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養(yǎng)真集》白話版本解讀刪減版(下)

2023-03-20 09:32 作者:河昇  | 我要投稿

《養(yǎng)真集》白話版本解讀刪減版(下)

?

?

?????? 本性靈光沒有生滅,也無增減,雖然被長時間的禁錮與遮蔽,但靈光一耀,可以滅千惡而生萬善。只要保得住靈光常在,與圣人又有什么不同?又問:"如何保得住靈光常在?"答:"必須保持敬心!只有敬心才能保得靈光常在。"

?????? 戒慎恐懼,固然是敬。兢兢業(yè)業(yè),也是敬。敬則不生妄想,不隨著昏聵。只要相信 “敬”。那么,存心之要,修己之法都有可成。自古圣人以此傳心,現(xiàn)在的人,要正衣冠,凈思慮,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主一則自己就沒有邪僻。

?????? 心,是身體的主人。敬,是心的至上。進到廟里而生敬意的人,是因為有神像在上,卻不想自己身中有個真真的鬼神在里面,輕慢而不知道自敬,為何唯獨會這樣?程明道說:"我某次寫字時特別崇敬,并非是要把字寫好,只是從中學(xué)個敬心。"

?????? 程伊川說:"周先生說“一”是無欲的。普通人該如何做便是無欲?只是在敬字上步步捱過,執(zhí)持得定。只此下手用功,時時刻刻,不要昏昧,一二天便見效果。"

?????? 規(guī)矩的標準是方圓;準繩的標準是平直;人要左有規(guī)矩、右有準繩,是做人的標準。規(guī)矩準繩就是 “禮”,“禮”以敬為本。國家沒有“禮”則盜賊起而喪失這個國家。身無 “禮”則情欲戰(zhàn)勝自己而喪失這個身體。

?????? 白鬢老人說:朱子解敬字,叫做主一,務(wù)必令萬事都能主一,則心專而神住,游思妄念,自不能起。道家叫做抱元守一,禪家叫做不二法門。

?

克治

?

?????? 圣人說過:"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就是損去過失返還其中,損掉細枝末節(jié)返還其本。損去人欲而返還天理。

?????? 大凡去私欲,必須先要克制自己,克制自己好比戰(zhàn)勝敵人,必須先知道敵人在哪里,而后可以進兵,直搗敵人的巢穴而焚毀,并且消滅殘敵不要留下余孽,才得太平。

?????? 自治應(yīng)該嚴格,好比農(nóng)夫去除雜草,必須先去掉它的草根而后讓草沒有復(fù)生的隱患;省察如綁住賊人一樣一時一刻不可放松,克制自己的欲念如殺賊一樣必須一刀兩斷。戰(zhàn)勝人欲的人必須如才能成功。

?????? 克制自己的欲念的人,要知道去掉的欲念本來就沒有,克制到知道欲念本來沒有,也就無所謂克制了。存養(yǎng)自己天理的人,要知道保全的天理本來就有,存養(yǎng)到知道天理本來有,也就無所謂存養(yǎng)了。

?????? 白鬢老人說:剛開始想要進步,必須如此克治,如此用功,方是真的學(xué)道人,將來可望有成,否則,暈暈乎乎光陰似箭,到老了,也是半途而廢。

?

?

?????? 《易經(jīng)》講:"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人心之所不能靜,都是因為人欲在牽扯。人體的一身都在動,只有背不動。一身都有欲,只有背無欲。所以,文王教人當「止心于背,」不獲其身的,就是忘我。忘我則生起人欲的根源就會斷絕,是靜而止;不見其人的,是忘人,忘人則激起人欲的事也會消失,是動而止。想想看,一個人的意見停止于大伙的意見,一只鳥的鳴叫消隱于眾鳥的鳴叫,物各有當止的地方。更何況人心呢?程子說:"人心必有止,沒有止就會人云亦云,隨環(huán)境而附庸,到哪里也是糊涂。止有兩個意思:一是安住于此再不更改;一是斷絕之后永不再犯,兩個意思相互參詳,就是入道的方法。

?????? 白鬢老人說:不執(zhí)著自身,是無我。不執(zhí)著他人,是無人??梢娢耐醍斎找延袩o我、無人的境界,豈必待佛入中國而后有無我、無人之論哉?

