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神曲、神人暢
清廟穆兮承予宗,百僚肅兮予寢堂。
醊禱進福求豐年,有響在坐,敕予為害在玄中。
欽哉昊天德不隆,承命任禹寫中宮。
? ? ? ? ? ? ? ? ? ? ? ??
——《樂府詩集·琴曲歌辭—神人暢》
《神人暢》是象征著神與人共歡暢的樂曲。在有關(guān)《神人暢》的傳說中,堯帶領(lǐng)子民祭祀天地,親自撫琴一首,琴聲感動上天,天神降臨,人們不禁歡歌笑舞,以慶盛世。
樂曲原為古琴名曲,相傳是上古時期君王唐堯所作,六朝時期謝希逸《琴論》所載:“堯彈琴,神降其室,故有此弄。”現(xiàn)存琴譜最早出自明代汪芝編撰的《西麓堂琴統(tǒng)》。此曲音調(diào)古樸粗狂,節(jié)奏鏗鏘。描述了神對人的感情,博大而寬宏。暢,原是古代琴曲體裁之一(另外三種分別為:操、引、弄),兩漢時期已盛行,但遺憾的是,暢這種體裁的琴曲現(xiàn)流傳下來只有兩首,分別為《南風暢》和今日分享的這首《神人暢》。

華夏古樂團演奏的《神人暢》是一首合奏曲,樂曲用到了古琴、瑟兩種樂器。古琴與瑟均是中國音樂史中歷史悠久的絲弦樂器,琴瑟和鳴的配合使得樂曲整體氣韻靈動、層次分明。古琴大量的泛音,十三徽全用,甚至還用到了徽外,這種非常規(guī)的的使用也使得旋律更加縹緲,象征神的無處不在。瑟的演奏特色也在此曲中有所體現(xiàn)。不同于現(xiàn)代古箏的演奏姿勢,瑟在演奏時需演奏者兩掌心向下,大指屈向掌心,食指內(nèi)勾,兩指呈環(huán)狀,作勾弦之式,左右手一前一后,交替彈弦。人對于神的敬畏,神對于人的寬宏便在古琴與瑟兩者的配合間充分體現(xiàn)了出來。
另外,《神人暢》這首樂曲中還有著“不走尋常路”的兩大特點:一是樂曲中變宮和變徵兩個音的使用,一改我們認為的中國古代音樂多為五聲音階的傳統(tǒng)觀念,非常縹緲與玄幻。二是這首樂曲具有非常淳樸自然的原始樂舞節(jié)奏風格。上古時期,人們常用歌聲來贊頌神靈,用音樂來體現(xiàn)世間萬物的和諧和睦,用帶有韻律的舞動來表達對上天的虔誠。由此“歌樂舞”合而為一,成為神人溝通的重要工具。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樂舞在“以德配天”的觀念下不斷淡化其娛樂性質(zhì),向禮儀性質(zhì)上延伸,因此,樂舞作為祭祀的一個部分是歷朝歷代不變的“儀式感”。在上古樂舞早已失傳的今天,我們便借這曲《神人暢》一窺其舞韻的幽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