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會有自我破壞傾向(一)

曾經(jīng)有位年輕媽媽在網(wǎng)上吐槽:
?
懷孕3個月說6個月就好了,6個月說生出來就好了,生出來說出了月子就好了,出月子了又說滿周歲就好了,現(xiàn)在滿周歲了依然每天操心到抓狂,到底什么時候是個頭啊.....
?
下面有兩條評論挺有意思的:
?
"我現(xiàn)在都二十八了,我媽還是天天抱怨她操不完的心。"
?
"這么說吧,就是等你死了,他給你上墳的時候,還得求你保佑他呢。"
?
舐犢之情,原是父母天性。
?
?
?
?
最近幾年,一方面,各地中學生們跳樓、自殺的事件層出不窮;
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弒母、弒親案、殺妻殺夫案也是屢見不鮮。
?
這種發(fā)生在親子關(guān)系之間、親密關(guān)系之間、以及家庭內(nèi)部的人倫慘劇越來越多。
?
如果從心理學角度解讀,其根源在哪里?
?
根源就在于——我們內(nèi)在心理創(chuàng)傷的代際傳遞。
?
當然,大部分的父母之愛是無私的,富于犧牲的。
?
但正因為它是如此偉大,我們就更不能忽略隱藏在這偉大背后的殘忍拉力及吞噬性:
許多父母自身成長在一個遭受過多剝奪的時代,內(nèi)心深處留存著許多隱而未察的匱乏和創(chuàng)傷,以致于他們會不自覺地在孩子身上尋找補償,一邊過度保護和溺愛,一邊過高期待和強求。
當今社會“內(nèi)卷”、競爭的激烈,占有型生活方式的普及——“錢”成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更是加劇了每個人的不安全感。
因此,許多家長極端強制,要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代替孩子的真實經(jīng)驗,用自己的年代"真理"壓制孩子的獨立思考。
——這些都會對孩子的生命潛能和成長帶來致命的壓抑和挫傷。
?
正因為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心理創(chuàng)傷這個東西,每個人都擁有,它深埋在每個人的心底。
?
起初,為了可以正常生存下去,我們在意識層面上必須否認它的存在。
但,如果最后我們不找到它,理解它,克服它,那么你在下一代人身上還會遇見它。
?
情感上的創(chuàng)傷就像是基因一樣,在不知不覺中一代一代往下傳。
在原生家庭的不斷傳承中,受害者往往會再變成施虐者。
?
在美劇《小小小小的火》里面,就有一位自戀而強勢的母親埃琳娜,她認為自身是完美的。
——所以,孩子們一言一行須得按照她的尺度、合乎她的心意,否則就是:
“你瘋了嗎?"
"你到底怎么想的?"
......
而,為人子女,往往是從母親的特質(zhì)和態(tài)度開始塑造自己的性格、世界觀。
?
自戀的母親,往往導致子女的人生從一開始就進入了尋求認可、證明自我價值的陷阱中,這就會導致那句每個人都耳熟能詳?shù)拿\:
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來治愈。
?
在一個由母性自戀支配的家庭中長大,即使成年后,你也會一直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努力去做別人要求你"應該做的事",竭力成為一個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
因為,自戀型的父母和工作中的老板們一樣,強調(diào)結(jié)果導向:
你的價值取決于你做了什么,是否滿足了他們的期待,而不是肯定你的天性。
?
這么說吧,如果從童年起,我們就沒有接受過無條件的愛,那么你就會逐漸喪失自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為何而活。
我們下篇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