?

?

?????? 人起得身來,終日奔波勞碌,都是不知道此心去往哪里,或者,有強留這個心的人,強留反而傷了這個心?!蛾幏?jīng)》說:"火生于木,禍發(fā)必克。"就是說的這個現(xiàn)象。人心至活而神,當放開天性,順其生機來養(yǎng)它,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強,一毫間斷,這才可以稱得上養(yǎng)心之法!孔子說它是“止于至善”,老子說是“似或存”,釋家說是“觀自在”。

?????? 所以,人的神在心,而心的機在目。目用在內(nèi),而心就跟著在內(nèi),所以說,眼睛是觀自在。觀,就是反觀;自在,就是心自在。人如果反觀的時間長了,不但心在而心竟定!神氣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妙不可言?!缎慕?jīng)》說:"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

?????? 現(xiàn)在日落屋內(nèi),這個暗不知從何而來,到了點起燈的時候,這個暗又不知道去哪兒了。要知道燈無逐暗的道理,暗也沒有怕燈的隱情。這個有,那個自然就沒有。沒有什么為什么?自然如此,毫不費力。燈明可以比作是“覺照”,暗可以比作是“無明”。

??????? 應(yīng)觀過去諸法恍惚如夢,現(xiàn)在諸法迅速如電,未來諸法黑暗如漆。又觀世間一切有為之法頃刻變壞,歷劫以來受過的無限苦惱,馬上遠離。行住坐臥都應(yīng)該止觀雙行。止是“寂靜”,觀是“惺惺”。

?????? 又問:"如何是明心?"答:"虛心是明心,四相俱無,萬法皆空。""如何是見性?"答:"率性是見性,不識不知,順理成章。"

?????? 白鬢老人說:孟子說過"學(xué)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易經(jīng)》說:"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可見人之一心易放難收,學(xué)問吃緊之處就在這里,功夫下手處也在這里。如果能時時刻刻回光返照,小則見性明心,大則成佛作祖,《心經(jīng)》說:“觀心得道?!辈⒎羌僭?。

?

存養(yǎng)

?

?????? “存養(yǎng)”二字原不相離。如果不能存,養(yǎng)個什么?存其心就是養(yǎng)性。未發(fā)的時候要存養(yǎng),已發(fā)的時候要省察,私意要克治,克治之后又要存養(yǎng),三者按照次序,相機為用,一刻不可間斷。

?????? 存心不是用力把持,只要清心寡欲就是存心。須知此心覺就來,不覺就去。這個心有什么辦法在常覺之后,常不離開呢?只在熟養(yǎng)這個心而已。曾經(jīng)見過養(yǎng)野生的山禽,不是家禽,只是養(yǎng)的熟了,放了它也不肯離開。何況,心是我心中的原物,養(yǎng)的熟了,又豈能有肯去之理?

?????? 朱子說:"涵養(yǎng)本原的功夫,容易間斷。然而才覺斷,就是接續(xù)處,只要常自提振,分寸積累,時間長了自然接續(xù),打成一片。"

?????? 精氣神得其所養(yǎng)而長的人生,失其所養(yǎng)而消的人死。試著觀察一日之間,得其所養(yǎng)而長者的有多長時間?失其所養(yǎng)而消的有多長時間?自己的生死就可以自知啊,根本不需要占卜測算了。學(xué)道之功要一日密似一日,一時密似一時,久了,自己養(yǎng)熟其心而與道合一!

