仲為西陲大夫,命令他討伐西戎,秦仲奉命征討,竟然被西戎殺死在戰(zhàn)場上。
這兩個事件讓秦國人和戎狄部落毅然決裂,成為不共戴天的仇敵。雖然生產生活方式相似,而且習性也互相感染,但畢竟秦國人是華夏人,正統(tǒng)的炎黃子孫,是不可能和戎狄同流合污的。

秦國世系圖
到了周幽王的末年,申侯勾結戎狄叛亂,殺死了周幽王。此時的秦國國君秦襄公拯救周朝王室,護送周平王到洛邑,被周平王封為諸侯,這是秦國人第一次名列于諸侯。
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啟了東周時代,西岐的故土這片關中最富饒的地方被戎狄占領,這是周王朝心中的隱痛。秦文公在位期間,從秦國立下基業(yè)的汧渭之會向東進攻,在岐山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趕跑了戎狄,光復了周朝的圣地。秦國把岐東地區(qū)獻給周王室,這個舉動向周王朝表達了忠誠之心。另外,秦國把岐山附近沒有搬走的周朝遺民納入自己的統(tǒng)治,這為自己國家的振興增加了力量。為什么呢?因為周人的祖先是被尊為農神的后稷,以農耕起家,周人一直都是擅長農業(yè)的家族。我們前面說過,秦國人善于畜牧業(yè),而周人善于農業(yè),現(xiàn)在秦國把岐山附近的周人納入自己的統(tǒng)治,這讓秦國同時擅長于畜牧業(yè)和農業(yè),農牧合璧,大大提高了經(jīng)濟水平。
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迎來一個高峰。秦穆公雄才大略,他向東方發(fā)展,參與中原華夏諸國的事務,擴大秦國的影響力。但是此時東邊的晉國非常強大,阻擋了秦國繼續(xù)東進的步伐。于是秦穆公掉頭向西開拓,讓西邊的戎狄部落向自己臣服。這一舉措大大增加了秦國的版圖,而且也是秦國數(shù)百年來對戎狄的總體勝利。
秦穆公之后,一直到春秋時期結束,秦國經(jīng)歷了康公到悼公七位國君,歷時140多年,秦國向東發(fā)展的步伐都受到晉國的阻擋,秦國不得不采取聯(lián)合楚國抵抗晉國的國策。當初正是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回國繼位,才導致了晉國長期稱霸,秦國算是吞下了自己干預中原政治的苦果。
二、沉睡的秦國
春秋結束后,迎來了戰(zhàn)國時代。戰(zhàn)國初期,晉國、齊國、楚國都陷入衰落和平庸,而吳越兩國正在打得你死我活。這對秦國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此時秦國國君是厲共公,但秦國朝中沒什么精明能干的人才,厲共公也僅僅能維持住秦國穩(wěn)定的局面,稍微向南邊打開秦國的生存空間。
然而厲共公之后,秦國的躁公到獻公這八位君主都比較平庸,這可以說是秦國在戰(zhàn)國初期的一個沉悶的時代。
與秦國的平庸相對照的是,東邊的中原各國開始變法維新。例如魏國任用李悝實行變法,鼓勵生產,興修水利,經(jīng)濟水平大幅度提高,任用吳起推進軍事改革,增強了軍事力量。趙國在趙烈侯的領導下也漸入佳境。后來吳起又到楚國受到任用,也實行了一系列的富國強兵政策。
當東方各國通過變法實現(xiàn)了國力的提升的時候,秦國仍然在沉睡之中。秦國的保守派舊勢力拖累著秦國,讓秦國無法邁開步伐。
到了在國外流離奔波了三十多年才回國的秦獻公繼位為國君,長期的流浪生活的磨練讓秦獻公目睹了東方各國改革所帶來的富強,也深刻地理解自己國家落后的原因,他便開始在國內推行改革。但是改革很不徹底。
等到秦獻公的兒子秦孝公繼位后,他認識到父親秦獻公的改革是不徹底的,粗糙的,也是不專業(yè)的,主要原因就是專業(yè)人才的缺乏。
我們前面說過,秦國自從東周初期秦襄公時才被封為諸侯,與其他諸侯國并列,論發(fā)展程度比其他諸侯國晚了三百多年,而且秦國地方偏僻,其他各國的人才大部分不愿意去秦國,所以秦國人才極度匱乏。如果秦國要在這種情況下追上其他各國,必須要花大力氣引進人才。
于是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向天下的人才宣布,誰能讓秦國強大起來,就給他高官厚祿。
三、商鞅入秦變法
