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孫思邈:“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薄侗静菥V目》:“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jīng)
2022-08-05 15:12 作者:中醫(yī)師張先生 | 我要投稿
唐代孫思邈:“栗,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薄侗静菥V目》:“栗味甘性溫,入脾胃腎經(jīng)……栗治腎虛,腰腿無(wú)力,能通腎益氣,厚腸胃也……有人內(nèi)寒,暴瀉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頓愈?!?/p>
宋代蘇轍《頌栗》詩(shī):“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蛠?lái)為說(shuō)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
栗肉含有淀粉、蛋白質(zhì)、維生素C、B,纖維素、礦物質(zhì)、脂肪等多種營(yíng)養(yǎng)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稱,北京名小吃“栗子面窩頭”,相傳是慈禧太后的最愛。
《別錄》:“主益氣,厚腸胃,補(bǔ)腎氣,令人忍饑。”
《千金方·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腳不遂?!?/p>
《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療筋骨斷碎、疼痛、腫瘀。”
《日華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個(gè)。生嚼罯惡刺,并敷瘰疬腫毒痛?!?/p>
《滇南本草》:“治山嵐嶂氣,瘧疾,或水瀉不止,或紅白痢疾。用火煅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癥俱可用?!薄兜崮媳静輬D說(shuō)》:“治反胃?!?/p>
《食物本草》:治小兒腳弱無(wú)力,三、四歲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與食?!?/p>
栗子多食滯氣,變質(zhì)、發(fā)霉者,有毒,不能吃。栗肉性溫、味甘,助熱、助火,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不宜多食。
桃,為薔薇科桃樹的果實(shí),6~9月成熟。別名桃子。桃有多個(gè)品種,分食用桃和觀賞桃兩大類。
標(biāo)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