?????? 白鬢老人說:人能反觀則神氣就全歸于內(nèi)。神氣既歸于內(nèi),哪有有不祛病延年的道理呢?邱祖語錄中,諄諄以此引人入道,難道不由此不遵不信么?存養(yǎng)功夫難得熟,熟則打成一片。在儒稱之為,心即理;在釋稱之為,心即佛;在仙稱之為,與道合真。世上半途而廢的人,總是因為心生,心生功夫就有間斷,西游記到九十七八回才敢說猿熟馬馴,唉!養(yǎng)熟這個心哪那么容易呢?

?

?

?????? 人自有生以來到了今天,都是以情欲用事,習(xí)染已深。一旦求得清凈,這事兒并不容易。所以,必以持戒為先。

?????? 持戒的人須凈修三業(yè),三業(yè)是什么?身、口、意。不殺、不盜、不淫是凈修身業(yè);無妄語、無綺語、無兩舌、無惡口是凈修口業(yè);除貪、除瞋、除邪念是凈修意業(yè)。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顏子的四勿,是持戒所詳細要求的。好勝、自夸、怨恨與貪婪,是原憲所不行,是持戒所大略要求的??鬃诱f:"君子有三戒。"所以說:君子常存戒慎之心,一生不為血氣所驅(qū)使。

??????? 又說:"君子有九思。"所以說君子之心常常夕惕若厲,不用持戒而自不犯戒,《楞嚴經(jīng)》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

?????? 白鬢老人說:凈修三業(yè),是禪門之戒,四勿九思,是儒門之戒,初學(xué)之人不得時時刻刻遵照而行,功夫的到家的人也不能匆匆忽略。

?

?

??????? 定性書說:"所謂定,動也是定,靜也是定。"與其是內(nèi)而非外,不如內(nèi)外兩忘。兩忘則澄然無事,無事則定,那么,應(yīng)物就不為所累了?心本來想定,不能定的,念頭就是負累!如果止念存心,沒有念頭亂心,則心自定。

???????云門禪師說:"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滅盡,入乎大定。"須知定中之道有三:一是天生定,稱為本性寂然原自不動;二是修成定,稱為謂涵養(yǎng)純粹,自性澄澈;三是宇泰定,稱為虛心順理,行所無事。

???????莊子說:"宇泰定者發(fā)乎天光。"古代得道的人以恬淡養(yǎng)智,心智生成卻不用其行事,將睡好像沒有睡,世事毫無所知,身心寂然不動,便是三昧之時,在因稱之為“止觀”,在果稱之為之“定慧”。

???????白鬢老人說:兩忘就是顏回的坐忘,能做到到兩忘,何愁不定?

?

?

?

???????《語》說:"人心如水。澄清之可照須眉,但一個波動天地就會易位。"須知慧中之道有三:一叫人的空慧,是為了悟無生、無我、無人;二叫法空慧,是為了諸陰諸法,緣假非實;三叫空空慧,是為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初修定的人忽發(fā)神通,或知宿命過去之事,或知異日未來之事,或得他心智,辯才無礙。這個沒啥奇怪的,儒家的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講的就是這個。

???????學(xué)道至此,多有貪著世間名利恭敬,都是屬于有漏之法,神氣因此不能固,多會導(dǎo)致尸解,必須馬上拋棄,有漏之法是虛妄之法。《道德經(jīng)》說:"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白鬢老人說:水澄可鑒須眉,心澄可了生死,澄到無我無人處,便是生死不相關(guān)的地方。鬼神窺不破的天機,所以說是:"極樂世界"?

?

?

???????一部中庸,都講的是“誠”。 選擇好的、正確的事去做,且堅持不變,就是求誠之事;參、贊、位、育,是至誠的功夫。至誠之于圣人,是天道;存誠之于賢人,人道。法天才能成人,盡人可以合天,所以 說:到了功成就是“一”。

???????天之道只有誠,所以能生萬物;帝王之道只有誠,所以能化萬民;圣賢之道只有誠,可以具備萬善。自我察省而漸漸修誠,是日用間求誠最緊要的功夫。至誠可以動天地而格鬼神。