商鞅在魏國看到了這個求賢令,于是商鞅就響應號召去了秦國。我們現(xiàn)在介紹一下商鞅的身世。商鞅是衛(wèi)國國君的后人,諸侯的兒子叫公子,諸侯的孫子叫公孫,所以別人又叫他公孫鞅。后來秦孝公把商地封賜給他,所以他又被叫做“商君”或“商鞅”。商鞅是貴族后裔,小時候受過良好的教育,學問淵博,但到他這一代,他已經(jīng)是沒落貴族了,只好到魏國的國相公叔痤手下做了一個叫中庶子的官。幾十年之前魏國的李悝、吳起曾經(jīng)實行過變法,商鞅在魏國做官后,有機會學習李悝的思想和政策,學習吳起的軍事思想。一方面商鞅從小就受過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在魏國又系統(tǒng)地學習了李悝的法家思想,吳起的兵家思想。而且此時商鞅又拜著名的思想家尸佼為師。所以商鞅的學問越來越淵博深刻,為他以后的變法事業(yè)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商鞅為什么不在魏國實現(xiàn)自己的報負呢?因為魏國國君不重視他。魏國國相公叔痤知道商鞅很有才能,在去世前向魏惠王推薦了商鞅,并告訴他,如果不能任用商鞅,就殺了他。魏惠王沒有把這個意見當回事,歷史將會證明,魏惠王將會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然后公叔痤又把這些話告訴商鞅,讓商鞅逃走。商鞅卻冷靜地說,如果魏惠王不能聽從你的意見任用我,難道會聽從你的意見殺了我嗎?果然,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既沒有任用他,也沒有殺他。
商鞅繼續(xù)安靜地待在魏國,直到秦國的求賢令傳到魏國,商鞅才打算動身離開魏國前往秦國。
到了秦國,商鞅先后用三皇時期的帝道、夏商周三代的王道還有法家的霸道來試探秦孝公,發(fā)現(xiàn)秦孝公最喜歡立竿見影就能實現(xiàn)國家富強的霸道,與自己多年所學的法家思想非常契合。兩人一拍即合,談了三天三夜,準備大干一場。
但是用一套新的理論來徹底變法這種事以前從來沒有做過,秦孝公對此還是有顧慮的,而且涉及到改變祖宗舊制度的問題,肯定會遭到反對。所以,秦孝公組織了一場關于變法的大辯論。在這場大辯論中,反對派認為祖宗之法不能變,商鞅認為時代已經(jīng)變了,所以治國的方法也要相應地變化。商鞅以他出眾的口才,淵博的學識,把反對派駁得啞口無言。
在大辯論之后,秦孝公考慮到商鞅初來乍到,還只是客卿的身份,便親自推行一次改革,出臺了一個名叫《墾令》的新法令,法令主要由商鞅起草。這個法令的主要內容是,不僅在政策上而且在思想導向上鼓勵農業(yè)、抑制商業(yè),完善稅收制度。這項改革的效果是,貴族和商人的利益受到了損害,很多人表示反對。但農業(yè)得到了發(fā)展,不到三年,秦國的經(jīng)濟水平就搞上去了,占國家人口大多數(shù)的農民很擁護這個政策。初次變法成功,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行政長官,領導秦國的改革運動。商鞅總算得到了施展平生抱負的機會。
登上左庶長的職位之后,商鞅放開手腳推行改革。秦孝公初次改革的良好效果表明法家思想非常適合秦國這片土地,商鞅便把自己平生所學的理論和在其他國家學到的經(jīng)驗運用到變法之中。秦孝公六年,商鞅先親自實行第一次改革,在頒布法令之前,商鞅先向全國申明了自己賞罰必信、出令必從的堅決態(tài)度,他申明態(tài)度的方法就是大家并不陌生的“徙木立信”的故事。然后商鞅才頒布法令,這一次改革的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組織全民監(jiān)督網(wǎng)絡。全國百姓都以五家為一保,十保五十家為一什這樣的單位組織起來,告發(fā)犯罪可以獲得獎賞,不告發(fā)甚至故意窩藏犯罪會受到連坐的嚴厲懲罰。
第二方面,強制實行小家庭制,促進增產。一個家庭有兩個以上兒子的,就必須分家,不然就要加倍征收賦稅。這個政策把家庭解析到最小的程度,釋放了多余的勞動力。
第三方面,改革爵位制度,崇尚軍功。廢除爵位世襲制度,設立新的爵位等級。收回貴族的爵位,取消他們的特權,重新分配爵位。只有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才能成為貴族。只要能在戰(zhàn)場上殺敵立功,連普通的老百姓都能成為貴族。而以前的舊貴族如果沒有軍功,就變成了普通百姓??上攵@個政策一方面會受到普通百姓的熱烈歡迎,另一方面也會受到舊貴族的堅決反對。設想一下,本來靠祖宗留下的家產就能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現(xiàn)在必須靠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才能重新獲得,這誰能受得了呢?
