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網上有價值的信息越來越少?

投資界有句名言“信息就是價值”。
昨天,合伙人打電話跟我抱怨,現在網上的有用信息越來越少了。他只是想了解一下某個行業(yè),看看有沒有投資機會,持續(xù)搜索了好幾天,沒發(fā)現幾條有用的,反而快被垃圾信息“撐”爆了。

行業(yè)新聞都是幾年前的舊內容,關鍵詞搜索出來的百科、問答、短視頻,全是互相抄襲,就連券商的研究報告都越來越水。
不只是他,屏幕前的你,是不是也有這種感覺?互聯網發(fā)展了三十多年,怎么成了這樣?
我總結為3個原因:
一、推薦算法,把我們扔進了“信息繭房”
“信息繭房”這個概念,是2006年哈佛大學的凱斯·桑斯坦教授提出的。說的是,在互聯網上,人們更傾向于關注自己原本就感興趣的領域,更喜歡和觀點類似的人交流。久而久之,人們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局限,像蠶吐出來的絲一樣,把自己包裹在信息的“繭”里,失去了對不同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觸機會。
早期的互聯網,主流平臺是BBS、搜索引擎、門戶網站,“信息繭房”的問題并不突出。最近十年,社交平臺成為主流,興趣推薦算法得到普及,于是社交、短視頻、問答社區(qū)上,“信息繭房”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普通用戶搜索到的內容,越來越粗糙化、同質化。

二、應用軟件,把我們分割成“信息孤島”
剛才說到,早期的互聯網,主流平臺是BBS、搜索引擎、門戶網站。當時人們把上網叫做“沖浪”,就是因為網絡上的信息,像一大片互聯互通的海洋。
2007年喬布斯發(fā)布第一代iPhone,2008年3G移動網絡開始普及,2013年智能手機開始普及,過去的十年,是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大發(fā)展的十年。
但是,智能手機的App應用是各自獨立的,App應用的封閉性,讓網絡上的信息海洋,被分割成一個一個“信息孤島”。如果你想橫跨幾個不同的軟件去查詢信息,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三、去中心化,讓專業(yè)的信息更加昂貴
互聯網剛開始普及的時候,很多人確實是有“開放共享”的互聯網精神。很多人還記得貼吧名言“樓主好人一生平安”,就是感謝專業(yè)網友的“干貨”分享。但是,近幾年越來越少見了。
一方面,專業(yè)人士分享的“干貨”,不管收不收費,通過網絡雖然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但也更容易被抄襲、復制、倒賣。這樣的事情出現的多了,就沒人再愿意公開分享,反而回歸到私域社群、付費圈子、線下課程,網上也就再也看不到優(yōu)質內容了。
另一方面,生產專業(yè)有價值的信息,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還有個人的天賦才能。絕大多數的自媒體,沒有這樣的專業(yè)實力。再考慮到盈利問題,營銷號復制抄襲的方式,反而更受歡迎。劣幣驅逐良幣,有價值的信息就越來越少了。

那還有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搜索到有價值信息?下一期我再詳細說說。
投資是修煉,生活是本真。君山筆記,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