???????天地之間,無處不充斥著鬼神。人雖然不能見鬼神,未嘗不見天地。鬼神是天地之靈,天地是鬼神的顯現(xiàn)。(朱熹說:“鬼神不過陰陽消長而已。)君子畏天命就是敬鬼神。世間的人敢為不善的,只害怕人知,不害怕天知。害怕人知的,是偽,是小人。害怕天知的人,是誠,是君子。

???????白鬢老人說:儒家去盡虛偽,則為至誠,至誠的就是圣人。道家煉盡陰私,則為純陽,純陽的就是真人。殊不知誠就是真。真就是誠。過去人講:"天下無兩個道,至人無兩個心,"確實是這樣?。?/p>

?

?

???????孝,是百行之本,萬善之源。立身行道是終身之孝,服勞奉養(yǎng)是一時之孝。

???????古語說:"父母把孩子完整地降生出來,孩子再把自己完整地歸還給父母,一舉足、一開口、一動念不敢忘記父母,沒有辱身喪心羞親的過失,可謂是孝了!"我則說:天地把人完整地降生出來,人再把自己完整地歸還給天地,一舉足、一開口、一動念不敢違逆天地,沒有辱身喪心逆理的過失,可謂是仁了。父母,一家之天地。孝子服侍父母,如服侍天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天地,是萬物的父母。人服侍天地當如服侍父母,富貴利達,享用而不逾規(guī)則,貧賤患難,接受而不失其正。

???????又問:"父母都不在了,怎么行孝?"答:"你的身體就是父母給你留下的身體,謹守而不失,就是服侍父母了。人的真性是天地留下的初衷,培養(yǎng)而勿喪,就是服侍天地了。"

???????白鬢老人說:人能成圣,則人稱他父母為圣父圣母。人能成仙,則人稱他的父母為仙父仙母,人能成佛,則人稱他的父母為佛公佛母,人如果庸碌一生,我不知道人如何稱他的父母。?

?

?

???????今世得道的人很少!并非道難得,而是因為,知見不真,守持不牢。人德之功從誠意開始;崇德之功從誠意開始;修道之功由從善改過開始。

???????圣人說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人之初誰不是赤子?只有除盡塵世的習(xí)氣和染污,還我赤子之初,圣人之德自然就有了。

???????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此五者是天下倫理之道,舍此五者而說道,是外道。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德,舍此三者而說德,是與德相悖的行為。

???????古人一怒而安天下,我今以一怒而安此心,可謂大勇。尤其可貴的是能以智慧相助,仁心相輔。智則覺而不迷,仁則純而不雜,三者備可謂至德而成,大道才開始有些模樣。

???????孔子說:“據(jù)于德?!睋?jù),是執(zhí)守的意思。只有執(zhí)守,則一得到就永遠得到而不會失去。久則熟,熟則化而為仁。

?????? 白鬢老人說:朱子說:"德,就是得。行道而有得于心。我們平日應(yīng)該深惡痛絕痛自我檢點,真的明白么?真的得到真?zhèn)髅??縱有所聞所見,不過輕輕略過而已。有德則更應(yīng)勉勵,無德則自問心安么?

?

?

?????? 仁,在于人。人而不仁,想要成真人,那是不可能的。儒家的所謂仁,即是佛家的“舍利”,仙家的“金丹”。心,是仁的房子,仁,是心的主人,但將此心打掃干凈,隨覺元氣復(fù)來,四體百骸無不充暢,四周一看都是萬物與我同一的自得景象。所以說:"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

????? 天地生生不息的道理在于人心,稱之為仁,取它能生的原因。果核的內(nèi)實也叫做仁,也取其能生的原因。人何不將此生生之理存養(yǎng)于心?吳臨川說:“仁者壽”,我試著秉持這個理念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的人長壽,質(zhì)之慈良的人長壽,量之寬宏的人長壽,貌之厚重的人長壽,言之簡默的人長壽。

?????? 因為溫和、慈良、寬宏、厚重、簡默,都是仁之一端,其長壽也就理所應(yīng)當。臨川說:只要有仁的一端,尚且能得長壽。如果這五端都有,不問就知道有多長壽了!仁者樂山,因為,山為物也亙古不遷,是凡物之有壽者都比不過山。山能常靜,仁者常靜,靜則神凝氣結(jié),精滿形固,豈有不長壽的道理?