毫無意外的,法令遭到了數(shù)以千計的人的反對。甚至太子為了向商鞅挑釁,公然犯法。這時候商鞅壓力非常大,他要么被反對派推翻,要么就戰(zhàn)勝反對派,成敗在此一舉。商鞅采取了嚴厲的鎮(zhèn)壓措施,把太子的兩個老師處以刑罰。反對派這才鴉雀無聲。
商鞅的政策推行之后,秦國完全變了一個樣。百姓富裕,路不拾遺,盜賊銷聲匿跡。而且國家軍事能力大增,進攻魏國,奪回了之前被魏國占領的故土少梁。秦孝公十年,改革見了成效,商鞅被任命為大良造,這是當時秦國最高的官職,集政治軍事大權于一身。擔任大良造之后,商鞅又做了兩件事,一是出兵占領了魏國的固陽。然后第二件事是,把國都從櫟(yuè)陽搬到了咸陽。秦國的第一個都城是非子時期的秦地西犬丘,第二個都城是秦文公時期的汧渭之會,第三個都城是秦憲公時期汧渭之會稍微往東的平陽,第四個都城是秦德公時期的雍城,第五個都城是秦靈公時期的涇陽,第六個都城是秦獻公時期的櫟陽,每一次遷都都越來越靠近東邊的中原華夏各國。到了秦孝公時期,商鞅再把都城遷到咸陽,咸陽地理位置良好,無論在經(jīng)濟、交通還是軍事上都很有優(yōu)勢,自秦孝公之后一直到統(tǒng)一天下,秦國再也沒有遷過都。
以上是商鞅第一次改革的情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秦孝公十一年,商鞅開始實行第二次改革。這次改革包含下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禁止大家庭,強行分戶。上一次改革規(guī)定,不分戶的就加倍征稅,這只能在普通百姓中生效,而對有些富人沒效果?,F(xiàn)在是強行分戶,任何人都不能例外。這樣又進一步釋放了勞動力,還增加了軍隊的兵員。
第二方面,是統(tǒng)一度量衡和貨幣制度,為行政的標準化管理奠定基礎。
第三方面,把土地收歸國家,重新分配土地,按人口來收稅。給百姓分配的土地面積比舊制度大了一倍多,讓民力極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來,這就是司馬遷所說的“為田開阡陌封疆”。有人認為,“開阡陌封疆”是準許土地買賣的意思,實際上是說不通的,因為秦國是抑制商業(yè)的過度發(fā)展的,怎么可能準許土地買賣呢?按照人口來收稅,這個政策讓那些游手好閑的人沒了生存空間,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第四方面,是推廣郡縣制??たh制其實起源很早,它的得以推廣得益于商鞅變法,這個政策對后世幾千年的影響深遠。秦國軍事力量增強之后,占領的土地越來越多,郡縣制為這些新占領的土地提供了理想的管理辦法。
可以說,商鞅的第一次改革,著重于國內的變革。而第二次改革,已經(jīng)有了天下的格局了,是沖著統(tǒng)一天下而去的。
第二次改革仍然受到舊勢力的反對,第一次改革是太子犯法,太子的老師公子虔代受刑罰,這一次公子虔再次以身試法。商鞅仍然沒有放過他,割掉了他的鼻子。
第二次改革之后,秦國越來越強大。秦孝公十九年,周天子封秦孝公為伯,確立了秦孝公的霸主地位。諸侯們紛紛派使者前來祝賀。此時秦國國內富裕,軍事力量大增,取得了一系列的軍事勝利,拓寬了疆土。在這些軍事勝利中,最著名的是,秦孝公二十年,商鞅用陰謀詭計打敗了魏國將領公子卬,迫使魏國割讓河西地區(qū)給秦國。秦國打敗魏國之后,商鞅被封在商、於之地,這便是他“商君”之號的由來。據(jù)說公子卬是商鞅以前的好朋友,商鞅用陰謀來贏得戰(zhàn)爭,雖然在軍事上非常漂亮,然而商鞅的行為卻受到當時人和后人的非議和指責。
四、商鞅殉道
