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答疑 關于道德和法律的寫作題他錯在哪?

前幾天某位同學和我說,她和其他人就一道寫作題發(fā)生爭執(zhí),她堅持我的觀點,對方堅持某機構公#教育的觀點。
他們兩個爭論的是 道德法律與文明社會-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副省級 的寫作題
(四)“給定資料7”中講述了農(nóng)婦劉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間發(fā)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請你以這個故事為話題,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40 分)
要求:1.結合“給定資料”,并注意聯(lián)系當前社會實際和自身體會;......
某機構公#教育認為,這道題要寫的僅僅是道德問題,所用的僅僅材料是7和9,是所謂的申論局部命題,文章的核心觀點是道德建設,三個分論點是志愿精神,感恩,責任感。
在我看來,某機構公#教育的認識和解析是錯的。
沒有什么申論局部命題,這篇文章要講的是道德和法律兩種規(guī)范體系的矛盾關系
申論是用文字講道理,道理來自材料,特別是對于寫作題而言,你必須能夠根據(jù)全部給定資料,概括論點,展開論證。
這套題幾乎每道題都涉及法律和道德兩種規(guī)范體系,怎么會寫作題反而避而不談法律,只談道德?
而且故事本身就是一個法律問題,法律問題是整個故事,以及道德行為的基礎。
依法劉女士必須要賠償,和她是不是故意無關,至于李家人的做法,只因在當下碰瓷橫行,令人感動,算是道德之舉(本質上,也不過是依法之舉,即沒有碰瓷)副省級寫作題 解析
所以,這道題要求你必須在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的矛盾關系中闡述道理,法律是社會秩序的底限,道德是社會秩序的上限。
故事即體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法制的遵守,也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好人必須得到好報的價值觀念,或者以德報怨的美德。
在這個邏輯關系內,你才能說明白這個故事體現(xiàn)的德法共治主張。你注意,全部資料和其他小題也都是在講這種道德和法律相互交織的問題。
這種道德和法律的關系,是社會科學中永遠講不完的無聊話題。
同時,某機構公#教育提出
三個分論點志愿精神,感恩,責任感,匪夷所思
志愿精神是什么?故事和志愿精神有什么關系?是劉女士志愿要賠償,還是李家人志愿放棄賠償?怎么說都很奇怪。
更奇怪的是,感恩!我實在是想不出,到底是該感恩誰?是劉女士感恩李家人放棄賠償么?
至于責任感,更是無稽之談!劉女士的賠償是法定義務,和責任感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三個分論點莫名其妙,這文章也就不用看了。其實
很多機構的教學都是先有結論,然后再選擇性閱讀和講解
美其名曰的申論局部命題,其實不過是因為無法理解整個資料的內在邏輯線索。
錯誤地把文章邏輯局限于道德建設,再錯上加措地搞出了三個心靈雞湯式的分論點,有其必然性。
讀不懂,就寫不對,這種思路是沒有給分價值的。
申論的論證邏輯,一定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為營的,如果你感覺別扭,肯定有問題。
本篇文章系原創(chuàng),首發(fā)于今日頭條 柳夫子講道理
柳夫子講道理 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歡迎轉發(fā),轉載需署名授權,已委托維權騎士,全網(wǎng)維權