??????白鬢老人說:顏回問仁,孔子教之以克己復(fù)禮,行乾之道。令其一刀兩斷,即是禪家所謂的頓教。仲弓問仁,孔子教之以居敬行簡,行坤之道。令其循序漸進,這就是禪家所謂的漸教。自關(guān)里(山海關(guān)以西、嘉峪關(guān)以東一帶)已用這個道理教化大家。又何必等到南禪北祖,才有頓教和漸教的差別?

?

?

??????周子說:圣人主靜立人極。極,是人之大中。圣人主靜,并非以靜為善,而是因為靜是主,是萬物無足以擾其心,不求靜而自靜也。今之求靜者未得真?zhèn)?,都說:“緊鎖心猿,牢栓意馬”,至于栓鎖不住,所以認為此心終不可得而靜。 反而想不到這是沒有盡力致知的原因。致知則明,明則見得天下之理都是停停當當,一毫私意著不得,此所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外忘名利則身安,內(nèi)忘思慮則心安。

??????人都說:“身安便是福”,我則說:“心安便是道”。慧可見達摩說:“其心未安,乞師與安,”達摩說:“將心來,與你安?!?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達摩說:“我已經(jīng)把你的心安好了?!边@其中的秘訣是:三際求心心不有,寸心覓妄妄原無,妄原無處即菩提,是則名為真得道。

??????告訴你不動心的意思,是得不到的不要去求,要你遺棄身心只求不動。這是后世錯修的枯槁之人告訴別人的死功夫。沒有見道的人,又有誰知道他說的不對?

??????白鬢老人說:人能內(nèi)忘思慮,外忘名利,則主靜工夫,不用說自己就成了。若思慮未除,名利未斷,縱然能靜片刻,怎么能長久把捉合于自然,看破與未破,是毫厘之分,天壤之別啊。

?

?

??????樂沒有比得道的更快樂,平民得道,快樂超過王侯;苦沒有比失道的更痛苦,王侯失道,他的痛苦大于乞丐。一日學(xué)道一日快活,日日學(xué)道日日快活,終身學(xué)道終身快活。學(xué)道原是安樂法門,所以圣人學(xué)之不厭。

??????周茂叔教二程氏尋找儒家的快樂之道,是快樂也在每個人的身中,向內(nèi)反求之則自得。孟子說君子有三樂:一是天倫之樂,二是率性盡份之樂,三是名教之樂。其快樂是上天給予的,我得不到那要盡力,其快樂是我貪求的,難道不趕緊自己杜絕?

??????現(xiàn)在的人有不被人所驅(qū)使的么?有不被物所驅(qū)使的么?有不被所驅(qū)使的么?人能去掉這個三個驅(qū)使,就可與他談?wù)撎鞓妨?!只見茫茫之人筋疲力盡,只要放得下,便覺快樂。學(xué)道之人如果能放下,其快樂要超出世人萬萬倍!

??????以前我曾在炎熱的夏天遠行,見一個老人坐于樹陰下,覺得他快樂極了。我現(xiàn)在閑暇也坐在樹陰下,并沒有感到多快樂。為什么?那是之前勞累看到了安逸有了作對比,所以才羨慕。推而廣之,以貧看富、以賤看貴,都是如此?為人只可隨遇而安,所以人能不為外境動心而相安自得么?凡向外攀求的心都沒有好處,一切攀緣業(yè)債是非功過,都是由這個向外攀求的一念而起,難道不因此謹慎么?

??????白鬢老人說:學(xué)道為安樂法門,人多求為苦,名利是極苦的事,人能返觀自己就能了卻其心,慧眼與肉眼原該有如此的區(qū)別。



?