秦孝公二十三年,商鞅變法已經(jīng)實行十八年了。某一天,商鞅和有個叫趙良的人進行了一番談話。趙良說,商鞅的變法得罪了很多人,最好急流勇退,從此低調地生活。殊不知,你商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秦孝公的支持,如果哪一天秦孝公去世了呢?天下還有人幫你嗎?商鞅對這些道理其實是很清楚的,他出門都帶著很多保鏢,怎么會不明白其中的危險性呢?但是商鞅并沒有聽從趙良的建議,可能他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為自己的理想獻出生命吧。
五個月之后,秦孝公果然去世了。以前公然犯法的太子即位為秦惠文王。公子虔等人馬上將商鞅逮捕,理由是商鞅位高權重,準備謀反。商鞅隨后被處以車裂之刑。
商鞅雖然被處死,但是他的同黨并沒有遭到太多的株連,他的變法也并沒有被廢除。他被處死,更像是那些利益受損的集團被壓抑久了要出一口惡氣。商鞅變法并沒有因為他的死而停止,大概是因為商鞅變法持續(xù)了將近二十年,既使得秦國變得強大富裕,秦國人都因此得到了利益,而且還培養(yǎng)了一批由改革而產生的堅定擁護新政的既得利益階層,他們和舊勢力的斗爭,保證了商鞅變法在他死后的維持。
商鞅死后,還形成了一個叫商學派的法家思想分支。《商君書》這本書并不全是商鞅寫的,里面有不少內容是商學派的作品。這個說法有一些證據(jù)來支持,比如文章里面有的地方稱秦國國君為王,而實際上秦孝公并沒有稱王,秦國國君稱王是從秦惠文王開始的。還有里面有些史實是在商鞅死后才發(fā)生的,這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
總而言之,商鞅的法家思想成為此后秦國的主流思想,一直到秦國統(tǒng)一天下,建立秦朝都是如此。秦朝很快就滅亡了,但是此后幾千年的中國都受到秦朝政治制度的深遠影響。就好像商鞅死后,他的法家思想成為秦國的思想主流。秦朝滅亡,他的政治制度也影響了此后的中國。
戰(zhàn)國文化是一種戰(zhàn)爭的、商業(yè)的、充滿詐謀的、沒有人情味的文化,其中的主流思想就是法家,法家的流行也和商鞅變法不無關系。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仍然慣性地使用這種文化,所以它很快就滅亡了,漢朝建立后,吸取了教訓,開始用儒家和道家來彌補這種文化的缺陷。
商鞅的法家思想,可以讓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落后于中原諸侯國的秦國迅速強大起來,隨后使天下實現(xiàn)快速的統(tǒng)一和安定,這是法家思想優(yōu)勢的一面。但法家思想本身也是有傷害性的,它的嚴酷殘忍讓許多人成為變革的代價,它的權謀詭詐,讓人不再相信人間的溫情脈脈。就像藥一樣,生病的時候吃藥可以快速讓人恢復健康,但病好之后繼續(xù)吃藥,反而會讓身體再次受到損害。所以說,治理天下,所使用的指導思想不能偏重于某一方面。未亂用道家,將亂用儒家,已亂用法家,這樣的話就比較理想了。
酉山讀易者論曰:
秦之先皋陶,刑法之祖也。此其苗裔用刑法以昌,并兼六國,混一海內,不亦宜乎?然按之《皋陶謨》,亦曰:天敘有典,天秩有禮,天命有德。天討有罪,乃用五刑。刑之不可以廢德也,明矣。秦有天下,因商君之法,不暇變革,二世而亡。及至漢興,君臣思治術,其于刑律未嘗遽棄也,而博通之士如陸賈、賈誼者,懲秦法之酷烈,多倡黃、老、周、孔之道焉。蓋聞帝者尚道,王者尚儒,霸者尚法,圣賢之分,于是乎在。夫法以止亂也,豈可以替哉?若今之世,不唯有亂,猶有妖興焉。茍非用法,將焉救之?雖然,不可止于法也。是故絕妖復法,以法復禮,以禮復義,以義復仁,以仁復德,以德復道,而后臻于至治。上古圣人復生,必不易此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