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字塔模型”分析口琴社

在分析社團情況之前,首先要對“大學生群體”與“口琴受眾”有一定認知。
社員畫像如下:
1.留存周期1-3年,能以年級作為分層管理依據(jù):1年級是練琴和吃瓜群眾的主力軍;2年級擁有一定演出能力是發(fā)光發(fā)熱的最佳時期;3年級為所欲為摸魚,偶爾貢獻個驚喜。
2.作為大學生,有很大的身體鍛煉需求和社交需求:上大學之前根本沒時間在這兩點擁有機會和精力,在滿足兩者之前不存在利用音樂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可言。
3.大部分人只是愛好口琴,不是愛好吹口琴。百分之20的演奏者完全可以滿足百分之80的聽眾,但維持一定量的愛好者是社團運作中必要的。
4.熱衷于自主學習,互聯(lián)網學習,不喜歡照本宣科的教學活動。
口琴——在b站投稿量長期處于第三位,穩(wěn)超除鋼琴、吉他外的其他樂器。是一種上手較快,普及率高的樂器,人人都有機會演奏出自己喜愛的歌曲。在大學藝術類社團中屬于出節(jié)目較快,表演形式多變,易于和其他樂器甚至非樂器社團聯(lián)合產出內容。
根據(jù)存量與個體對社團的貢獻,不難對社員做出三層劃分:
最大的群體、金字塔的底層,是沒有演奏經驗也沒有社團活動經驗的大一新生或“云社員”。他們來的快,去的也快。剛脫離高考的大家要從“每個月回家才能玩手機”到“身邊有無數(shù)社團活動”,想要將一時興起的同學轉化為長期社員務必首先滿足大家“社交需求”和“健康需求”。
金字塔腰部:由新社員發(fā)展成運營的一員,或者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哪怕是“氛圍組”都是很有必要維系的社員。音樂是一種語言,有人愛說,就有人愛聽,愛說的人并不會高人一等。
金字塔頂端:演出機器、教學達人、神出鬼沒的大神、社團管理頂梁柱...在非大型口琴社能出現(xiàn)1人以實屬難得,類似小說中天降的大神,
由此看來,各個階段的社員聯(lián)系緊密,理想狀態(tài)下會有大量腰部社員。又可以根據(jù)發(fā)展方向分為三個方向。
演奏愛好者:比會吹琴更重要的是想吹琴。該群體需要適中的演出機會、其他社員、其他社團的合作、易上手有市場的歌曲資源。
管理型人才:在口琴社屬于很少見的存在,如果抱著“連口琴都吹不好還管什么口琴社”的想法,否定其作用就暴殄天物了。
社交型人才:事實上,除了能活絡氣氛的社員,能明白大家需要的是怎樣的教學內容也是社交能力的一種。能玩到一起或全力輸出知識,卻意識不到如何細水長流,是這類社員的特征。
下一期我們將分析,通過哪些信息將社員劃分至三個層次,如何判斷一名社員的發(fā)展?jié)摿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