??????古圣相傳只有一個“中”字。不偏不倚,是“中”的體;無過、不及,是“中”之用。堯說:"允執(zhí)厥中。"執(zhí)“中”,兼說動靜而言。靜時,執(zhí)此“中”以存心。動時,執(zhí)此“中”以應(yīng)事。允,是信的意思,有隨時隨事自然執(zhí)“中”,無一絲一毫勉強間斷的意思。

??????舜說: "惟精惟一"?!白埔娫ⅰ苯小妇?,“始終不二”叫“一”。說明人必須有惟精的理念,有惟一之守,而后才可以執(zhí)“中”。允字,已包含此意,怕人不知道,所以特意說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有念頭,是人心。無念頭,道心。所以,人心容易愈演愈烈因利害關(guān)系而不安,而道心容易微妙難見不易察覺。這說的是人心難以把控而道心難以久察,所以要警惕世人,想要讓人謹慎執(zhí)“中”。

??????李延平危坐終日,以驗證喜怒哀樂未發(fā)以前的氣象是什么樣子?以求所謂的“中”。像這樣久坐半天,而知天下的大本,真在其“中”,所以:"學(xué)問不在多言,但靜坐澄心,體驗天理,天理若見,人欲之私都統(tǒng)統(tǒng)消退了!"

??????李清庵說:"此“中”不是中外的中,不是四方的中,也不是在中的中,念頭不起處就是“中”。"《易經(jīng)》說:"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

??????白鬢老人說:念頭不起處,謂之“中”。 李清庵這句話可謂畫龍點睛。李延平先生終日危坐,以驗證喜怒哀樂未發(fā)以前的氣象,正是允執(zhí)厥中,日久功深則人欲變?yōu)樘炖?,障礙你的妖精都是如來在度你,功夫全在于洗心退藏。

?

學(xué)圣

?

??????古人有句話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是天生的圣人,湯武是學(xué)成的圣人。老君說:"我不是圣人,學(xué)習(xí)而能成圣。"又問周茂叔說:"圣人可以學(xué)習(xí)么?"答:"可以!"問:"有什么要點?"答:"有!"請告訴我!答:"“一”就是要點,一是無欲。無欲,心就會虛靜。心再動就會正直。心虛靜就會心地光明,心地光明就會智慧通達。心動就會正直,正直就會公正,公正就會無私。如果做到心地光明,智慧通達,公正無私,那就差不多了。 "

??????學(xué)道就是學(xué)圣人。道于我本來就有,不從外來;圣人之后并非就沒有德行很高的人,只要虛心學(xué)習(xí)就可以達到。我的真性與圣人一樣,能盡其性就是圣人。學(xué)八股文的能中了舉人,人們都知道;學(xué)圣人的能成為圣人,人們卻渾然不知???

??????人如果相信自己可以成為圣人。所以,學(xué)而不厭;見世人都可以成為圣人,所以,誨人不倦;想要以圣人之道教化天下,所以周游列國;想要以圣人之道傳給后世,所以刪述六經(jīng)。儒家的所謂圣,就是僧道所謂的仙佛。

??????佛,就是覺。仙,就是山。這是古來命名的含義。我認為佛這個字另有深意,佛字,就是讓人去認弗,弗是不的意思,有讓人不為人欲的含義。人能做到不為人欲做事,就可以成佛!仙字,就是讓人去認山,山是靜的意思,有常定常靜的含義。人能不動如山,就可以成仙!

??????放下便是佛,提起就成仙,如何能作圣?只有一無二三,看來儒釋道都以無欲而成。你如果做事還有貪念,百無一成。

??????又問:想要學(xué)圣人,習(xí)氣卻難除,怎么辦?答:你只要不肯除所以說難,如果肯除,當下就能除去習(xí)氣。為什么?一切習(xí)氣都是虛妄,心迷好像有,心悟?qū)嶋H無,并非悟到才是無,本來就是無。

??????白鬢老人說:道于我本來就有,不從外來;圣人之后并非就沒有德行很高的人,只要虛心學(xué)習(xí)就可以達到。這段話可以開圣門的奧秘,發(fā)揚學(xué)習(xí)的精神,孟子生于孔子百年之后,愿意學(xué)習(xí)孔子,所以至今人們稱為孔孟。



就正

?

??????孔圣人說:"君子食不求飽,居不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是有道而正。"君子心專力勤,可以算得上學(xué)得其宗。而有道者仍對自己嚴格要求,不是過謙,是求精益求精。真有見地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無窮,一個人的學(xué)問有限,所以像大舜那樣的圣人,仍然好問,即使是淺顯易懂的話也仔細傾聽。經(jīng)常放下自己的觀點,聽取別人的意見以為善;顏回是大賢,以自己賢能問于不賢能的人,以多知問于少知,有好像無,實好像虛。

??????自古以來,圣人不自稱圣人所以稱其為圣人,賢人不自稱賢人所以稱其為賢人?,F(xiàn)在的人則不然,自稱遇到高人,而不察覺這個高人的真?zhèn)?,自稱聽聞大道,不察覺這個大道之深淺。誤入旁門,盲修瞎煉,終是一事無成。你們經(jīng)常認假為真,執(zhí)迷不悟,就算有人可憐你們被誤導(dǎo),告訴你們什么是正道,你們也會不會相信。

??????《易經(jīng)》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了叫仁,智者見了叫智。當今各家談道的人都是仁智之見,求其本末兼賅、上下俱盡、性命雙修、道明德立,必須等到好學(xué)的人。常懷就正之心,才可以與他論道啊。

??????有道的人可以成就自身也可成就他人,可以廣泛接應(yīng)、無不恰當。就像洪鐘,大敲大響,小敲小響,不敲就響人就以為是怪鐘!敲了不響人以為是廢鐘!所以,有道的人因材施教,不至于錯失教化一人,也不至于說話出現(xiàn)大的過失。

??????又問:"當今世上縱有求道之人,可難遇有道之士,怎么辦?"答:"世上的經(jīng)書都是有道之士所留的,依照經(jīng)書而正的人,只要不違反經(jīng)書的教導(dǎo),那么,教導(dǎo)我的人不是很多么? "

??????白鬢老人說:前文提到的“就是有道而正”,自己要是沒有道怎么能知道別人有道?何況道有大小不同,邪正之分。自己正才知道別人是否是正,自己沒有邪念才知道別人有沒有邪念。如果一味黑白不分,逢人求教,不入旁門外道的,很少??!


?

??????我曾說:"大修行人必須學(xué)禪家參悟,用道家功夫,沿襲儒家品行。這是什么原因呢?"人不學(xué)禪家參悟,則心性不能明徹;不用道家功夫,則神氣不能相抱;不沿襲儒家品行,則必然會以好奇尚怪,驚世駭俗為結(jié)果。這會使本欲學(xué)仙、學(xué)佛的人,反成魔王的妖孽。試看往古今來,得正道而行成功的人不少,入于旁門左道而喪身失命的人,也是不少。所以邱祖講:"試叩禪關(guān),參求無數(shù),往往到頭空老。"又說: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誤了幾多年少光陰!唉!世上有躬行深造的人,心里必能與我所說的話默默契合。

?

??????丁末花朝日,白鬢老人再筆。


《養(yǎng)真集》白話版本解讀刪減版(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诸暨市| 天门市| 枣阳市| 托克托县| 宁国市| 榆树市| 宝丰县| 建宁县| 稷山县| 红桥区| 石屏县| 清徐县| 青河县| 赤水市| 新郑市| 汾西县| 贡嘎县| 辰溪县| 磐石市| 紫阳县| 栖霞市| 玛曲县| 凤阳县| 习水县| 黄龙县| 泰来县| 永川市| 津南区| 枣强县| 隆回县| 双鸭山市| 宜兰县| 南昌市| 白玉县| 上饶县| 石渠县| 商洛市| 江城| 建昌县| 乐安县| 垫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